阀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218470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20:2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阀装置具备具有形成有向第1方向开口的流体的流出口的流出端口的壳、与前述流出端口的前述流出口的开口端面接合的接头、能够旋转或能够滑动地容纳于前述壳内而形成有能够与前述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的阀、具有在容纳于前述流出端口内的状态下在前述阀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面而与前述阀的旋转位置或滑动位置对应地使前述流出口和前述连通口连通的滑动环,前述阀的至少前述外表面由包括第1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1树脂材料构成,前述滑动环的至少前述滑动面由包括第2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2树脂材料构成,前述第1树脂与前述第2树脂为同种的树脂。

Valve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阀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阀装置。本申请基于2017年9月26日向日本申请的特愿2017-184802号主张优先权,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用冷却水冷却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这种冷却系统中,有时除了在散热器与发动机之间循环的散热器流路之外,还设置有在各种热交换器之间使冷却水循环的多个热交换流路。这样的冷却系统中,在向各流路(散热器流路、热交换流路等)的分岔部设置有控制冷却水向各流路的流通的阀装置。作为上述阀装置,具备具有形成有冷却水的流出口的流出端口的壳、能够旋转地容纳于壳内而具有冷却水流通的流通路的阀。在阀处,形成有与阀的旋转对应地使流通路与上述各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根据该方案,通过使阀旋转,切换流出口与连通口的连通及切断。并且,流入阀装置内的冷却水在流通路流通的过程中,穿过处于与连通口连通的状态的流出口从阀装置流出。由此,流入阀装置的冷却水与阀的旋转对应地被向一个或多个流路分配。上述阀装置处,在流出端口接合有将流出端口(流出口)与各流路之间连接的接头。在流出端口内设置有将接头与阀之间密封的密封机构。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具备环状的座作为密封机构的结构,前述环状的座具有能够与流出端口连通的开口,在球阀的外周面具有被弹性部件的弹力推压的凹球面形状的密封面。上述环状的座那样的与阀外周面滑动接触的滑动部件与阀所要求的特性不同。因此,滑动部件和阀通常由不同材料构成。例如上述专利文献1中作为球阀的材料记载有PPS,作为阀座的材料记载有PTFE。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96957号公报。上述现有技术中,若流通的流体的温度变化,则阀及座分别膨胀或收缩,尺寸变化。此时,阀及座各自的尺寸变化率不同,由此在阀与座之间产生间隙,密封性能容易下降。若由于密封性能的下降,接头与阀之间的密封不充分,则有所希望的流量控制功能受损的可能。此外,对密封部使用弹性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吸收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尺寸变化,但伴随动作的摩擦较大,所以驱动单元有变为大规模的倾向。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密封性能的下降的阀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的阀装置具备壳、接头、阀、滑动环,前述壳具有形成有向第1方向开口的流体的流出口的流出端口,前述接头接合于前述流出端口的前述流出口的开口端面,前述阀被能够旋转或能够滑动地容纳于前述壳内,形成有能够与前述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前述滑动环具有在容纳于前述流出端口内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阀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面,与前述阀的旋转位置或滑动位置对应地使前述流出口与前述连通口连通,前述阀为,至少前述外表面由包括第1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1树脂材料构成,前述滑动环为,至少前述滑动面由包括第2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2树脂材料构成,前述第1树脂与前述第2树脂为同种的树脂。根据本方案,阀的外表面与滑动环的滑动面为由以同种的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结构。因此,抑制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密封性能的下降。即,各树脂材料以同种的树脂为主要成分,所以线膨胀系数等热特性的差少。因此,温度变化时,由于各树脂材料的膨胀或收缩引起的尺寸变化的差少。因此,即使尺寸变化,也能够使在阀的外表面与滑动环的滑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变小,能够使从间隙泄漏的流体的量变少。此外,通过设置成上述结构,与像上述现有技术那样地由PPS构成阀的外表面而由PTFE构成滑动环的滑动面的情况相比,有滑动环的滑动面的磨损系数大而容易磨损的倾向。因此,即使刚制造后在阀的外表面、滑动环的滑动面存在尺寸误差,通过滑动面磨损而尺寸误差减少,密封性能提高。优选地,上述方案的阀装置还具备位于前述流出端口的内周面、及前述滑动环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环。此外,前述滑动环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前述小径部具有前述密封环滑动的前述外表面,前述大径部相对于前述小径部在前述第1方向上位于前述阀侧,相对于前述小径部被扩径,前述大径部的前述第1方向上朝向前述阀的面构成前述滑动面,前述大径部的前述第1方向上朝向与前述阀相反的一侧的面构成与前述密封环在前述第1方向上相向的相向面,前述滑动面的面积比前述相向面的面积大。根据本方案,壳内的液压作用于滑动环的相向面于滑动面。此时,壳内的流体的压力原样作用于相向面。另一方面,壳内的流体的压力并不原样作用于滑动面。具体地,流体的压力在流体在滑动面与阀之间的微小的间隙从外周边缘流向内周边缘时随着压力减少而作用。此时,流体的压力随着朝向内周边缘而逐渐减少,并且将滑动环向第1方向的外侧推起。因此,基于穿过相向面作用于密封筒部件的液压的第1方向的推压力若为流体从滑动面与阀之间的微少间隙泄漏出时作用于滑动环的来自阀的抬起力以上的力,则能够维持使滑动环的滑动面抵接于阀的状态。这里,本方案中,滑动环的滑动面的面积比相向面的面积大,所以即使壳内的液压变大,也能够抑制滑动环被过度的力向阀推压。因此,能够避免驱动阀的驱动单元的大型化及高输出化,能够抑制滑动环等的早期磨损。在上述方案的阀装置中,优选地,前述阀旋转或滑动的、相对于前述外表面的前述滑动面的滑动速度为3m/分以下。在树脂制的滑动要素中,对于固定侧与动作侧使用同一材料的情况下,产生随着滑动热的材料的熔融、固接、过度的磨损的可能。因此,一般将分别不同的种类的材料组合或对于一方使用金属。但是,优选地,在电动水阀(EWV)那样的控制阀所要求的应答速度下使密封面的滑动速度较低(3m/分以下),进而,借助上述过度的推压力的抑制、存在于滑动面的微小间隙的液膜,即使树脂材料的主要成分相同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密封面的磨损。由此,能够保持密封性和长寿命并且摩擦较小地借助紧凑的驱动单元使其动作。在上述方案的阀装置中,优选地,前述阀旋转或滑动的、作用于前述外表面与前述滑动面之间的面压为1MPa以下。根据本方案,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滑动环的熔融、过度磨损。在上述方案的阀装置中,优选地,前述第2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相对于前述第1树脂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40~250%。根据本方案,能够使由于温度变化导致尺寸变化而在阀的外表面与滑动环的滑动面之间产生的间隙更小。在上述方案的阀装置中,优选地,前述第1树脂及前述第2树脂均为聚苯硫醚、或聚醚醚酮、或聚酰胺,特别优选为聚苯硫醚(PPS)。根据本方案,阀的外表面、滑动环的滑动面各自的耐蠕变性更加优异,能够抑制由蠕变引起的密封性能的下降,能够长期地维持密封性能。特别地,PPS能够注射成形,能够减少制造成本。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案,能够提供抑制由温度变化引起的密封性能的下降的能够借助紧凑的驱动单元进行适当的冷却控制的阀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冷却系统的块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阀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沿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放大图。图6是图5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n具备壳、接头、阀、滑动环,/n前述壳具有形成有向第1方向开口的流体的流出口的流出端口,/n前述接头接合于前述流出端口的前述流出口的开口端面,/n前述阀被能够旋转或能够滑动地容纳于前述壳内,形成有能够与前述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n前述滑动环具有在容纳于前述流出端口内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阀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面,与前述阀的旋转位置或滑动位置对应地使前述流出口与前述连通口连通,/n前述阀为,至少前述外表面由包括第1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1树脂材料构成,/n前述滑动环为,至少前述滑动面由包括第2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2树脂材料构成,/n前述第1树脂与前述第2树脂为同种的树脂。/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6 JP 2017-1848021.一种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壳、接头、阀、滑动环,
前述壳具有形成有向第1方向开口的流体的流出口的流出端口,
前述接头接合于前述流出端口的前述流出口的开口端面,
前述阀被能够旋转或能够滑动地容纳于前述壳内,形成有能够与前述流出口连通的连通口,
前述滑动环具有在容纳于前述流出端口内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阀的外表面滑动的滑动面,与前述阀的旋转位置或滑动位置对应地使前述流出口与前述连通口连通,
前述阀为,至少前述外表面由包括第1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1树脂材料构成,
前述滑动环为,至少前述滑动面由包括第2树脂作为主要成分的第2树脂材料构成,
前述第1树脂与前述第2树脂为同种的树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阀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位于前述流出端口的内周面及前述滑动环的外表面之间的密封环,
前述滑动环具有小径部和大径部,
前述小径部具有前述密封环滑动的前述外表面,
前述大径部相对于前述小径部在前述第1方向上位于前述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关哲史永井淑仁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山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