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清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407918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涉及一种增加了均流和动力的置换通风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在传统置换送风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内置流线型均流隔板,该隔板与出口格栅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由于流线型均流隔板特殊的形状和结构,从而使得在风道末端静压差大小变动的情况下,同样能使风从风道进入送风装置,经流线型均流隔板处理后,动压减小,静压增大,在流线型均流隔板与出口格栅之间的二次曲线形空腔内形成均匀流场,送风在高度和宽度范围内都能分布均匀,并满足置换通风的风速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型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属于暖通空调

技术介绍
置换通风是一种新型的空调通风方式,这种送风方式与传统的混合通风方式相比较,可使室内工作区得到较高的空气品质和较好的热舒适性,并具有较高的通风效率,因而在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及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置换通风在北欧国家应用最广,约50%的工业通风系统采用了置换通风,约25%的办公室采用了置换通风系统。目前国内的一些工程开始采用置换通风系统。而对于置换通风,国内外的现有技术和产品主要还都是以被动式居多。这种传统的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内部只设有均流装置,当送风风道或地板中没有足够的静压时,置换通风送风装置的散流动力持续减小;当风道或地板中与室内静压压差小于送风装置阻力时,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将没有送风气流,送风装置无法起到散流器作用。而已有的动力型置换通风送风装置种类为数并不多,从引风口进风,由排风口送出,虽然内部装有风机,增加了动压,但是由于风机工作的影响,使得出风主要分布在局部,流速分布很不均匀,有些地方风速过大,也有很多地方几乎没有风或甚至是负压,造成倒进风的状况。这样一来,导致在静压箱内阻力也比较大,因此在出风口处并不能达到理论流量,也不能满足置换通风对出风的低风速及均匀性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以解决现有动力型置换通风送风装置阻力大,出风不均匀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包括引风口、增压风机和出口格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增压风机和出口格栅之间设有流线型均流隔板,该隔板与出口格栅3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所述的流线型均流隔板是由一块倾斜圆弧隔板和一块设置在该倾斜圆弧隔板下面的垂直圆弧隔板组成;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一边为直线,另一边为圆弧形;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呈二次曲线的筒状,垂直圆弧隔板上部的圆弧形边的曲率与倾斜圆弧隔板圆弧形一边的曲率相同,所述倾斜圆弧隔板的圆弧形边与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上部的弧形边捏合为一体。本专利技术的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的倾斜角度为30°~60°的范围内。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突出性进步本专利技术由于在动力型置换送风装置内部,即在所述的增压风机和出口格栅之间设有流线型均流隔板,用于进行送风均流,因此,在风道末端静压差大小变动的情况下,同样能使风从风道进入送风装置,经流线型均流隔板处理后,动压减小,静压增大,在流线型均流隔板与出口格栅之间的二次曲线形空腔内形成均匀流场,送风在高度和宽度范围内都能分布均匀,并满足置换通风的风速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置换通风送风装置正视图。图2为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左视图。图3为置换通风送风装置俯视图。图4为流线型均流隔板的正视图。图5为流线型均流隔板的左视图。图6为流线型均流隔板的俯视图。图7为流线型均流隔板的二次曲线形状图。图中1-增压风机;2-流线型均流隔板;3-出口格栅;4-引风口;5-倾斜圆弧隔板;6-垂直圆弧隔板;7-底板;8-二次曲线。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结构和实施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含有引风口4、增压风机1、流线型均流隔板2和出口格栅3。流线型均流隔板2设置在增压风机1和出口格栅3之间,该隔板与出口格栅3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所述的流线型均流隔板2是由一块倾斜圆弧隔板5和一块设置在该倾斜圆弧隔板下面的垂直圆弧隔板6组成;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5一边为直线,另一边为圆弧形;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6呈二次曲线的筒状,垂直圆弧隔板6上部的圆弧形边的曲率与倾斜圆弧隔板5圆弧形一边的曲率相同,所述倾斜圆弧隔板5的圆弧形边与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6上部的弧形边捏合为一体。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的倾斜角度依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30°~60°的范围内。流线型均流隔板呈对称的二次曲线形,二次曲线方程由公式(1)确定。倾斜圆弧隔板5调整高度上的气流分布,而垂直圆弧隔板6调整宽度上的气流分布。出口格栅3为圆形孔板,上有大量均匀密布的小圆孔。流线型均流隔板2与出口格栅3之间留有足够大的二次曲线形空腔。静压箱的送风先由风道送入引风口4,经过增压风机1加压,动压增加;然后经过流线型均流隔板2,动压减小,静压增大,气流在高度与宽度方向上的分布都更为均匀,在流线型均流隔板2与出口格栅3之间的二次曲线形空腔内形成均匀稳定的流场,速度及分布也更符合置换通风的送风标准,最后经过置换送风装置的出口格栅3,被均匀送出。由于流体流动中,静压和动压可以相互转换(见公式(2)),而流线型均流隔板2和出口格栅3间的空腔充当了二级静压箱的作用,送风经过此空腔后将不均匀的动压转换成空间上比较均匀一致的静压,使得从出口格栅3出流的风速沿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高度及宽度方向均接近于一致。y=x2/1000 (1)Pt=Ps+1/2ρV2(2)其中Pt为流体流动的全压,PaPs为静压,PaV为测点处的流速,m/s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的送风速度接近0.2m/s,保证了人员的舒适性,室内人员即使在送风装置前也不会有明显的吹风感。内置增压风机1水平放置,引风口4布置在置换送风装置下方,紧贴送风装置下挡板,形式多变,可呈圆筒状伸入架空地板,亦可直接连入通风管道。权利要求1.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包括引风口(4)、增压风机(1)和出口格栅(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增压风机(1)和出口格栅(3)之间设有流线型均流隔板(2),该隔板与出口格栅3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所述的流线型均流隔板(2)是由一块倾斜圆弧隔板(5)和一块设置在该倾斜圆弧隔板(5)下面的垂直圆弧隔板(6)组成;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5)一边为直线,另一边为圆弧形;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6)呈二次曲线的筒状,垂直圆弧隔板(6)上部的圆弧形边的曲率与倾斜圆弧隔板(5)圆弧形一边的曲率相同,所述倾斜圆弧隔板的圆弧形边与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上部的弧形边捏合为一体。2.根据权利1所述的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5)的倾斜角度为30°~60°的范围内。全文摘要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涉及一种增加了均流和动力的置换通风送风装置。该送风装置在传统置换送风装置的基础上增加了内置流线型均流隔板,该隔板与出口格栅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由于流线型均流隔板特殊的形状和结构,从而使得在风道末端静压差大小变动的情况下,同样能使风从风道进入送风装置,经流线型均流隔板处理后,动压减小,静压增大,在流线型均流隔板与出口格栅之间的二次曲线形空腔内形成均匀流场,送风在高度和宽度范围内都能分布均匀,并满足置换通风的风速要求。文档编号F24F7/06GK1963322SQ200610144278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1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1日专利技术者赵彬, 冯超, 赵恒 申请人:清华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动力置换通风送风装置,包括引风口(4)、增压风机(1)和出口格栅(3),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增压风机(1)和出口格栅(3)之间设有流线型均流隔板(2),该隔板与出口格栅3之间形成一个二次曲线形空腔;所述的流线型均流隔板(2)是由一块倾斜圆弧隔板(5)和一块设置在该倾斜圆弧隔板(5)下面的垂直圆弧隔板(6)组成;所述的倾斜圆弧隔板(5)一边为直线,另一边为圆弧形;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6)呈二次曲线的筒状,垂直圆弧隔板(6)上部的圆弧形边的曲率与倾斜圆弧隔板(5)圆弧形一边的曲率相同,所述倾斜圆弧隔板的圆弧形边与所述的垂直圆弧隔板上部的弧形边捏合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彬冯超赵恒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