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7210 阅读:1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中的室内机包括:沿纵向较长而形成的机壳;位于机壳的下部两侧,用于吸入外部空气的吸入口;位于机壳的上部,使热交换后的空气向一个方向以上排出的排出口;使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强制流向排出口方向的送风装置,以及设置在机壳的下部使吸入的外部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沿机壳纵向的设置长度大于沿厚度方向的设置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内机,不仅能够安装具有较大换热面积的热交换器而且能够缩小室内机的整体大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空调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室内机。
技术介绍
一般来讲,空调器是使冷媒执行压縮、冷凝、膨胀及蒸发的过程来对室内空间进行制 冷及/或制热的装置。空调器一般分为普通的一拖一式空调器,和一拖多式空调器;按制 冷/制热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单冷空调器和冷暖空调器。空调器通常包括由压縮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构成的制冷循环系统。在压縮机 内被压縮的气态冷媒流入到冷凝器后变为液态冷媒,冷媒在冷凝器上进行相变化的同时向 外部释放热量,之后,从冷凝器排出的冷媒流经膨胀阀后进入蒸发器,流入到蒸发器中的 液态冷媒变为气态冷媒。同样道理,冷媒在蒸发器中进行相变的同时吸收外部的热量。但是在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设计过程中,送风扇的设置位置及方向受到很大限制,另 外,为了得到较大的风量,送风扇的体积要相应地增大,因此不利于空调器的小型化及细 长化设计。另外,现有技术的空调器中空气的吸入口和排出口均设置在机壳的正面,因此制冷/ 制热的效率较低,制冷/制热所需的时间较长。再有,现有技术的空调器未设置单独的降低机壳内部噪音的装置,因此会产生较大的 噪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縮小整体大小的空调器室内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噪音的空调器。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制冷/制热的空调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所述的室内机包括沿纵 向较长而形成的机壳;位于机壳的下部并从两侧吸入外部空气的两侧吸入口;位于机壳的 上端部,使热交换后的空气向一个方向以上排出的排出口;使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强制流向 排出口方向的送风装置以及在机壳纵向的设置长度大于沿厚度方向的设置长度、使被吸 入的外部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的上端与送风装置相邻接而设置,下端与两侧吸入口相邻接而设置。上述的送风装置为西洛克风扇或横流风扇。热交换器上部的两侧末端设置在机壳侧面边缘的附近,且越往下方越向机壳的内部方 向倾斜。另外,热交换器可以具有"V"形状"X"或"Z"形状。送风装置可以包括 一个以上的轴流风扇;驱动轴流风扇的一个以上的电机;以及支 撑电机的电机固定架。另外,送风装置还可以包括支撑电机上部的上部支據部件。 多个轴流风扇可以通过一个电机以相同的转速旋转。 另外,还可以单独设置多个电机来单独驱动每个轴流风扇。电机设置在轴流风扇的下部,电机固定架设置在电机的下部,上部支撑部件设置在轴 流风扇的上部。另外,电机和支撑电机的电机固定架还可以设置在轴流风扇之间。轴流风扇设置在引导机壳内部空气流动的风道的内部。如上所述的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第一、机壳的下部两侧面形成有吸入口,机壳的上部设置有能够向多个方向排放空气 的伸縮部,因此能够对室内空间进行有效的制冷/制热。第二、热交换器沿机壳的纵向较长而设置,且设置有占据少量的空间却产生高风量的 送风扇,因此能够使室内机小型化及细长化。第三、由于使用多级式送风扇,因此在增加风量的同时还能縮小室内机的整体大小并 可以提高性能。第四、由于改善了支撑多级送风扇的支撑部件的结构,因此可以降低送风扇的噪音。 第五、在风道的外侧设置有降噪器,因此能够去除产生于机壳内部的特定频率的噪音。 第六、伸縮部只在空调运转时才露于外部,因此在空调停止运转时,能够防止异物质 堆积在排出口上。附图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l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空调器室内机的纵向剖视图3是图1的空调器室内机中送风扇与电机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风道的立体图5是设置于图4所示风道上的降噪器的立体图; 图6是图1所示伸縮部的立体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2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3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室内机的第4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 图10是本专利技术空调器室内机的第5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11是本专利技术空调器室内机的第6实施例的纵向剖面图。其中10:机壳 20:伸縮部30:导流部 40:送风扇50:电机 60:电机支架70:支撑架 80:风道90:热交换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内机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空调器的室内机包括构成外观的机壳IO、设置在机壳内 部的热交换器90、使机壳内部的空气强制流动的送风装置以及使送风装置的空气顺畅流动 的流动调节部件。为了縮小机壳10的整体大小,机壳10沿纵向较长而形成。虽然图中所示 的机壳10具有四边形的端面,但是机壳10的端面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其端面还可以是多边 形或圆形。机壳10的下部形成有吸入口11,空气经吸入口11进入到机壳10的内部。为了便于吸入 空气,吸入口11形成于机壳10的两侧面。在机壳的上部设置有伸縮部20,伸縮部20上设置 有排出口25,在机壳内部热交换后的空气经排出口25排向室内。在机壳的内部设置有送风装置,送风装置设置在热交换器90与伸縮部20之间。送风装 置包括具有多个叶片的送风扇40和驱动送风扇的电机50。电机50设置在送风扇的下部, 电机的电机轴与送风扇40相结合而转动。电机由支撑架70进行支撑,支撑架70固定在机壳 的内侧。流动调节部件的作用在于当送风扇40转动而使空气流动时,能够提高静压,从而输 送更多量的空气。作为流动调节部件的一个实施例的风道80为上、下部开放的圆桶形状, 且设覽在送风扇的外侧周围。在送风装置的上部设置有能够防止送风扇排出的空气逆流的导流部30。导流部30同时 还能起到降低噪音的消音器的作用。另外,导流部还可以支撑伸縮部20。导流部30包括形成外观的壳体31、凸出形成在壳体下面的凸出导向部33以及分别形 成在壳体上、下面的上、下部导向孔35a和35b。凸出导向部33起到防止送风扇所排出的空气碰在导流部而产生的逆流的作用。凸出导 向部33,在壳体的下面中心部以圆锥形状凸出而形成。即,凸出导向部具有一定的倾斜角 度,由此使位于送风扇上部的空气能够平稳排放。当然,凸出导向部也可以具有其他形状, 例如,流线型或圆筒形,也能够达到相同的效果。上、下部导向孔35a、 35b起到降低流动噪音的消音器的作用。通过下部导向孔35a流 入的空气在导流部的壳体内部扩散,之后通过上部导向孔35b向伸縮部的排出口流出。此 时,根据膨胀式消音器的原理,流动噪音降低。在此省略对该原理的详细说明。在送风装置与机壳的吸入口ll之间设置有使被吸入的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 换器90。热交换器90在机壳纵向设置的长度大于沿厚度方向设置的长度。另外,热交换器上部的两侧末端设置在机壳侧面边缘附近,且越往下方越向机壳的内 部倾斜。具体來讲,热交换器实际上以接近于"V"形状而设置。但是,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在上述的实施例,热交换器的形状还可以是"Z"形、"X"形、"A"形或"="形 等多种形状。下面参照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机与送风扇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使空气强制流动的送风扇40包括圆形的毅盘43和形成于毅盘外周面的叶片41。毅盘 43与电机的转轴51相结合而转动。电机50包括电机本体53、位于电机本体中心的转轴51 以及向电机本体53的下部延长而形成的电机支腿55。电机支腿55以一定距离形成有多个,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室内机包括:沿纵向较长而形成的机壳:位于机壳的下部并从两侧吸入外部空气的两侧吸入口;位于机壳的上部、使热交换后的空气向一个以上方向排出的排出口;使被吸入的外部空气强制流向排出口方向的送风装置;以及在机壳纵向的设置长度大于沿厚度方向的设置长度、使被吸入的外部空气与冷媒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庆锡
申请(专利权)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