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杯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9095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20 09: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加热杯体,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和设于内胆外侧的加热体,所述加热体包括分体设置且同时工作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内胆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环绕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和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总和不大于2100W。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结构稳定,且加热快速的同时静音效果好,除垢效果好。

A heating cup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杯体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加热杯体。
技术介绍
目前市面的液体加热器烧水的噪音大经常被消费者投诉,现有采用的降低噪音的办法是在内胆底部增加一个静音环零件或者早内胆内部喷涂图层来降低噪音,这两种方式对噪音值的降低有限,还会带来制造成本的大幅上升,内胆内表面看起来也不会再赶紧整洁。而且无论内胆底部有静音环或者图层长时间煮水也会被消费者认为不健康。另外,市面上的液体加热器底部容易结垢或者生锈,特别是在北方水质比较差的地区,经常烧一次水就看到内胆底部一个C形的水垢成形,原因是在内胆底部背面焊接了一个C形的发热管,受内胆底部尺寸影响,此发热管的长度小,加热时热负荷集中。在加热时水气形成水蒸气气泡往上升,由于内胆底部是个平面,水中的杂质聚集在发热管的背面受热蒸发出来,且由于此时内胆底部平面C形发热管背面的温度很高,杂质容易粘附在内胆底部C形发热管背面,形成C形水垢,水中的铁质在此处聚集后容易生锈,带来消费者的不良使用体验及投诉。基于上述的现有技术,如何结合加热杯体的特点,重新设计加热杯体的结构,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热均匀,降噪、防水垢的加热杯体。为了达到本技术的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加热杯体,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和设于内胆外侧的加热体,所述加热体包括分体设置且同时工作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内胆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环绕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和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总和不大于2100W。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两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两端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朝向非同一方向。进一步地,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错位设置。进一步地,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内胆相反方向的位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等于1000W,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1000W;或者,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为1100W,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为700W。进一步地,所述侧壁的下部相对于所述底壁向外倾斜形成倾斜面,所述第一加热元件设于所述倾斜面上。进一步地,所述倾斜面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范围为10度至25度;或者,所述倾斜面的高度L大于12mm。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加热元件在所述侧壁上至少绕设完整一圈,且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两端在所述侧壁上上下错开设置。进一步地,所述内胆与加热体之间设有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包裹在所述内胆的底壁和侧壁上,所述导热板的厚度大于0.5mm。进一步地,所述导热板上间隔设有开槽,所述开槽的宽度大于0.5mm,所述导热板的底部设有开孔,所述开孔的面积大于70mm2。或者,所述导热板上间隔设有开槽,所述开槽位于所述侧壁与底壁连接的转角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由于内胆1底部面积小,若内胆底部功率越大,越容易在内胆底部产生水垢和气泡,为了降低在内胆底部的水垢成形,所述第二加热元71件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元件72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和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总和不大于2100W。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同时加热,可以将快速加热的总功率分到两不同位置的加热体上。同时,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不同位置的设置,不仅可以减小单个加热元件的功率,也增大了加热面积,在满足快速加热的功能的情况下,也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和减小了水垢在内胆表面的沉积几率。即,两个加热元件的功率相加与其他单个加热元件的功率相当,同时设置的位置不同,因此此种结构产生方式的加热面积要比其他水煲的加热面积要大几倍,单位面积热负荷小,气泡产生均匀,做到静音,也降低了水垢产生的几率。其次,采用侧面的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底面的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的方案,当内胆1内的水沸腾之后,侧部的加热方式对水产生的翻滚力缓冲了底部的加热方式对水产生的向上翻滚的力,防止水从壶嘴或蒸汽孔飞溅出去。而且第一加热元件与第二加热元件配合在内胆底部形成了一个小空间加热,实现快速加热小容量的水,然后与内胆上部的冷水交换的热水变多,加快了热交换,快速加热。当该加热杯体用于豆浆机时,也可与豆浆和刀片配合实现快速加热搅拌。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图1为一种电水壶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一种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电水壶的结构爆炸图;图4为一种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另一种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另一种内胆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部结构放大示意图;图8为一种加热杯体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一种加热杯体的结构仰视图;图10为一种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一种导热板的结构仰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电水壶,包括壶体和电源底座6,壶体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1和设于内胆1外侧的加热体,还包括壶盖5、外壳2(其中所述外壳2可以根据实际的造型需要而选择,即也可以不需要外壳2)、手柄4和底盖3。由于现有技术中发热管在下部,水壶在加热时水壶下部的水为热水,上部为冷水,靠近发热管的部分产生的大量气泡在脱离内胆底壁后上升,越往上水温越低,气泡越容易破裂,气泡破裂就容易产生噪音。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体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加热元件71和第二加热元件72,所述内胆1包括侧壁11和底壁12,所述第一加热元件71环绕设于所述侧壁11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72设于底壁12上,所述第一加热元件71的两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加热元件72的两端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错开设置(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错开设置表示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没有交叉的区域)。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错开设置方式,使得第一加热元件71和第二加热元件72在内胆上的重心更加平衡,不会重的在一头,轻的在另一头,影响壶体在电源底座上的稳定性。另外,第二加热元件72与内胆对应处所在区域热量集中(简称第二热区),而第二加热元件72的两端721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二开口,第二开口处所在的区域温度较低(简称第二冷区),相应地,第一加热元件71的两端711之间的区域形成第一开口,第一开口处所在的区域温度较低(简称第一冷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杯体,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和设于内胆外侧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分体设置且同时工作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内胆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环绕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和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总和不大于2100W。/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杯体,包括盛装液体的内胆和设于内胆外侧的加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体包括分体设置且同时工作的第一加热元件和第二加热元件,所述内胆包括侧壁和底壁,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环绕设于所述侧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设于底壁上,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和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总和不大于2100W。


2.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两端形成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加热元件的两端形成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的朝向非同一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中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第二开口和第一开口位于所述内胆相反方向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加热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大于等于1000W,第二加热元件的功率小于1000W;或者,所述第一加热元件的功率为1100W,所述第一加热元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张乐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