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7533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9: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锻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选材;(3)锻造;(4);(5)机械加工;(6)淬火:预热:预热温度选择在高于AC1点的范围800‑860℃;温度及淬火介质选择:先将其淬入580~620℃的中性盐浴中分级均温,然后再空冷,可防止变形、开裂;淬火温度1200℃‑1300℃;(7)回火;(8)喷砂:采用直径小于1.5mm的砂粒,喷砂25min;(9)给铣刀初品喷涂耐磨粉末涂层;(10)磨削:淬火之后,硬度增大,进行磨削加工粗磨用白刚玉砂轮,精磨是用绿砂轮。热处理过程不易氧化脱碳,磨削加工性能较好;加工过程喷涂耐磨涂料,真空煅烧后作磷化处理,提高了铣刀的耐磨性能。

Forging process of a high strength wear-resistant milling cut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铣刀的锻造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
技术介绍
铣刀,是用于铣削加工的、具有一个或多个刀齿的旋转刀具。工作时各刀齿依次间歇地切去工件的余量。铣刀主要用于在铣床上加工平面、台阶、沟槽、成形表面和切断工件等。铣刀中使用过程中,由切屑与刀具前刀面、工件加工外貌的弹性变形与刀具后刀面之间的剧烈摩擦而引起的磨损,即:机械磨损;由于金属的剧烈塑性变形和摩擦所产生的切削热,使刀刃的硬度低落而失往切削性能所引起的磨损,即:热磨损。这两种磨损是铣刀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因此而影响了铣刀的使用寿命以及工件的精密度。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热处理过程不易氧化脱碳,磨削加工性能较好;加工过程喷涂耐磨涂料,真空煅烧后作磷化处理,提高了铣刀的耐磨性能。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具体方案为: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锻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选材:W18Cr4V钢的成分:C0.7%-0.8%、Cr3.8%-4.4%、W17.5%-19%、Mo0.3%、V1.0%-1.4%;(2)下料;(3)锻造:始锻温度为1100~1150℃,终锻温度为900~950℃;低温段加热温度为800~900℃,加热时间按1min/mm计算;高温时快速加热,加热时间按0.5min/mm计算;(4)退火:等温退火:860—880℃保温后,迅速冷却到740—750℃等温退火;组织为索氏体及粒状碳化物,硬度为207—255HBS或退火调质硬度-HRC26~32齿面光洁度;(5)机械加工:车外圆、内孔及端面(粗车、精车、精铣)、线切割刀片槽、钻孔、攻螺纹;(6)淬火:预热:预热温度选择在高于AC1点的范围800-860℃;温度及淬火介质选择:先将其淬入580~620℃的中性盐浴中分级均温,然后再空冷,可防止变形、开裂;淬火温度1200℃-1300℃;(7)回火:要在550℃~570℃进行三次回火;第一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由30%降为15%左右,第二次回火后还有5%~7%,第三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减少为1%~2%;(8)喷砂:采用直径小于1.5mm的砂粒,喷砂25min;(9)给铣刀初品喷涂耐磨粉末涂层;(10)磨削:淬火之后,硬度增大,进行磨削加工粗磨用白刚玉砂轮,精磨是用绿砂轮。进一步,钢淬火加三次回火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硬度开始呈下降趋势,大于300℃后,硬度反而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570℃左右达到最高值。进一步,所述耐磨粉末为二氧化硅、钛粉、铬粉的混合物,且二氧化硅、钛粉、铬粉按照重量的比例为1.5:1.2:0.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热处理过程不易氧化脱碳,磨削加工性能较好;加工过程喷涂耐磨涂料,真空煅烧后作磷化处理,提高了铣刀的耐磨性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不仅仅限于以下实施例。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或者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内容、精神和范围内,对本专利技术进行的变更、组合或替换,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之内。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锻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选材:W18Cr4V钢的成分:C0.7%-0.8%、Cr3.8%-4.4%、W17.5%-19%、Mo0.3%、V1.0%-1.4%;(2)下料;(3)锻造:始锻温度为1100~1150℃,终锻温度为900~950℃;低温段加热温度为800~900℃,加热时间按1min/mm计算;高温时快速加热,加热时间按0.5min/mm计算;(4)退火:等温退火:860—880℃保温后,迅速冷却到740—750℃等温退火;组织为索氏体及粒状碳化物,硬度为207—255HBS或退火调质硬度-HRC26~32齿面光洁度;(5)机械加工:车外圆、内孔及端面(粗车、精车、精铣)、线切割刀片槽、钻孔、攻螺纹;(6)淬火:预热:预热温度选择在高于AC1点的范围800-860℃;温度及淬火介质选择:先将其淬入580~620℃的中性盐浴中分级均温,然后再空冷,可防止变形、开裂;淬火温度1200℃-1300℃;(7)回火:要在550℃~570℃进行三次回火;第一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由30%降为15%左右,第二次回火后还有5%~7%,第三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减少为1%~2%;(8)喷砂:采用直径小于1.5mm的砂粒,喷砂25min;(9)给铣刀初品喷涂耐磨粉末涂层;(10)磨削:淬火之后,硬度增大,进行磨削加工粗磨用白刚玉砂轮,精磨是用绿砂轮。钢淬火加三次回火后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少量残余奥氏体;随回火温度提高,钢的硬度开始呈下降趋势,大于300℃后,硬度反而随温度升高而提高,在570℃左右达到最高值。所述耐磨粉末为二氧化硅、钛粉、铬粉的混合物,且二氧化硅、钛粉、铬粉按照重量的比例为1.5:1.2:0.8。以上所述仅为本专利技术专利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专利,凡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其特征在于,锻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n(1)选材:W18Cr4V钢的成分:C0.7%-0.8%、Cr3.8%-4.4%、W17.5%-19%、Mo0.3%、V1.0%-1.4%;/n(2)下料;/n(3)锻造:始锻温度为1100~1150℃,终锻温度为900~950℃;低温段加热温度为800~900℃,加热时间按1min/mm计算;高温时快速加热,加热时间按0.5min/mm计算;/n(4)退火:等温退火:860—880℃保温后,迅速冷却到740—750℃等温退火;组织为索氏体及粒状碳化物,硬度为207—255HBS或退火调质硬度-HRC26~32齿面光洁度;/n(5)机械加工:车外圆、内孔及端面(粗车、精车、精铣)、线切割刀片槽、钻孔、攻螺纹;/n(6)淬火:预热:预热温度选择在高于AC1点的范围800-860℃;温度及淬火介质选择:先将其淬入580~620℃的中性盐浴中分级均温,然后再空冷,可防止变形、开裂;淬火温度1200℃-1300℃;/n(7)回火:要在550℃~570℃进行三次回火;第一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量由30%降为15%左右,第二次回火后还有5%~7%,第三次回火后残余奥氏体减少为1%~2%;/n(8)喷砂:采用直径小于1.5mm的砂粒,喷砂25min;/n(9)给铣刀初品喷涂耐磨粉末涂层;/n(10)磨削:淬火之后,硬度增大,进行磨削加工粗磨用白刚玉砂轮,精磨是用绿砂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耐磨铣刀的锻造工艺,其特征在于,锻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选材:W18Cr4V钢的成分:C0.7%-0.8%、Cr3.8%-4.4%、W17.5%-19%、Mo0.3%、V1.0%-1.4%;
(2)下料;
(3)锻造:始锻温度为1100~1150℃,终锻温度为900~950℃;低温段加热温度为800~900℃,加热时间按1min/mm计算;高温时快速加热,加热时间按0.5min/mm计算;
(4)退火:等温退火:860—880℃保温后,迅速冷却到740—750℃等温退火;组织为索氏体及粒状碳化物,硬度为207—255HBS或退火调质硬度-HRC26~32齿面光洁度;
(5)机械加工:车外圆、内孔及端面(粗车、精车、精铣)、线切割刀片槽、钻孔、攻螺纹;
(6)淬火:预热:预热温度选择在高于AC1点的范围800-860℃;温度及淬火介质选择:先将其淬入580~620℃的中性盐浴中分级均温,然后再空冷,可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勇马维根王长西王奎山刘冬喜
申请(专利权)人:东台市宏凯不锈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