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属暖通空调技术领域,为使建筑室外热源压力不足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正常工作,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与降温供热系统之间,分别串联接入增压热媒泵(2),和减压管路段(10、13、14);“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的减压管路段入口接于系统公共回热媒立管(CNH1)的顶端。解决了系统外部热源压力不足的问题,建立了供热系统有限封闭的工作条件,维持了供热系统的正常工作压力,优化了系统结构。当系统设有多个公共回热媒立管时,选择邻近回热媒总管的公共回热媒立管顶端联接,可节省管路长度。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注意到工程实践的细节,规范了动力配置、优化了管路联接,降低了消耗、节省了用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暖通空调
,主要涉及室外热源压力不足、且需低温热水 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时,局部供热系统结构的改进。
技术介绍
公知在某供暖区域之内,若局部用户要将主要以对流方式供暖的常规供暖 改变为,降温供热或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供热模式,可以分别在局部供热系 统的供回水管路的始末段,增设联通供回管路的旁通回路、和使系统的部分回水 经该旁通回路混入系统供水管路的混水泵,以及在系统中增设相应的管路控制调 节部件,可以为需要较低水温供热的局部用户,提供相应合格的低温热水地面辐 射供暖系统。该方案适应了在常规模式供热环境中,局部改变降温供热模式的情 况。可以在室外系统基本不作改变的情况下,以较低的系统改造成本,满足局部 用户改善供热模式的需求。这种办法比换热器改造方案经济,深受有此需求用户 的欢迎。在工程实践中,往往还会有室外常规供暖热源压力不足的情况。这时,对于 室外热源压力不足的外部环境,用户常常难于或无力改变。因为,室外热源压力 的提高,要依靠供热区域热源设备的改造、整体的规划与实施等外部条件的改变 或配合,而整体局面的改观有时会落后于局部需求的增长。局部供热系统要想在 这样的条件下得到正常的热源供应,就势必需要自身提升热媒的供给压力,以满 足局部供热系统的压力需求。因为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的供水温度较低,其供水温度一般为5(TC; 且供回水温差较小, 一般为10。C,即回水温度为4(TC。而常规的供暖模式是供 水为95或85°C,回水是70。C或60°C。要同样满足用户的供热要求,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就需要增加系统的循环水量。在带有回水旁通回路的低温热水地面 辐射供暖中,这部分增加的循环水量是来自系统的回水管路。当局部用户有以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提供供暖的需求,又面临室外常 规供热热源压力不足时,其工作的情况就会有所变化。此时,在供水需要^t是升压力的同时;部分应该混入供水的回水,因为来自回水管路,同样也会产生增加压 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增加压力的水流量,就是室外的供水量,与需要 以回水方式混入供水的回水量,两项相加之和的总量。在这种条件下的总量,一 般可以达到主要以对流方式提供热量的常规供暖用水量的2. 5倍左右。显然,据此流量增加压力所需要的动力消耗,随系统高度的增加,就要迅速 增加,其供暖运行的费用将会大幅度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使用需要降温供热的低 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模式,就会给用户带来较大使用成本的负担。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在室外常规供热热源压力不足、且室内系统需要采用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时,可以较低成本运行的供热装置,要解决的 技术问题是提出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内容是,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包括,与室外供回热媒管路相 联的室内供回热媒总管;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别相联的室内供热系统;供热系 统含联通室内供回热媒总管的始末端的回热媒旁通回路,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 别相联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负荷终端,接于供热系统之中、^是供 使旁通回路的回热媒与供热媒总管供热媒混合、并使混入的回热媒在供热系统中 循环工作的动力的混热d泉泵,以及接于供热系统之中、相应热i某供热控制调节部 件。同时,还需要在室内供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媒管路之间,串联接入增 压热媒泵;在室内回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回热媒管i l^间,串联接入、可以维 持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供热系统,在正常工作压力的减压管鴻J殳。 这样,增压热媒泵补足了室外供热媒总管压力缺失的部分,使室内供热媒的压力 达到了位于系统所在位置正常工作的压力;减压管路段建立了系统与室外回热媒总管的联接;并以压力隔断的方式,维持了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系统内,已由增压热媒泵建立起来的室内系统工作压力;从而使供热系统成为在本 循环范围内的有限封闭环路,维持了供热系统处于正常工作压力状态。使混热々某 泵仅承担将部分回热媒与进入供热系统的供热媒进行混合、并使混入回热媒在供 热系统中循环的任务。在这样的工作模式下,原本配备在供热系统中的混热媒泵,只需要提供在供 热工作压力下,完成管路中部分回热媒与供热媒的混合,和混入的回热媒在管路 中循环的两项工作。减压管路段既保持了,供热系统中回热々某回归室外回热士某管 的通道;又隔断了供热系统与室外回热媒管的压力联系,维持了供热系统的供热 压力,成就了混热媒泵的工作条件。由于减压管路段隔断了其热媒压力与回热媒 管压力的联接,供热系统中的回热媒压力,并未降低到室外低压的回热媒管的压 力,所以也就没有从室内回热媒总管末端处,提升混入循环供热媒总管回热媒的 工作压力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增压泵只需要将室外提供供热系统供热热能的 新供热媒,增压提升到本专利技术室内系统需要的工作压力和流量,即可满足系统正 常工作的要求。同时,由于在降温供热模式的回热媒温度一般为4(TC,较回水温度是70。C /60。C的常规供热模式,同样的热源供水量就会释放出更多的热量。此时,相对 于同样的用户供热需求,所必须的供热媒用量还会有所减少。因此,在同样条件 下,所需增压的动力消耗还要略有减少。如上情况说明,本专利技术方案可以作到,既使室外供热压力不足的供热系统得 以正常工作,又以较小或合理的动力消耗,满足在这种特定条件下、用户的低温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需求。实现了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解决了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减压管路段为"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这是一种可 以保证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系统,维持在正常工作压力的减压管路 段,既隔断了供热系统与低压回热媒管路之间压力的直接联系,又保留了二者之间热媒流通的通道;而且这种减压方式不需调节,可以非常可靠地工作。本专利技术所述供热系统中,设有与供热系统回热媒管和用户负荷终端分别相耳关 的公共回热媒立管,"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始端与一个公共回热々某 立管顶端相联,被联接公共回热媒立管的管径按联接后回热媒的流量设定。"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作为减压管路l殳,其始端与公共回热4某 立管顶端相联,可以在系统负荷流量变动的任何情况下,保证供热系统维持在正压条件下运行,不需调节,非常可靠;根据其回热媒的流量设定管路尺寸,保证 了系统热媒在该立管中的正常回流。通常,"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的进口,在联接中应该高于系统 最高点l米左右。为此就需要一段竖直管路将回热媒管路从联接处,首先升高到 公共立管顶端的高度以上;或以相应压力调节手段提升联接前的压力;再与"有 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的进口相联,用以维持供热系统中的正压力。这 种技术提示可见于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05K210 "采暖空调循环水系统定压", 详见05K210-3的相关内容。本专利技术方案将"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始端与公共回热媒立管顶 端相联,并以该竖直立管替代了被联接公共回水立管,从而节省了这个公共回水 立管;当系统有多个公共回热媒立管时,选择邻近回热媒总管位置的公共回热媒 立管,便于建立管路的联接。此时,只要按实际回热媒流量,选用被联接公共回 热々某立管的相应尺寸与配用部件,即可正常工作。本专利技术经在室外热源压力不足,且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建筑增压降温供热装置包括,与室外供回热媒管路相联的室内供回热媒总管;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别相联的室内供热系统;供热系统含联通室内供回热媒总管的始末端的回热媒旁通回路,与室内供回热媒总管分别相联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负荷终端,接于供热系统之中、提供使旁通回路的回热媒与供热媒总管供热媒混合、并使混入的回热媒在供热系统中循环工作的动力的热媒泵,以及接于供热系统之中、相应热媒供热控制调节部件;其特征在于:还需要在室内供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供热媒管路之间,串联接入增压热媒泵(2);在室内回热媒总管与供热系统的回热媒管路之间,串联接入、可以维持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或降温供热供热系统,在正常工作压力的减压管路段(10、13、1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天宏,
申请(专利权)人:曹天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