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通风系统,其包括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的壳体;位于壳体底表面的进气口,位于壳体侧表面的出气口;将壳体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隔板;位于壳体上部空间内、通过进气口抽吸室内空气并通过出气口排出室内空气的风机;与壳体上部空间连通、将室外空气引入壳体内的第一风道;与壳体下部空间连通、将引入壳体内的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外的第二风道;及设置在出气口上、将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引向所期望的方向的导流部件。据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风系统具有空气净化功能并可防止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被引导到室内的一侧。(*该技术在202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通风系统,该系统可防止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被引向一侧。本专利技术请求享有申请日为2004年6月24日的韩国申请P2004-47860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文作为本申请的参考文献。
技术介绍
如果有许多人停留在如办公室或车厢之类的封闭场所内,该场所将被人们呼吸时迅速产生的二氧化碳或类似物污染,污浊的空气对人体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必须用室外的新风替换被污染的室内空气,为此,通常采用通风系统。将通风系统安装在天花板内侧,以便利用风机强制地排出室内空气,并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同时,为了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目前,除了设置用于从室内空气中收集尘埃或微生物的通风系统外,通常还在室内设置空气净化器。空气净化器安装在室内地面上,用于净化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以使室内环境维持在更舒适的状态。然而,现有的通风系统存在如下问题。第一,由于现有的通风系统只执行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并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的功能,所以通风过程中,处理室内空气时,室内的冷或热能被排放到室外。因此,在例如夏季或冬季室内和室外之间的温差较大时,室外空气的导入将需要对室内进行额外的冷却或加热,这样就不必要地提高了燃料费用。第二,既不具备集尘功能又不具备除臭功能的现有通风系统在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方面受到限制。而为了提供更舒适的室内环境,必须在室内再另外设置空气净化器。然而,空气净化器不仅需占据较大的安装空间,且因容易忘记使用而经常不工作。此外,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器独立运行,因而难以适应运行状态的变化,并存在增加产品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据此,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通风系统,它可基本解决由于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和缺陷造成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通风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能防止排入室内空间中的空气被引向一侧的通风系统。在下文的描述中将指出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中的一部分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阅读了下文后可明显得知,或可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中得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它优点可通过文字描述、权利要求及附图中具体提到的结构来实现和达到。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和优点,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下面具体和概括的描述,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的壳体;位于壳体底表面的进气口和位于壳体侧表面的出气口;将壳体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隔板;位于壳体上部空间内、用于通过进气口抽吸室内空气并通过出气口排出室内空气的风机;与壳体上部空间连通、将室外空气引入壳体内的第一风道;与壳体下部空间连通、将引入壳体内的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外的第二风道;及设置在出气口上、将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引向所期望的方向的导流部件。导流部件可包括多个排出空气的通孔,多个位于延伸到壳体内侧的通孔之间的导流叶片。导流部件可包括位于相对端部、用于将导流部件固定到壳体上的固定部分。导流叶片的形状可为梯形,其上边长于下边。优选导流部件呈具有一定曲率的弯曲状。导流叶片最好朝风机的中心延伸。通风系统还可包括位于导流部件和风机之间的过滤器组件,用于净化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过滤器组件可包括集尘过滤器(dust collecting filter)、光催化剂和活性碳。风机是沿轴向抽吸空气并沿径向排出空气的涡轮通风机,隔板具有使上部空间与下部空间连通的通孔。通孔位于风机下方,该通风系统还包括位于隔板的下侧表面上、用于有选择地关闭通孔的第一风门。第一风门被安装成可沿隔板的下侧表面滑动。通风系统还包括位于隔板的上表面上、用于有选择地使上部空间与第一风道连通的第二风门。第二风门通过铰链可转动地安装在隔板的上表面上。第一风道包括安装于其上的吸风机,它用于将室外空气抽吸到壳体的上部空间内,第二风道包括安装于其上的排风机,用于强制地将室内空气排放到室外。第一和第二风道分别设有用于有选择地关闭第一和第二风道的第三和第四风门。第一风道设有将室外空气抽吸到壳体的上部空间的吸风机,第二风道设有用于强制地将室内空气排向室外的排风机。第一和第二风道相互交叉,使室内空气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预热交换器安装在该交叉部位。排气口设有用于检测室内空气中所含的二氧化碳的传感器。可理解到,上面的概述和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详细描述都只是举例说明,意欲对要保护的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解释。附图说明对本专利技术提供进一步理解并构成本申请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这些附图与说明书文字部分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在附图中图1示意地图解说明了安装在室内的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细节的剖面图;图3的透视图详细地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导流部件;图4图解说明了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导流叶片结构;图5是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预热交换器的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处于通风模式下运行的剖面图; 图7图解说明了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过导流部件排入室内空间的气流;图8是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处于空气净化模式下运行的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即在附图中所示的实例。在全部附图中,在可能之处,相同或类似部件都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图1示意地图解说明了安装在室内的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优选实施方式的通风系统的细节的剖面图。参照图1和2,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的壳体100、将壳体100分隔成上部空间104和下部空间105的隔板120、及与壳体100相连的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与壳体100的上部空间104连通的第一风道10将室外空气引向壳体100的内侧,与下部空间105连通的第二风道20将引入壳体100内侧的室内空气引向室外。为此,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穿过房间的外壁并延伸到室外。第一风道10具有安装于其上、将室外空气抽吸到壳体100的上部空间104内的吸风机15,第二风道20具有安装于其上、用于强制地将室内空气排到室外的排风机25。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设有第三和第四风门16和26,用于根据运行状态有选择地关闭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更详细地说,第三和第四风门16和26在通风系统以空气净化模式运行时分别关闭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在通风系统以通风模式运行时分别开启第一和第二风道10和20。在空气净化模式中,通风系统净化室内空气,而在通风模式中,通风系统对室内进行通风,在此模式中,室内空气被排放到室外,并将室外空气提供给室内。壳体100的底表面设有进气口101,侧表面设有出气口102。进气口101使壳体100的下部空间与室内空间连通,出气口102使壳体100的上部空间105与室内空间连通。因此,通过第一风道10引导到壳体100的上部空间104的室外空气通过出气口102排入室内空间,而通过第二风道20排放到室外的室内空气通过进气口101被引入壳体100的下部空间105。同时,出气口102设有过滤器组件200,用于净化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以向室内空间提供新风。更详细地说,通过第一风道10引导到壳体100的上部空间104的室外空气在通过出气口102被排放之前流过过滤器组件200,并在该过滤器组件处被净化,以向室内空间提供新风。过滤器组件200包括集尘过滤器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风系统,包括:安装在室内天花板上的壳体;位于所述壳体底表面上的进气口和位于所述壳体侧表面上的出气口;将所述壳体分隔成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隔板;位于所述壳体上部空间内、通过所述进气口抽吸室内空气和通过所述 出气口排出室内空气的风机;与所述壳体的上部空间连通、将室外空气引入所述壳体内的第一风道;与所述壳体的下部空间连通、将引入所述壳体内的室内空气引导到室外的第二风道;及设置在所述出气口上、将排入室内空间的空气引向所期望的 方向的导流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仁虎,金廷勇,金暻桓,
申请(专利权)人:LG电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KR[韩国]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