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864 阅读:2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其目的是提高室内机中所具备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性能,同时通过进一步减小热交换器的外形,构成部件和组装工序,来提高生产效率。其解决手段是一种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5,其配置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通过使传热管D在以一定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F上贯通形成,在该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除了使设置在翅片的传热管贯通部分的翅片套环的外径Dc为:5.5mm≤Dc≤8.7mm以外,还沿气流方向上设置3列传热管,并将沿垂直于传热管气流方向的行间距L1与翅片套环外径Dc的差值与气流方向上列间距L2之间的关系设定为:1.2≤(L1-Dc)/L2≤1.5。(*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的空调器机,尤其涉及室内机中的翅片管型(fin-tube type)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作为家用空调机,通常采用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并通过冷媒管和电气线路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而形成的空调机。配置在上述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在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中贯通传热管的翅片管型成为主流。对于这种热交换器,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已提出了各种方案。例如,在翅片的传热管贯通部分之间形成突起,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或者通过在传热管贯通部分设置套环(collar),增加与传热管的接触面积。此外,特开平8-313049号公报中公开了通过设置辅助热交换器来增加传热管列数和行数的结构。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但是,仅在翅片上形成突起和在传热管贯通部分设置套环很难显著提高热交换效率。此外,由于仅仅单独增加传热管的列数增加了通风阻力和减少了风量,因此同样也不能够使热交换效率显著增加。此外,后者还会增加构成零部件的数量和组装工序数量,降低生产效率。此外,由于增加气流方向和垂直方向并列布置的传热管的行数,使热交换器本身的体积变大,导致室内机大型化,就必须占据更大的空间(space)。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可提高热交换性能,外形小,构成部件和组装工序数量少,由此生产效率提高。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种形式是一种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使传热管贯通以一定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在该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沿空气流动方向上至少并排设置3列上述传热管, 将上述翅片传热管贯通部分上设置的翅片套环的外径Dc设定为5.5mm≤Dc≤8.7mm,对于沿垂直于翅片通风气流方向并列设置的上述传热管的行间距L1,沿气流方向并列设置的传热管的列间距L2与上述翅片套环外径Dc之间的关系设定为1.2≤(L1-Dc)/L2≤1.5此外,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实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种形式为在上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沿着由翅片通风的气流方向上至少并排设置3列上述传热管,在采暖运转时,冷媒以过冷却状态流动的传热管的管径Ds和冷媒以气液两相状态流动的传热管的管径Db之间的关系设定为0.8≤Ds/Db≤0.9。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表示由室内机和室外机构成的本专利技术空调器的室内机大致构成的剖面图。该室内机1的箱体由前面板2A和后面板2B构成。前面板2A向前弯曲并突出。后板2B安装在空调房间的壁面上,用于支撑上述前面板2A和构成室内机热交换器的其它零件。在前面板2A的正面开设有嵌入格栅3a的前部吸入口3,在前面板2A的上面开设有嵌入格栅4a的上部吸入口4。前面板2A的内侧,在前部和上部吸入口3,4处,安装有图中未表示的能够安装和拆卸的过滤器,用于捕捉和去除吸入室内机的空气中所含的灰尘。在室内机1内,安装有由前侧热交换器部分5A和后侧热交换器部分5B组合成的从侧面看大体成V字形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5。此外,后面将描述该翅片管型热交换器5的详细构成。由于上述前侧热交换器部分5A弯曲,使前部吸入口3和上部吸入口4的一部分相互对置。该前侧热交换器部分5A的前面侧上安装有空气净化装置6,室内机1内吸入的空气进一步得到净化。后侧热交换器部分5B做成直形,以相对于上部吸入口4倾斜的位置设置。在由上述前侧热交换器部分5A和后侧热交换器部分5B构成的V字形空间内,与该5A、5B平行地设置圆形的横流风扇7。该横流风扇7的轴向长度与前后侧热交换器部分5A、5B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相同。横流风扇7的回转轴由图中未表示出的风扇电机连接并驱动。上述翅片管型热交换器5和横流风扇7一起通过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支撑装置支撑,并且安装在上述后板2B上。此外,前侧热交换器部分5A的下端插入前排水盘8A,后侧热交换器部分5B的下端插入与后板2B一体成形的后排水盘8B内。将前排水盘8A和后排水盘8B由附图中没有表示出的通路连通起来。后排水盘8B比前排水盘8A的位置高,通过后排水盘8B接收的排水通过上述通路流向前排水盘8A。上述箱体的下面设置有吹出口9。借助该吹出口9处设置有由横向叶片和纵向叶片构成的叶片装置10,能够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改变吹出口9吹出的空气方向。上述后板2B的上端部与前面板2A的上后端部连接。此外,上述后板2B的中部和上述后排水盘8B一体成型。尤其是,上述后板2B下端部分向前突出,与上述前排水盘2A的下端之间划分出上述吹出口9。此外,从上述后板2B的中间部到下端部,与前排水盘8A的下面形成朝向吹出口9吹出的内部空气通路11。下面将详细描述上述翅片型热交换器5。现在开始参照图2和3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翅片型热交换器5的详细构造的部分侧面图。该翅片管型热交换器5由按照一定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F和穿过这些翅片F的传热管D构成。上述传热管沿气流方向至少并设有3列,并安装在上述翅片上。由于上述翅片F的传热管D的贯通部分上形成有翅片F和翅片套环K,传热管D和翅片F之间的导热性能提高。此外,为了提高翅片F对空气的对流放热和吸热性能,也可以在翅片F上设置突起。上述翅片套环K的外径设定为5.5mm≤Dc≤8.7mm。更进一步,上述翅片套环K的外径Dc和传热管D的行间距L1和列间距L2之间的管径设定为1.2≤(L1-Dc)/L2≤1.5 (1)下面将参照图3描述(1)式的设定理由。图3(A)、(B)表示取(L1-Dc)/L2的具体数值作为横坐标,取翅片效率和通风阻力作为纵坐标时的特征图。此外,图3(A)是表示作为本专利技术一个特征的沿气流方向(翅片F的宽度方向)设置有三列传热管时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图,而图3(B)是表示作为比较例的、沿着相同方向设置有两列传热管时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图。从图3(A)、(B)可以知道,在传热管为3列和2列的何种情况下,翅片效率和通风阻力一起随(L1-Dc)/L2值变大而减小。但是,在图3(A)中所示的传热管是3列的情况下,(L1-Dc)/L2的值大约为1.5左右时,翅片效率的降低缓慢,大约为1.2以上时,通风阻力减小缓慢。因此,当沿气流方向设置3列传热管来构成本专利技术时,在(1)式表示的大范围内得到(L1-Dc)/L2的最佳值。相反,在图3(B)表示的有两列传热管的情况下,当(L1-Dc)/L2值超过约1.15时,翅片效率急剧降低,大约在0.95以下时,通风阻力也急剧降低。因此,当沿气流方向设置2列传热管D来构成比较实例时,在下式表示的狭小范围内不能得到(L1-Dc)/L2的最佳值,该式为0.95≤(L1-Dc)/L2≤1.15. 并且,最佳值的范围与传热管为3列的情况下不同。因此,只在原来2列的基础上增加1列形成3列,不能提高翅片效率,通风阻力增大,传热性能得不到提高。接着将参照图4至图6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中翅片管形热交换器5的详细构造的部分侧面图。上述翅片管形热交换器5由按一定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F和贯通这些翅片F的传热管D构成。沿气流方向至少并列设置有三列传热管,并安装在翅片F上。上述翅片F的传热管D的贯通部上形成有翅片F和翅片套环K,从而提高传热管D和翅片F的紧密接合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其是通过使传热管在以一定间隔并列设置的多个翅片上贯通形成,在该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中:    沿空气主要流动方向上至少并排设置3列上述传热管,    将上述翅片的传热管贯通部分的翅片套环的外径Dc设定为:    5.5mm≤Dc≤8.7mm,    对于沿垂直于翅片通风气流方向并列设置的上述传热管的行间距L1,沿气流方向并列设置的传热管的列间距L2与上述翅片套环外径Dc之间的关系设定为:     1.2≤(L1-Dc)/L2≤1.5。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北野龙儿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