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包括框体与筛网,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安装面与工作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框体的上端面呈平行设置,所述筛网包括多根安装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多根所述第一纵向钢筋设置在所述安装面并沿所述安装面长度方向均匀分布,该后填骨料装置其能够控制后填骨料的位置,本申请还公开了一种后填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备工艺。
A kind of post filling aggregate device and preparation technology of post filling aggregate concrete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及后填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备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及后填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备工艺。
技术介绍
现有的有2种混凝土构件的制备方法:1,普通混凝土:混凝土直接浇筑。缺点:混凝土振捣后,骨料下沉、浆体上浮、表面泌水。2,抛填骨料混凝土或预置骨料混凝土:在普通混凝土浇筑前,先行摊铺一层骨料,在骨料的上层浇筑普通混凝土。缺点:(1)骨料在下,混凝土在中,振捣后产生的浆体浮在混凝土表面,造成“夹层”,骨料无法与上层浇筑的普通混凝土浆体均匀混合,影响混凝土构件的抗压、抗拉、抗折能力;(2)不能准确控制预置骨料的数量及位置,故适合道路路面、河堤大坝等大型工程大面积工程机械摊铺,粗放作用,不适合预制构件制作。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其能够控制后填骨料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后填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备工艺,其能够避免振捣后产生的浆体浮在混凝土表面出现“夹层”现象,使得骨料能够与混凝土浆体均匀混合,有效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抗压、抗拉、抗折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包括框体、筛网、第一牵引装置与第二牵引装置,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安装面与工作面,所述安装面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方,且与所述工作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框体的上端面呈平行设置,所述筛网包括多根安装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多根所述横向钢筋沿所述第一纵向钢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适于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以构成网状结构,两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构成第一纵向钢筋组,两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构成第二纵向钢筋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组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组交错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第一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钩与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适于所述第一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一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一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一钢筋,然后驱动第一钢筋向下运动至工作面,所述第二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钩与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适于驱动第二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二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二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二钢筋。进一步地,相邻所述第一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2mm,相邻所述第二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2mm。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高度差为40mm。进一步地,所述框体上端设置有导向罩。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二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后填骨料混凝土预制构件制备工艺,包括如下步骤:(1)混凝土制备步骤:将水泥、掺合料(矿粉、粉煤灰等)、砂、石、水、外加剂称重后,投入搅拌机内,搅拌成混凝土;(2)混凝土装填步骤:将搅拌好的混凝土装填入预制构件的模具中,并进行振捣;(3)骨料铺设步骤:将骨料倒入后填骨料装置中,然后将凸出框体部分骨料刮除,将上述后填骨料装置行走至模具上方,然后启动第一牵引装置与第二牵引装置,并辅助震动,以使骨料下落均布于振捣后的混凝土表面;(4)成型步骤:再次振捣混凝土,然后将混凝土表面抹平,静置成型。进一步地,所述骨料为粒径10~31.5mm的碎石。进一步地,所述骨料铺设步骤中采用振捣棒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相邻振捣棒之间的距离为350~450mm。进一步地,所述振捣棒振捣时间为30秒。进一步地,所述骨料铺设步骤中混凝土的体积与倒入骨料的体积之比为7:3~8:2。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牵引装置及第二牵引装置对第一纵向钢筋以及第二纵向钢筋施加牵引,以使第一纵向钢筋及第二纵向钢筋发生位移,以使网格状网孔变大,使得骨料能够通过网孔的约束落至下方的模具内的混凝土中,以精确控制骨料的落点;本申请通过在模具内先浇筑混凝土,然后在振捣后的混凝土上布设骨料,使得骨料能够布设于混凝土表面的浆体层,再配合后续的振捣使得骨料与混凝土浆体层均匀混合,以避免形成夹层,有效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结构强度,混凝土构件密实性好,刚度大,体积稳定,减少了收缩。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后填骨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工作时的剖视图;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视图;图示:10、框体;101、导向罩;11、第一钢筋;12、第二钢筋;13、横向钢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如图1-3所示的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包括框体、筛网、第一牵引装置与第二牵引装置,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安装面与工作面,所述安装面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方,且与所述工作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框体的上端面呈平行设置,所述筛网包括多根安装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多根所述横向钢筋沿所述第一纵向钢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适于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以构成网状结构,两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构成第一纵向钢筋组,两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构成第二纵向钢筋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组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组交错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第一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钩与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适于所述第一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一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一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一钢筋,然后驱动第一钢筋向下运动至工作面,所述第二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钩与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适于驱动第二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二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二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二钢筋。在使用本申请时,骨料倒入框架内,将除去部分骨料框架,由于横向钢筋13将多根第一纵向钢筋与第二纵向钢筋连成网状,可避免极少部分小于网孔的骨料落出,将框架移动至待填料混凝土上方,第一牵引装置及第二牵引装置对第一纵向钢筋与第二纵向钢筋进行牵引,以使有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构成的网格状网孔变大,振动框架,此时骨料将通过网孔均匀落至下方的混凝土上。本申请通过设置第一牵引装置及第二牵引装置对第一纵向钢筋以及第二纵向钢筋施加牵引,以使第一纵向钢筋及第二纵向钢筋发生位移,以使网格状网孔变大,使得骨料能够通过网孔的约束落至下方的模具内的混凝土中,以精确控制骨料的落点。具体地,相邻第一钢筋11之间的距离为32mm,相邻第二钢筋12之间的距离为32mm,相邻横向钢筋13之间的距离为37.5mm,使得第一钢筋11、第二钢筋12与横向钢筋13构成的网格,以使得粒度为10~31.5mm的碎石骨料能够通过网孔。安装面与工作面之间的高度差为40mm。更具体地,框体10上端设置有导向罩101,以便于倒入骨料通过导向罩101落入框体10内。本申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筛网、第一牵引装置与第二牵引装置,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安装面与工作面,所述安装面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方,且与所述工作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框体的上端面呈平行设置,所述筛网包括多根安装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多根所述横向钢筋沿所述第一纵向钢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适于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以构成网状结构,两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构成第一纵向钢筋组,两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构成第二纵向钢筋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组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组交错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第一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钩与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适于所述第一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一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一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一钢筋,然后驱动第一钢筋向下运动至工作面,所述第二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钩与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适于驱动第二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二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二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二钢筋。/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筛网、第一牵引装置与第二牵引装置,所述框体内设置有安装面与工作面,所述安装面设置在所述工作面上方,且与所述工作面呈平行设置,所述安装面与所述框体的上端面呈平行设置,所述筛网包括多根安装于所述框体内的第一纵向钢筋、第二纵向钢筋与横向钢筋,多根所述横向钢筋沿所述第一纵向钢筋长度方向均匀分布,且适于连接所述第一纵向钢筋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以构成网状结构,两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构成第一纵向钢筋组,两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构成第二纵向钢筋组,所述第一纵向钢筋组与所述第二纵向钢筋组交错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所述第一牵引装置包括第一牵引钩与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一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适于所述第一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一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一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一钢筋,然后驱动第一钢筋向下运动至工作面,所述第二牵引装置包括第二牵引钩与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牵引钩与任一所述第二纵向钢筋扣合,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适于驱动第二牵引钩横向移动,以使同一第二纵向钢筋组中两第二纵向钢筋抵接并构成第二钢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2mm,相邻所述第二钢筋之间的距离为3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填骨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面与所述工作面之间的高度差为40mm。
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晓文,吴其群,萧永森,李龙,滕耀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三和管桩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