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道敬专利>正文

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4140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属于农作物的栽培,主要提高大豆的产量。该栽培方法包括:轮作倒茬、精细整地、选用适宜本地该系列良种、种子处理、营养钵育苗、足墒播种、科学施肥、科学灌溉、病虫防治、高产田管理、叶面喷肥常规技术;其关键之处在于合理的株行距和密度,人工打顶或利用大豆生长调节剂化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用种量少、施肥少、灌水少、劳动强度少、投资少、产量高。实验时春播地块亩产达550千克,夏播地块亩产达416千克,营养钵育苗移栽地块亩产量达476千克。较之现有技术相比,平均亩产量可提高两倍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具体是针对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外大豆栽培一般密度为每亩15000-27000株,每亩用种量5-7千克。等行距25厘米,株距稀稠不匀,平均10厘米左右。中国平均亩产119千克,美国平均亩产173.3千克,意大利平均亩产243.3千克。 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存在着稀稠不匀,缺苗断垄,密度过大,等行距和行距过窄等问题。必然造成苗大小、壮弱不齐,豆棵秆子细、节间长,结果倒伏半截光,荚少、粒小、产量低。 大豆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合理的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播期、水肥条件、管理水平等因地制宜确定。适宜的株行距配置方式、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夺取大豆高产的基础。大豆单株间整齐一致是高产的重要因素。科学种植、管理、施肥、灌溉、病虫防治是大豆高产的保证。太空系列大豆新品种是山东省菏泽市科学技术协会农业专家杨道敬同志,将自己历时12年,经多代系统培育株选而成的8个大豆新品种,于二00四年八月十三日,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申请提交由第20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搭载。经过十八天轨道运行后于二00四年十一月三日,北京市公证处将搭载的大豆种及公证书一并交杨道敬同志。二00五年始种植。菏泽市日报、牡丹晚报、齐鲁晚报,菏泽市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太空大豆的丰产性进行了报道,二00六年八月至十一月份始,山东电视台卫视频道、农科频道对该太空大豆的高产性进行了多次报道。目前全国各省市均有求购者来菏泽参观定购。 8个品种主要相同点是株高120厘米左右,主茎20-26节,主茎基部直径3厘米左右,秸秆坚硬。单株分枝10一14个,平均单株有效荚300个左右,结荚密、不裂荚,3粒荚占85%左右,籽粒圆形,白脐、种皮黄色,有光泽,百粒重25克左右,蛋白质含量42.1%左右,脂肪含量22.3%左右,下部叶片心型,宽大肥厚,上部叶片逐渐变窄长型、肥厚、深绿色,有利于通风透光,进行光合作用。 8个品种不同点是1-6号花为紫色,脐为白色,1号灰黄色荚皮,2号黄色荚皮,3号褐色荚皮,4号灰黑色荚皮,5号灰白色荚皮,6号铁色荚皮;7-8号花为白色,脐为白色;7号黄色荚皮,8号棕黄色荚皮。2号、3号可抗旱,4号可抗涝。 8个品种除2号外其他均是春播生育期135天左右,夏播100天左右。8个品种均是有限结荚习性,分枝能力强,多花序,分两次开花,两次结荚。第一次,边生长边开花边结荚;第二次,在已结簇荚,子房开始膨大,两侧再次开花结荚,使荚角加密,但两次开花,两次结荚,均同时成熟,并且不落荚,不炸角。单株生产力高,抗病、抗倒力强、抗旱性较好,产量幅度350-550千克,稳产性好,适应性广。打破了其他大豆品种一次性开花、一次性结荚及区域性强和开花期持续高温结荚不结粒的习性。太空大豆活叶活杆成熟,是近年来培育出的有发展优势的八个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 由于该8个新品种不同于其他大豆品种,给栽培技术带来了新的课题,即如何针对该系列大豆植株高大粗壮、分枝多、生长繁茂、结荚紧密、单株生长力强的特点,提出适合该大豆高产条件的栽培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它包括轮作倒茬、精细整地、选用适宜本地该系列良种、种子处理、营养钵育苗、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田间管理、叶面喷肥,其特殊之处是 (a)合理的株行距和密度春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20厘米、窄行距80厘米,穴距5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2855株左右,每亩用种量1千克;夏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00厘米,窄行距60厘米,穴距4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4545株,每亩用种量1.7千克;半春半夏的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收前20天打营养钵育苗,麦收后移栽;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10厘米,窄行距65厘米,穴距45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3703株,每亩用种量1.4千克; (b)人工打顶或利用大豆生长调节剂化控在盛花期以前或在主茎高40厘米左右时采用人工打顶或化控措施。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轮作倒茬,采取隔两茬以上其他作物或隔两年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地再种植大豆;营养钵育苗移栽,采用收麦前20天农闲时间制钵育苗,麦收后农闲时间进行移栽;精细整地,采取先施有机肥和配比的化肥,再进行深耕细耙,整平打畦,按照予先设计,在宽行间挖灌排水沟;种子处理,采取精选种子,将病斑粒、虫食粒、小粒、秕粒、破粒、霉粒挑出去,把脐色、粒色不一致的混杂粒挑出去;在播种前两天进行太阳晒种,用钼酸铵、硼砂和灵丹粉拌种,最后拌入大豆根瘤菌肥播种。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适时播种,长江以北地区春播大豆在四月份,夏播不得晚于6月20日,采用机播或人工点播,苗出齐后间苗,每穴留双株壮苗,两苗间隔3厘米以上;营养钵育苗移栽是在麦收前20天育苗,麦收后移栽。 在前述方案的基础上,必须及时查苗、间苗、补苗,利用间苗的机会,将其它穴内多余的壮苗,用移苗器进行移开补栽。 本专利技术的机理是充分给予该系列大豆植株分枝、结荚的空间,保证每株苗都能得到生长所需的通风、光照和养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品种、空间、光照、地质、肥力等诸优势。 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用种量少、施肥少、灌水少、劳动强度少、投资少、产量高。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其大豆优良品种的产量。实验时春播有些地块亩产达550千克,夏播有些地块亩产达416千克,营养钵育苗移栽有些地块亩产达476千克。较之现有技术相比,平均亩产量可提高两倍以上。 实验证明该系列大豆适宜我国各省广大地区特别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气候更为适宜。对土质要求不甚严格,红土、黄土、黑土均可,微碱沙土、沙壤土、壤土、粘土对产量影响不大,对田间管理方法的要求不高,常规大豆的种植管理条件完全可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其中种植时间、株行距配置方式、种植株数与产量相关联,影响较大。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详细说明。 一、精选良种 在晴天时精选,将病斑粒、虫食粒、碎粒、小粒、秕粒、霉粒和脐色、粒色不一致的混杂粒挑出去。将选好有光泽饱满的种子做种子粒重的测定和发芽测验,根椐芽率、粒重、每亩保苗数、田间损失率等计算播种量,临播前将该批种子在太阳下晒两天,用10克钼酸铵、5克硼砂兑热水(50-60℃)0.17千克,充分搅拌使其溶解,水凉后拌豆种5千克,晾干后掺15克灵丹粉和大豆根瘤菌肥掺拌均匀后播种。 二、精细整地 适时测试将要种植大豆的田地土壤之养分和酸碱度,尔后根椐测试结果和大豆需要的养分计算出各种肥料的配比量,施足基肥,酸性土壤使用碱性肥料,碱性土壤使用酸性肥料,耕深20-30厘米,耙细,使耕作层变得疏松,平坦,表土细碎,根据种植方案设计南北方向打畦和在宽行中间挖一条25-30厘米宽,20-30厘米深的灌水、排水沟,遇旱用该沟浇水时,水从沟里向两边漫浇,不破坏土壤结构,土地板结程度较轻,效果好,遇到暴雨水又可从沟里向外排出,防渍防涝。 三、株行距配置方式、合理密度种植 春播采用宽窄行种植。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20厘米左右,窄行距80厘米左右,穴距50厘米左右,每穴双株(苗间距3-4厘米)每亩种植株数2855株,每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它包括:轮作倒茬、精细整地、选用适宜本地该系列良种、种子处理、营养钵育苗、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田间管理、叶面喷肥,其特征是:(a)合理的株行距和密度:春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 120厘米、窄行距80厘米,穴距5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2855株左右,每亩用种量1千克;夏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00厘米,窄行距60厘米,穴距4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4545株,每亩用种量1.7千克;半春半夏的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收前20天打营养钵育苗,麦收后移栽;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10厘米,窄行距65厘米,穴距45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3703株,每亩用种量1.4千克;(b)人工打顶或利用大豆生长调节剂化控:在盛花 期以前或在主茎高40厘米左右时采用人工打顶或化控措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它包括轮作倒茬、精细整地、选用适宜本地该系列良种、种子处理、营养钵育苗、适时播种、施肥、灌溉、病虫防治、田间管理、叶面喷肥,其特征是(a)合理的株行距和密度春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20厘米、窄行距80厘米,穴距5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2855株左右,每亩用种量1千克;夏播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00厘米,窄行距60厘米,穴距40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4545株,每亩用种量1.7千克;半春半夏的营养钵育苗移栽,麦收前20天打营养钵育苗,麦收后移栽;采用宽窄行,1个宽行配2个窄行,宽行距110厘米,窄行距65厘米,穴距45厘米,每穴双株,每亩植株3703株,每亩用种量1.4千克;(b)人工打顶或利用大豆生长调节剂化控在盛花期以前或在主茎高40厘米左右时采用人工打顶或化控措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空系列大豆的栽培方法,其特征是轮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道敬
申请(专利权)人:杨道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