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吸收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105277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9 16:21
一种冲击吸收片,是包含厚度(T)为200μm以下的发泡树脂层的冲击吸收片,从上述发泡树脂层一侧的表面起,厚度0.1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

Impact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冲击吸收片
本专利技术涉及冲击吸收片,特别是涉及薄壁的冲击吸收片。
技术介绍
在个人计算机、便携电话、和电子纸等各种电子设备所使用的显示装置中,在构成装置表面的玻璃板与显示部等之间、安装显示部的壳体主体与显示部等之间设置有用于吸收冲击、振动的冲击吸收材。另一方面,具备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特别是便携电子设备由于空间上的限制而要求为薄壁,与此相伴冲击吸收材也要求为薄壁的片状。作为这样的薄壁的冲击吸收材,通过由以聚乙烯为代表的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发泡体而形成是众所周知的,对于这些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发泡体,可以认为通过使气泡的形状控制为一定形状,来控制柔软性,从而冲击吸收性能提高(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420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冲击吸收材为薄壁的发泡体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将气泡的形状控制为一定形状而控制了柔软性,有时不能提高冲击吸收性能。例如,构成显示装置表面的玻璃如果局部施加数十~百MPa左右的较大冲击力则可能破损,即使控制由聚烯烃系树脂形成的发泡体片的柔软性,也难以将那样的冲击力充分缓和。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以上问题而提出的,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即使为薄壁也具有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特别是,可以使对局部施加的较大冲击力的吸收性能良好的冲击吸收片。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本专利技术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如果包含发泡树脂层的冲击吸收片的该发泡树脂层中的气泡的分布均匀,则冲击吸收性能,特别是,对局部施加的较大冲击力的冲击吸收性能提高,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的(1)~(13)。(1)一种冲击吸收片,包含厚度(T)为200μm以下的发泡树脂层,从上述发泡树脂层一侧的表面起,厚度0.1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1)、厚度0.5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5)、以及厚度0.9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9)分别为10~70面积%,相对于由上述孔隙率(P0.1)、孔隙率(P0.5)以及孔隙率(P0.9)求得的平均孔隙率的标准偏差(Pσ)为1.0~20。(2)根据(1)所述的冲击吸收片,上述发泡树脂层为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的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3)根据(2)所述的冲击吸收片,构成上述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15℃。(4)根据(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在10℃下进行曲面压缩试验时,40N载荷时的压缩率与10N载荷时的压缩率的差为15%以上。(5)根据(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23℃下的冲击吸收率为35%以上。(6)根据(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在电子设备中使用。(7)根据(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配置在显示装置的背面侧。(8)根据(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上述孔隙率(P0.1)、孔隙率(P0.5)以及孔隙率(P0.9)分别为10~60面积%。(9)根据(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上述发泡树脂层含有中空粒子。(10)根据(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上述发泡树脂层具有由混入到内部的气体形成的气泡。(11)一种冲击吸收片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9)所述的冲击吸收片的制造方法,将含有用于形成树脂的单体成分、和中空粒子的单体组合物制成膜状,并使单体成分聚合。(12)一种冲击吸收片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10)所述的冲击吸收片的制造方法,在含有树脂乳液的乳液组合物中混入气体,并将乳液组合物制成膜状,并对混入了气体的乳液组合物进行加热。(13)根据(12)所述的冲击吸收片的制造方法,通过机械发泡法使气体混入到乳液组合物中。专利技术的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具有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例如,即使是薄壁,也使相对于局部施加的较大冲击力的吸收性能良好的冲击吸收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使用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更详细地说明。[冲击吸收片]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片包含厚度(T)为200μm以下的发泡树脂层。厚度(T)的发泡树脂层从其一侧的表面起,厚度为0.1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1)、厚度为0.5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5)、以及厚度为0.9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9)分别为10~70面积%。通过为10~70面积%,沿面方向存在充分量的气泡,显示出面方向上的优异的冲击吸收性能。此外,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发泡树脂层的相对于由孔隙率(P0.1)、孔隙率(P0.5)以及孔隙率(P0.9)求得的平均孔隙率的标准偏差(Pσ)为1.0~20。该标准偏差(Pσ)为厚度方向的气泡分布的指标,通过为1.0~20,显示出厚度方向的气泡分布变得均匀。即,通过孔隙率(P0.1)、孔隙率(P0.5)以及孔隙率(P0.9)在上述范围,并且,标准偏差(Pσ)在上述范围,从而气泡的分布作为整体变得均匀。作为迄今为止的冲击吸收片的发泡体,进行了针对该气泡直径、气泡量的大量改良。然而,即使沿面方向存在充分量的气泡,如果厚度方向的气泡的分布不均匀,则作为整体,气泡的分布也不会变得均匀。如果作为整体,气泡的分布不均匀,特别是厚度方向的气泡的分布不均匀,则在从外部受到冲击时在气泡少的位置不能充分吸收该冲击力。与此相对,在本专利技术中,沿面方向具有充分量的气泡,并且,厚度方向的气泡分布变得均匀,因此可以充分吸收从外部受到的冲击。特别是,即使相对于局部的冲击,由于气泡的分布均匀,因此也可以没有问题地吸收。P0.1、P0.5以及P0.9各自优选为为10~70面积%,更优选为15~65面积%,也优选为60面积%以下。此外,Pσ优选为1.0~20,更优选为2.0~15。上述孔隙率可以通过后述的实施例所记载的方法求出。本专利技术的冲击吸收片的tanδ的峰高度优选为0.6以上,储能弹性模量优选为1.0×105~1.0×1010Pa。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tanδ、储能弹性模量,分别只要没有特别指明,就是指23℃下的tanδ、23℃下的储能弹性模量。tanδ的峰高度如果为0.6以上则可以使能量损失大,可以使冲击吸收性能充分提高。从使能量损失更大,使冲击吸收性能更加提高的观点考虑,tanδ的峰高度更优选为0.8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此外,tanδ的峰高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易于使储能弹性模量为上述范围,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8以下。从使冲击吸收性能提高的观点考虑,tanδ的峰温度优选为0~30℃,更优选为5~25℃。此外,如果冲击吸收片的储能弹性模量为上述范围,则可以使冲击吸收性能充分提高。从使冲击吸收性能更加提高的观点考虑,冲击吸收片的储能弹性模量优选为1.0×106~5.0×1010Pa。冲击吸收片的密度例如为0.30~0.80g/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冲击吸收片,包含厚度T为200μm以下的发泡树脂层,/n从所述发泡树脂层一侧的表面起,厚度0.1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70928 JP 2017-1878391.一种冲击吸收片,包含厚度T为200μm以下的发泡树脂层,
从所述发泡树脂层一侧的表面起,厚度0.1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1、厚度0.5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5、以及厚度0.9T处的面方向截面的孔隙率P0.9分别为10~70面积%,
相对于由所述孔隙率P0.1、孔隙率P0.5以及孔隙率P0.9求得的平均孔隙率的标准偏差Pσ为1.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中,所述发泡树脂层为包含丙烯酸系树脂的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中,构成所述丙烯酸系发泡树脂层的丙烯酸系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15℃。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中,在10℃下进行曲面压缩试验时,40N载荷时的压缩率与10N载荷时的压缩率的差为15%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片,其中,23℃下的冲击吸收率为35%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谷内康司平池宏至星山裕希冈村和泉永井康晴矢原和幸小栗彩叶
申请(专利权)人: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