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09827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通风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再生管道组件,该组件包括: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在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排出管道,该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应管道,该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风扇组件,该风扇组件分别与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由此提高该通风系统的可更换能力和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并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结构的通风系统。
技术介绍
通常,在密封空间内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随着生物体的呼吸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并使得生物体难以呼吸。因此,在很多人聚集在很小的空间,如办公室、汽车内的情况下,需要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换室内空气。为了达到此作用,需使用通风系统。通风系统的相关技术使用风扇强行地将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如果室内空气已经被其他空调冷却或加热,则该冷或热的空气被从室内排出到室外,同时室外空气没有经过热交换就通过门或窗之间的缝隙渗入,从而浪费了用于冷却或加热室内所需要的能量。而且,渗入的空气突然改变了室内空气的温度,造成室内的人们的不舒适感。此外,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的失败使得不能保持舒适的室内环境。特别是,由于在房间的所有窗和门关闭的情况下,在室内空气排出到室外时,新鲜空气引入到室内就会受到阻碍,因此,会造成室内缺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基本上能够排除相关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点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风系统,其能够降低空调的能量损失。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的、特征的一部分将在下面进行描述,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或下面的描述,另一部分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变得很明显。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将通过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来实现和获得。为了获得这些及其他优点,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作为此处的实施及广义的描述,提供了一种通风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再生管道组件,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discharge flowpassage)、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supply flow passage);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crossflow type heat exchanger),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在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排出管道,该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应管道,该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风扇组件,其分别与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该风扇组件包括一箱体,其一侧具有入口;以及一在该箱体内的风扇,用于通过该入口吸入空气。优选地,该风扇是离心风扇,用于沿轴向吸入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该风扇组件分别设置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端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包括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一流动通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的至少一个第二流动通道,该第二流动通道设置成与该第一流动通道交叉;以及隔离该第一流动通道和该第二流动通道的平板。同时,一对风扇组件分别并联连接至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一在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所述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中,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所述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一对风扇组件。该通风系统还包括在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和该风扇组件之间的连接管道,该连接管道具有两个入口和一个出口,其中,该出口连接至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分别连接至所述风扇组件。优选地,该室内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安装在该壳体沿对角线方向的相对位置,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和该室外侧排出管道安装在与所述供应管道交叉的位置。该室外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风扇组件,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以及该室内侧供应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与室内连通。该室外侧排出管道的一端与室外空间连通,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一侧;并且该室内侧排出管道的一端连接至该壳体的另一侧,并且其另一端连接至该风扇组件。同时,优选设置有一对彼此并联的再生管道组件。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外侧供应管道通过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而彼此连接。所述出口连接至并联的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该风扇组件。所述再生管道组件的室内侧排出管道与一具有两个出口和一个入口的连接管道连接。所述出口分别连接至并联的该室内侧排出管道,并且该入口连接至该风扇组件。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案,一种通风系统,包括一再生管道组件,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在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排出管道,该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应管道,该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风扇组件,该风扇组件分别与该室外侧供应管道和该室内侧排出管道连通,该风扇组件具有在一箱体内的风扇,用于通过一入口吸入空气。需要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的一般描述和下述的详细描述均是举例和说明用的,用于给本专利技术的权利要求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为理解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在此处并入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与文字描述部分一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以便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其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图3是适用于本专利技术的通风系统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以及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其例子显示于附图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零件。下面将参考所附的图1至图5,描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通风系统。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优选实施例的通风系统的立体图。参考图1,在壳体1内,存在有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其具有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通道、以及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通道,这些通道在该热交换器内彼此交叉。在这种情况下,穿过热交换器5的通道的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例如,从室内排出的高温空气回收的热量被传递到从室外供应至室内的低温空气,以便再生室内的热能。在盒子状的壳体1的相对侧面,具有用于将室外空气引导入室内的供应部10和用于将室内空气引导至室外的排出部20。该供应部10包括在壳体1的室外侧的室外侧供应管道11、以及在壳体1的室内侧的室内侧供应管道13。该排出部20包括在该壳体1的室外侧的室外侧排出管道23和在壳体1的室内侧的室内侧排出管道21。为了与壳体1的交叉的供应通道和排出通道相一致,该供应管道11和13、以及该排出管道21和23设置在关于壳体1交叉的位置。同时,在室外侧供应管道11的一端且在壳体1内,设置有供应风扇15,并且在室内侧排出管道21的一端设置有排出风扇25。下面将描述热再生通风系统。当需要给室内空气通风时,向排出风扇25供应电力,使得室内空气通过室内侧排出管道21、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以及室外侧排出管道23排出到室外。与此同时,向供应风扇15供应电力,从而在室外新鲜空气通过室外侧供应管道11引入之后,室外空气通过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5和室内侧供应管道13供应到室内。在这种情况下,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穿过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彼此进行热交换。鉴于壳体1的气流构造,供应风扇15和排出风扇25为轴流式(axial)的,用于沿轴向吸入和排出空气。据此,热交换器5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再生管道组件,其包括:一壳体,该壳体内形成有一用于传送室内空气的排出流动通道、以及一用于传送室外空气的供应流动通道;一在该壳体内的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该交叉流动型热交换器被设置成使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彼此交叉;在该壳体的室外侧和室内侧的排出管道,该排出管道与该排出流动通道连通;以及在该壳体的室内侧和室外侧的供应管道,该供应管道与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以及风扇组件,其分别与该排出流动通道和该供应流动通道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廷勇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