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速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62949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6 0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速机,包含传动轴、偏心轮、第一轮组、转轮以及第二轮组,第一轮组具有第一轮盘及第一滚柱,第一轮盘具有第一环形本体,且具有内环壁面,第一滚柱设置于内环壁面上;转轮具有本体及轴孔,轴孔供偏心轮设置,使偏心轮带动转轮转动,本体具有外环结构及凹部结构,外环结构设置于本体的外周面上,且具有第一齿部,第一齿部与第一滚柱接触,凹部结构具有第二滚柱;第二轮组具有第二轮盘及第二齿部,第二轮盘具有第二环形本体,第二齿部设置于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第二齿部与第二滚柱相接触。

Reduc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速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速机,特别涉及一种为摆线型架构,且可同时达到RV(RotaryVector,旋转矢量)减速机及谐波式减速机的优点,并具有高减速比的减速机。
技术介绍
一般而言,马达具有高转速而扭力小的特性,因此不易驱动大型的负载,故当马达欲使用于推动重物时,便须利用一减速机来进行减速,借此提高扭力。常见的减速机有RV(RotaryVector,旋转矢量)减速机、谐和式减速机(HarmonicDrive)及摆线减速机等。RV减速机,例如日本纳博特斯克(Nabtesco)公司所生产的RV-E系列的减速机为二级减速型,其包含为正齿轮减速机构的第一减速部和为差动齿轮减速机构的第二减速部,其中第一减速部和第二减速部内的齿轮可分别由金属元件所构成,该系列的减速机可通过两段式减速设计而在增加减速比值时同时减轻振动和惯性。然而虽然RV减速机在高刚性和高减速比值方面具有卓越的性能,且RV减速机内的滚动接触元件亦可确保产品高效率及长寿命,然而其体积和重量却相对较大,同时因组成的部件相当多,导致RV减速机的成本亦相对较高。至于谐波式减速机则主要由波发生器、柔性刚材元件(柔性齿轮)和刚性齿轮所构成,而谐和式减速机的谐波传动利用柔性刚材元件的弹性微变形来进行推挤运行,借此传递运动和动力。虽然谐波式减速机相较于RV减速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及精度高的优点,然而因谐波式减速机的柔性刚材元件的刚性相较差,故谐波式减速机并不耐冲击且具有齿差摩擦的问题,导致使用寿命较短。更甚者,谐波式减速机的输入转速存在一定的限制而无法太高,导致谐波式减速机的高减速比值相对较差。摆线减速机则包含偏心轴与具有多个齿部且分别与动力输入轴及动力输出轴有连动关系的两个摆线轮,其运行原理为输入轴通过偏心轴带动其中的一摆线轮转动,使另一摆线轮对应带动输出轴转动,且两个摆线轮的转动实际上需利用对应的齿部结构来实现。虽然摆线减速机具有传动比大、结构紧凑、承载能力大和传动效率高的优点,然而目前的摆线减速机中,为了形成齿部,摆线轮的本体的一平面须先向内凹陷,进而在凹陷处进行加工来形成为内齿型结构的齿部,如此一来,将导致齿部在加工上较为不易。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陷,且同时具有RV减速机及谐波式减速机特性,又属于摆线型结构而可达到高减速比值的减速机,并使得齿部在加工上较为容易,实为相关
者目前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速机,解决传统RV减速机所具有的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大,且成本相对较高等缺陷,同时解决传统谐波式所具有的不耐冲击、齿差摩擦问题及高减速比值相对较差等缺陷,还解决传统摆线减速机因摆线轮的齿部为内齿型结构所导致的加工不易的缺陷。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减速机,包含:传动轴、偏心轮、第一轮组、转轮以及第二轮组。传动轴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偏心轮偏心地固设于第二端,且被传动轴带动而以相对于传动轴的轴心进行偏转;第一轮组具有第一轮盘及至少一第一滚柱,第一轮盘设置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且具有第一环形本体,第一环形本体由第一轮盘朝远离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一环形本体具有内环壁面,第一滚柱设置于内环壁面上;转轮具有本体及轴孔,轴孔供偏心轮设置,使偏心轮带动转轮转动,本体具有外环结构及凹部结构,外环结构设置于本体的外周面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齿部,第一齿部与对应的第一滚柱接触,凹部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二滚柱;第二轮组具有第二轮盘及至少一第二齿部,第二轮盘具有第二环形本体,第二环形本体由第二轮盘朝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二齿部设置于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且每一个第二齿部与对应的第二滚柱相接触。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广义实施方式为提供一种减速机,包含:传动轴、偏心轮、第一轮组、转轮以及第二轮组。传动轴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偏心轮偏心地固设于第二端,且被传动轴带动而以相对于传动轴的轴心进行偏转;第一轮组具有第一轮盘及至少第一齿部,第一轮盘设置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且具有第一环形本体,第一环形本体由第一轮盘朝远离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一环形本体具有内环壁面,第一齿部设置于内环壁面上;转轮具有本体及轴孔,轴孔供偏心轮设置,使偏心轮带动转轮转动,本体具有外环结构及凹部结构,外环结构设置于本体的外周面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滚柱,第一滚柱与对应的第一齿部接触,凹部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二滚柱;第二轮组具有第二轮盘及至少一第二齿部,第二轮盘具有第二环形本体,第二环形本体由第二轮盘朝第一端的方向延伸,第二齿部设置于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且每一个第二齿部与对应的第二滚柱相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速机,利用第一齿部及第一滚柱相互接触,以及第二齿部及第二滚柱相互接触,使得第一轮组、转轮与第二轮组之间可相互配合,使得减速机可以相似于谐波式减速机的推挤运动来进行运行,故本专利技术的减速机具有机械结构简单,部件数少,组装容易,成本较低等优点。此外,本专利技术的转轮可通过凹部结构的设计而降低整体的厚度,使减速机的体积及重量较小。更甚者,本专利技术的减速机的转轮可因厚部区域而加强刚性,故相较于谐波式减速机,本专利技术减速机的转轮具有较耐冲击而使用寿命亦较长的优点。是以由上可知,本专利技术的减速机同时具有谐波式减速机、RV减速机及摆线减速机的优点。更甚者,本专利技术的减速机还可实现多种相异的高减速比值。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减速机中,由于第二轮组的第二齿部形成于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而形成外齿型结构,此外,在第一齿部设置于转轮的本体的外环结构的外周面上时亦形成外齿型结构,因此为外齿型结构的第二齿部与第一齿部较为容易进行加工。附图说明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减速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B为图1A所示的减速机的截面示意图。图2A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减速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B为图2A所示的减速机的截面示意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减速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B为图3A所示的减速机的截面示意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减速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B为图4A所示的减速机的截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减速机10:传动轴100:第一端101:第二端11:偏心轮110:偏心孔12:第一轮组120:第一轮盘121:第一环形本体122:内环壁面123、133’:第一滚柱124:中心孔13:转轮130:本体1300:第一平面1301:第二平面1302:外环结构1303:凹部结构131:轴孔132:第二滚柱133、123’:第一齿部14:第二轮组140:第二轮盘141:第二环形本体142:第二齿部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速机,包含:/n一传动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n一偏心轮,偏心地固设于该第二端,且被该传动轴带动而以相对于该传动轴的一轴心进行偏转;/n一第一轮组,具有一第一轮盘及至少一第一滚柱,该第一轮盘设置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第一环形本体,该第一环形本体由该第一轮盘朝远离该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一环形本体具有一内环壁面,该第一滚柱设置于该内环壁面上;/n一转轮,具有一本体及一轴孔,该轴孔供该偏心轮设置,使该偏心轮带动该转轮转动,该本体具有一外环结构及一凹部结构,该外环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外周面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齿部,该第一齿部与对应的该第一滚柱接触,该凹部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二滚柱;以及/n一第二轮组,具有一第二轮盘及至少一第二齿部,该第二轮盘具有一第二环形本体,该第二环形本体由该第二轮盘朝该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齿部设置于该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且每一个所述第二齿部与对应的该第二滚柱相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107 US 62/756,7061.一种减速机,包含:
一传动轴,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
一偏心轮,偏心地固设于该第二端,且被该传动轴带动而以相对于该传动轴的一轴心进行偏转;
一第一轮组,具有一第一轮盘及至少一第一滚柱,该第一轮盘设置于该第一端与该第二端之间,且具有一第一环形本体,该第一环形本体由该第一轮盘朝远离该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一环形本体具有一内环壁面,该第一滚柱设置于该内环壁面上;
一转轮,具有一本体及一轴孔,该轴孔供该偏心轮设置,使该偏心轮带动该转轮转动,该本体具有一外环结构及一凹部结构,该外环结构设置于该本体的外周面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齿部,该第一齿部与对应的该第一滚柱接触,该凹部结构具有至少一第二滚柱;以及
一第二轮组,具有一第二轮盘及至少一第二齿部,该第二轮盘具有一第二环形本体,该第二环形本体由该第二轮盘朝该第一端的方向延伸,该第二齿部设置于该第二环形本体的外周面上,且每一个所述第二齿部与对应的该第二滚柱相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速机,其中该第一轮组不转动而该第二轮组受该第二滚柱与对应的该第二齿部之间的推挤运动而转动,或者该第一轮组受该第一滚柱与对应的该第一齿部之间的推挤运动而转动而该第二轮组不转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机,其中该第一滚柱的个数比该第一齿部的个数多一个,且该第二滚柱的个数比该第二齿部的个数多一个。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机,其中于该第一轮组不转动而该第二轮组转动时,该减速机的减速比为(M*N)/{M*N-(M+1)*(N+1)},其中M为该第一齿部的个数,N为该第二齿部的个数,且M、N为大于1的整数,而该第二轮组构成一动力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速机,其中于该第一轮组转动而该第二轮组不转动时,该减速机的减速比为{(M+1)*(N+1)}/{(M+1)*(N+1)-(M*N)},其中M为该第一齿部的个数,N为该第二齿部的个数,且M、N为大于1的整数,而该第一轮组构成一动力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速机,其中该第一滚柱的个数比该第一齿部的个数多一个,且该第二齿部的个数比该第二滚柱的个数多一个。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速机,其中于该第一轮组不转动而该第二轮组转动时,该减速机的减速比为(M*N)/{M*N-(M+1)*(N-1)},其中M为该第一齿部的个数,N为该第二齿部的个数,且M、N为大于1的整数,而该第二轮组构成一动力输出端。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速机,其中于该第一轮组转动而该第二轮组不转动时,该减速机的减速比为{(M+1)*(N-1)}/{(M+1)*(N-1)-(M*N)},其中M为该第一齿部的个数,N为该第二齿部的个数,且M、N为大于1的整数,而该第一轮组系构成一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启闻朱恩毅林泓玮曹明立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