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经增设供热管路的流量控制部件(3)、回流与供热管路间的旁通管及其控制部件(7、8、9)、旁通管后供热管路中的混合热媒泵(13),可以实现在本方案的负荷端提供,按局部用户需求的降温供热模式;在回路末段及泵后的调节阀(14、17)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调节功能;具有减压功能的回路可以将方案用于高层建筑,引入了另一项成功技术(21)。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案构思独到合理,而且是以简便的常规器材与结构完成了必须的供热热质参数改变,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系统运行可靠,维修方便,可以在热源供热的整个系统中,灵活的满足供热范围内局部用户的不同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建筑降温供热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暖通空调
,主要涉及供热源热媒温度与其用户工作温度不一致时供热系统管路的结构改进。
技术介绍
众所周知,当热用户室内热力输配系统的供热水温要求比室外热源提供的温度低,例如,锅炉房提供热媒为标准参数95/70℃的热水,而个别用户需要50/40℃的建筑地面辐射供暖时,通常的办法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表面式换热器,使二次热媒的温度降到热用户需要的水温,即可满足用户的特定要求。但该方法设备系统比较复杂,占地面积较大。有时热源提供的资用压力也难以满足通常的换热器的压差要求,进而影响一次热媒的流量,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实现建筑地面辐射供暖或空调供热系统,建筑降温供热装置管路结构改进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是,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包括:与供暖热源运行系统和热用户热媒进出口分别相联的供、回热媒管路及管路控制部件。其中,在所述装置供热媒入口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设有热媒流量控制阀,在回热媒管路与热媒流量控制阀后的供热媒管路间设有旁通管,旁通管中装有热媒调节阀和止回阀,在旁通管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装有混合热媒泵。这样,旁通管可使负荷端回路的低温热媒与热源供给的高温热媒,在高温热媒进入本装置供热媒管路之初进行混合,即实现循环中回供热介质的混合,使在混合之后的供热管路中热媒的温度降低,将供暖系统所提供的供热热媒,改变为热质参数不同于入口管段状况的一种新热媒;混合热媒泵可以提供负荷端包括旁通回路在内的循环附加运行动力;经旁通管的调节阀、止回阀、混合热媒泵和供热媒管路所设流量控制阀的联合工作,可保证热用户得到符合其供热规范要求的热媒,满足了有热媒降温供热要求的使用需要;从而使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本专利技术所述供热媒管路流量控制阀是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以保证供暖热源提供恒定的供热热媒流量,为本管路系统提供调节基础。-->本专利技术所述旁通管后的回热媒管路设有调节阀,以辅助旁通管中的调节阀调整系统的旁通流量,并为用户系统维修提供方便。本专利技术所述混合热媒泵出口设有调节阀,协助控制与调节,增强本系统协调工作的能力。本专利技术在所述旁通管前的回热媒管路设有减压部件,以满足高区回流热媒的减压需要。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减压部件是带有热媒静压力切断装置的部件,这是一种简便地切断回流热媒静压力的成功方案。本专利技术经增设供热管路的流量控制部件、回流与供热管路间的旁通管及其控制部件、旁通管后供热管路中的混合热媒泵,可以实现在本方案的负荷端提供,按局部用户需求的降温供热模式;在回路末段及泵后的调节阀进一步增强了装置的调节功能;具有减压功能的回路可以将方案用于高层建筑,引入了另一项成功技术。本专利技术方案构思独到合理,而且是以简便的常规器材与结构完成了必须的供热热质参数改变,其结构简单易于制作,系统运行可靠,维修方便,可以在热源供热的整个系统中,灵活的满足供热范围内局部的不同需求。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五层建筑的建筑地面辐射供暖降温供热装置的结构简图;图2是用于高层建筑的建筑地面辐射供暖降温供热装置的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零部件编号的所代表的内容是:1供水管入口2水过滤器3自力式流量控制阀4温度计5压力表6变径管7旁通管8止回阀9碟阀10热媒混合管段11闸阀12软接头13水泵14碟阀15供水管出口16回水管入口17碟阀18回水管出口19高区回水管20平衡阀21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图中箭头表示介质流向实线表示供水管路虚线表示回水管路第一实施例是用于五层建筑、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室内地面供热系统负荷500000W,给定地面供热供回水温度50/40℃,室外热源95/70℃,室外供暖系统供水压力0.3MPa,室内系统最高点为20米的建筑地面辐射供暖降温供热装置。本例供热管路除按规范要求配置外,其管路入口1后应接入ZL47F型DN50自力式流量控制阀3,回水管路与和阀3后的供水管路间,接入带有碟阀9和碟式止回阀8的DN80旁通管7,在其后的供水管路10中接入流量44.6立方米/时、扬程6.3米、型号为KQL100/150-1.5/4的混合水-->泵13及其配用闸阀11、碟阀14,在旁通管路后的回水管路中接入DN50的碟阀17,经回水管出口18与室外回水管路相联。此外,还应在相应位置配备必要的水过滤器2、温度压力仪表4、5、变径管6及软接头12。工作时,本例的接口1、15、16和18按要求与热源及用户的相应接口相联,热源供水由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保证额定的设计流量8M3/H,以碟阀9、混合水泵的匹配工作,在辅以回水管路的碟阀17、水泵出口的蝶阀14的调节,可以保证用户负荷所需的旁通回水流量36.6M3/H,在本例供水管路的热媒混合管段10内进行热介质的混合降温,并由混合水泵将混合后的热媒供给各个用户供热系统,以满足用户的供热需求。此时,用户端地面辐射供暖的供回水温度即为50/40℃,设计流量为44.6M3/H,符合《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JGJ142-2004的工作参数要求。当用户系统检修时,关闭回水管路邻近出口的碟阀9可以隔断用户系统与室外回水管路,给工作带来方便。试验表明,在室外供热系统确定的条件下,本例可以较低成本满足有降温供热特殊要求的用户需求。第二实施例是用于高层建筑、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室内地面供热系统负荷1500000W,室内系统最高点57米,其余与上例一致。本例结构亦与上例一致,只是自力式流量控制阀3规格为DN100,旁通管7、碟阀9和碟式止回阀8的规格均为DN150,混合增压水泵13的型号为KQL125/170-22/2、流量138立方米/时扬程37.5米。在旁通管与回水管路出口18之间装有型号为SPF45-16、规格为DN65的平衡阀20、及其两端的压力表5。在回水管路19的回水立管中,装有专利号为ZL01108338.7的《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装置21,本例旁通管7入口端接于该装置之后。工作时的情况亦与上例一致,热源供水由自力式流量控制阀保证额定的设计流量26.7M3/H,用户负荷所需的旁通回水流量106.9M3/H,用户端地面辐射供暖的供回水温度即为50/40℃,设计流量为133.6M3/H。其中,由于混合水泵处于增压的工作状态,当负荷需要的供热水流量不足时,可通过调节平衡阀20、碟阀9、14的工作压差,改变系统的工作状态,使水泵的工作点得到在许可范围内的改变,达到有限补足旁通回路的循环流量、增加水泵出口压力的目的。由于引入ZL01108338.7有利于形成膜流态下流水的立管的装置21,消除了高层的回水静压力,可以保证正常工作。试验表明,本例可以解决本专利技术在高层建筑的使用中增压水泵及高度落差在回水中带来的问题。其他情况均与上例一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包括:与供暖热源运行系统和热用户热媒进出口分别相联的供、回热媒管路及管路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供热媒入口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设有热媒流量控制阀(3),在回热媒管路与热媒流量控制阀后的供热媒管路间设有旁通(7)管,旁通管中装有热媒调节阀和止回阀(9、8),在旁通管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装有混合热媒泵(13)。
【技术特征摘要】
1.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包括:与供暖热源运行系统和热用户热媒进出口分别相联的供、回热媒管路及管路控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装置供热媒入口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设有热媒流量控制阀(3),在回热媒管路与热媒流量控制阀后的供热媒管路间设有旁通(7)管,旁通管中装有热媒调节阀和止回阀(9、8),在旁通管后的供热媒管路中装有混合热媒泵(13)。2.如权利要求1所述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供热媒管路流量控制阀是自力式流量控制阀(3)。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旁通管后的回热媒管路设有调节阀(17)。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建筑变温供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热媒泵出口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天宏,
申请(专利权)人:曹天宏,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4[中国|山西]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