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载保护机构及具备过载保护机构的减速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404024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5-07 03: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抑制利用摩擦阻力的过载保护机构的阈值转矩的偏差及提供具备该过载保护机构的减速电机。该过载保护机构具备旋转轴、具有轴孔的旋转部件、以及作为圆环形状的金属板的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第一环状板比第二环状板刚性高,将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设为上、将另一侧设为下时,第一环状板夹在旋转部件的上表面和旋转轴的扩径部之间,第二环状板夹在旋转部件的下表面和旋转轴的一部分相对于第二环状板向上方压扁并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变形部之间,第二环状板的内周侧被变形部按压并向上方弹性变形。

Overload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deceleration motor with overload protection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载保护机构及具备过载保护机构的减速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过载保护机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摩擦阻力的过载保护机构。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一种过载保护机构,该过载保护机构在正常工作时将驱动源的驱动力传递给输出部,在由于某种原因被施加过大的负载时切断动力的传递,从而保护驱动目标、动力传递机构。作为这种过载保护机构,例如已知有一种如以下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利用摩擦阻力的摩擦传动装置。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摩擦传动装置1的减速电机100。专利文献1所示的摩擦传动装置1具有:旋转轴2;筒状旋转部件4,其具有供旋转轴2插通的孔40;环状部件3,其是供旋转轴2插通的圆环状的金属板;以及板状施力部件5。而且,环状部件3夹在筒状旋转部件4的另一面48(更具体地说是一侧凸部47)和设置于旋转轴2上的大径部21之间,板状施力部件5夹在筒状旋转部件4的一面46(更具体地说是另一侧凸部49)和旋转轴2的一部分相对于板状施力部件5向另一侧L2压扁并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变形部分23a之间。筒状旋转部件4的一面46中的轴孔的周边部比与板状施力部件5相接的一侧凸部47凹陷,板状施力部件5的内周部分56被变形部分23a按压并向另一侧L2弹性变形。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5899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摩擦传动装置1中,通过冲压成型后的变形部分23a使板状施力部件5向另一端侧L2弹性变形。变形后的板状施力部件5以将筒状旋转部件4按压到环状部件3的方式施力。由此,筒状旋转部件4通过板状施力部件5和环状部件3之间产生的摩擦阻力与旋转轴2一体旋转。当超过该摩擦阻力的外力施加在旋转轴2上时,旋转轴2相对于筒状旋转部件4滑动(空转),从而外力被释放。摩擦传动装置1的环状部件3在其一侧L1的面31的外周侧与筒状旋转部件4的另一侧凸部49相接,在另一侧L2的面32的内周侧与大径部21相接。因此,当冲压成型变形部分23a的力过大时,环状部件3被筒状旋转部件4按压而变形,存在旋转轴2开始滑动的阈值转矩紊乱的风险。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抑制利用摩擦阻力的过载保护机构的阈值转矩的偏差,及提供一种具备该过载保护机构的减速电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宗旨在于,提供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其具备:旋转轴;旋转部件,其具有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轴孔;以及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其是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圆环形状的金属板,所述第一环状板比所述第二环状板刚性高,将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设为上、将另一侧设为下时,所述第一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上表面和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上的扩径部之间,所述第二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和所述旋转轴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板向上方压扁并塑性变形而形成的变形部之间,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中的所述轴孔的周边部比与所述第二环状板相接的部分凹陷,所述第二环状板的内周侧被所述变形部按压并向上方弹性变形。通过采用比第二环状板刚性高的金属板作为第一环状板,可以防止第一环状板因成形变形部时所施加的力而变形。另一方面,因为在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第二环状板作为碟形弹簧,所以第二环状板需要变形组装。旋转轴和旋转部件开始滑动的阈值转矩由伴随第二环状板的弹性变形的作用力决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使用刚性不同的分开的金属板作为这些环状板防止第一环状板的变形,可以抑制阈值转矩的偏差。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第一环状板通过实施表面处理来提高其刚性。通过对第一环状板实施例如氮化处理等表面处理而提高刚性,不增大第一环状板的厚度,即不妨碍过载保护机构的小型化就可以防止第一环状板的变形。另外,也可以通过使上述第一环状板比上述第二环状板厚来提高第一环状板的刚性。如果过载保护机构的尺寸要求、设计上的要求允许的话,也可以通过增厚第一环状板而不实施表面处理等来提高刚性。在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机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部件的上表面是平坦面。并非使第一环状板和旋转部件通过点、线接触,而是用旋转部件的平坦面支承第一环状板的旋转部件侧的整个面,由此,就可以更可靠地防止第一环状板的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机构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轴为金属制,在连接部安装有树脂制的动力传递部件,所述连接部是所述旋转轴上的比所述第一环状板靠上的部分。通过使用树脂制的动力传递部件作为与其他装置、其他部件的连接部,例如,在要求装置间的绝缘的用途中也可以使用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机构。另外,这时,优选的是,在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连接部形成有俯视时非正圆形的止转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具有与所述止转部形状相同并与所述止转部嵌合的凹部。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旋转轴的所述连接部压入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具有的凹部。用于防止由于动力传递部件的松动、间隙导致的动作精度的下降。另外,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宗旨在于,提供一种减速电机,该减速电机具备:转子及定子;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机构;以及罩板,其是构成保持所述转子、所述定子及所述过载保护机构的壳体的一部分的板状部件,在所述罩板上形成有使所述过载保护机构的所述动力传递部件露出到壳体外的开口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具有直径大于所述开口部的口径的止脱部。通过动力传递部件具有直径比罩板的开口部大的止脱部,可以防止减速电机组装时、减速电机运行时动力传递部件意外脱落。另外,优选的是,所述罩板的所述开口部具有从其开口边缘向上方立起的凸缘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件的外表面与所述凸缘部的内周面对置。通过动力传递部件的外表面与罩板的凸缘部对置,在外力施加于动力传递部件上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凸缘部阻止动力传递部件的倾倒,防止动力传递部件的轴倒塌。(专利技术效果)这样,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过载保护机构及具备其的减速电机,可以抑制旋转轴和旋转部件开始空转的阈值转矩的偏差。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方式的轴部件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2是轴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轴部件的侧视剖视图。图4是从树脂帽的下表面侧观察树脂帽时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轴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剖视图。图6是表示轴部件的变形例的侧视剖视图。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减速电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减速电机的内部构造的侧视剖视图。图9是表示减速电机的减速齿轮机构的俯视透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减速电机;11:电机壳体;12:罩板;12b:翻边部(开口部);20:定子;30:转子;S:轴部件(过载保护机构);50:轴芯部(旋转轴);50a:连接部;51:前端部;51a:卡合部(止转部);52:扩径部;53:车轴部;53a:卡合部;54:变形部;55:基端部;60:齿轮部(旋转部件、齿轮部件);60a:上表面;60b:下表面;61:中段部;62:中段部;63:轴孔;64:齿部;71、71t:上侧垫圈(第一环状板);71a:卡合部;72:下侧垫圈(第二环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n旋转轴;/n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轴孔;/n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该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是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圆环形状的金属板,/n所述第一环状板比所述第二环状板刚性高,/n将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设为上、将另一侧设为下时,/n所述第一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上表面和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扩径部之间,/n所述第二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和变形部之间,所述变形部是所述旋转轴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板向上方压扁并塑性变形而形成的,/n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中的所述轴孔的周边部比与所述第二环状板相接的部分凹陷,/n所述第二环状板的内周侧被所述变形部按压并向上方弹性变形。/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026 JP 2018-2018481.一种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旋转轴;
旋转部件,该旋转部件具有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轴孔;
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该第一环状板及第二环状板是供所述旋转轴插通的圆环形状的金属板,
所述第一环状板比所述第二环状板刚性高,
将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的一侧设为上、将另一侧设为下时,
所述第一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上表面和设置于所述旋转轴的扩径部之间,
所述第二环状板夹在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和变形部之间,所述变形部是所述旋转轴的一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环状板向上方压扁并塑性变形而形成的,
所述旋转部件的下表面中的所述轴孔的周边部比与所述第二环状板相接的部分凹陷,
所述第二环状板的内周侧被所述变形部按压并向上方弹性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状板通过实施表面处理来提高该第一环状板的刚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环状板比所述第二环状板厚。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过载保护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部件的上表面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藤敏郎今井健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