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侧踏杠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3097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13 06: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侧踏杠及汽车,所述的汽车侧踏杠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踏板组件,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折弯段,另一端设有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第二管体和第二折弯段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踏板组件的容置腔,所述踏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上述汽车侧踏杠具有较强的防护力度,同时还可提升踩踏便利性,从而有效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侧踏杠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侧踏杠及汽车。
技术介绍
作为改装率最高的汽车防护件,现今市场上已经有较多的汽车侧踏杠产品。汽车侧踏杠安装在汽车两侧,主要起到保护汽车侧边不受碰撞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为使用者提供一个登车台阶,以便上下车。但是,目前,市场上的侧踏杠产品多采用单一的大管材(如圆管、椭圆管)制成,管体的壁厚较薄,碰撞时容易凹陷,使得防护力度较低;并且踏板的踩踏面偏小,导致踩踏起来不方便也不舒适,影响用户的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汽车侧踏杠防护力度低,且踩踏不方便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侧踏杠及汽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汽车侧踏杠,所述的汽车侧踏杠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踏板组件,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折弯段,另一端设有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第二管体和第二折弯段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踏板组件的容置腔,所述踏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上述汽车侧踏杠与
技术介绍
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及踏板组件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板管结合的汽车侧踏杠,其中,第二管体两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一管体的第一折弯段和第二折弯段形成整体骨架,产品整体刚性更高,防护力度更强;同时,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形成容置腔,将踏板组件设于容置腔内,踏板组件同时与第一管体及第二管体连接固定,不仅进一步增加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之间的连接刚性,而且踏板组件的踩踏面积不受管材尺寸限制,能够提供更大的踩踏空间,便于用户踩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踏板组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容置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所述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第一照明灯、第二照明灯和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照明灯和所述第二照明灯的灯盒,所述灯盒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照明灯用于照射所述第一板体区域,所述第二照明灯用于照射所述第二板体区域。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照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灯盒呈凸台结构,所述灯盒的一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透光板,另一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透光板,所述第一照明灯的光照经所述第一透光板射出,所述第二照明灯的光照经所述第二透光板射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体的中部设有第三折弯段,所述第三折弯段向上翘起,所述灯盒安装在所述第三折弯段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照明装置及所述汽车本体电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汽车本体的车门开关状态控制所述照明装置打开或关闭。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踏板组件上设有防滑结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防滑结构为设于所述踏板组件上的多个翻孔。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与所述第二管体连接的多个支架,多个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二管体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所述支架用于将所述第二管体安装至汽车本体上。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汽车,所述的汽车包括汽车本体及安装于所述汽车本体的上述汽车侧踏杠。由于上述汽车采用了上述汽车侧踏杠的所有实施例,因而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汽车侧踏杠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的汽车侧踏杠的主视图;图3为图1中的汽车侧踏杠的后视图;图4为图1中的汽车侧踏杠的左视图;图5为图1中的汽车侧踏杠的右视图。10、第一管体,11、第一折弯段,12、第二折弯段,13、第三折弯段,20、第二管体,21、第四折弯段,22、第五折弯段,31、第一板体,32、第二板体,33、翻孔,40、照明装置,41、灯盒,42、第一透光板,43、第二透光板,50、支架,51、安装板,511、条形安装孔,52、连接板,60、容置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技术中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侧踏杠,包括:第一管体10、第二管体20和踏板组件,第一管体10的一端设有第一折弯段11,另一端设有第二折弯段12,第一折弯段11、第二管体20和第二折弯段12依次连接,以使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之间形成用于容置踏板组件的容置腔60,踏板组件连接于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之间。上述汽车侧踏杠通过第一管体10、第二管体20及踏板组件的相互配合,形成一种板管结合的汽车侧踏杠,其中,第二管体20两端分别对应连接第一管体10的第一折弯段11和第二折弯段12形成整体骨架,产品整体刚性更高,防护力度更强;同时,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之间形成容置腔60,将踏板组件设于容置腔60内,踏板组件同时与第一管体10及第二管体20连接固定,不仅进一步增加第一管体10和第二管体20之间的连接刚性,而且踏板组件的踩踏面积不受管材尺寸限制,能够提供更大的踩踏空间,便于用户踩踏。具体地,请结合图1和图2,第二管体20用于与汽车本体的侧裙边贴合。特别地,第二管体20的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一折弯段11连接的第四折弯段21,另一端设有用于与第二折弯段12连接的第五折弯段22,第四折弯段21和第五折弯段22的设置是为了与汽车本体的侧裙边轮廓更有效贴合,防护力度更强。具体地,第一管体10及第二管体20均可采用铁管、不锈钢管或其他强度较高的材质制成。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20的直径为35mm~40mm,第一管体10与第二管体20的管壁厚度为1.8mm~2.2mm。例如,第一管体10可使用直径38mm、厚度2.0mm的管材制作,第二管体20可使用直径40mm、厚度2.0mm的管材制作。相较于传统的汽车侧踏杠,采用单一大管材(如3英寸圆管、4英寸圆管等)制作,其厚度仅有1.0mm~1.2mm,受碰撞时易凹陷,防护力度不足。本技术的汽车防护侧踏杠可使用管径较小,同时管壁更厚的管材制作,从而可进一步保证防护力度。在一实施例中,请结合图1和图2,踏板组件包括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沿容置腔60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对于具有前后车门的车型,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分别位于汽车前车门和后车门的上下车位置,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侧踏杠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踏板组件,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折弯段,另一端设有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第二管体和第二折弯段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踏板组件的容置腔,所述踏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侧踏杠包括:第一管体、第二管体和踏板组件,所述第一管体的一端设有第一折弯段,另一端设有第二折弯段,所述第一折弯段、第二管体和第二折弯段依次连接,以使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踏板组件的容置腔,所述踏板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踏板组件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容置腔的长度方向间隔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侧踏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的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第一照明灯、第二照明灯和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照明灯和所述第二照明灯的灯盒,所述灯盒安装在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之间,所述第一照明灯用于照射所述第一板体区域,所述第二照明灯用于照射所述第二板体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车侧踏杠,其特征在于,所述照明装置位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灯盒呈凸台结构,所述灯盒的一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透光板,另一侧设有面向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廷林国伟杨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