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沿传动方向联动设置于方向盘下游的上传动轴,还包括沿传动方向设置于转向机上游的下传动轴,所述上传动轴的输出端同轴联动设置有齿轮轴,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入端同轴联动设置有与所述齿轮轴啮合联动的大齿轮,且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大于1。该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简单可靠且操作简便高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应用上述转向管柱总成的车辆。
Vehicle and steering column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及其转向管柱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转向操纵系统配套组件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管柱总成。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应用该转向管柱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现有的车辆转向系统中,驾驶员由方向盘处输入的转向操作通过转向管柱传递给转向机,并由转向机进一步驱动车轮完成转向作业。相应地,由于现有转向管柱系统组件结构所限,若不加装转向助力系统,则会导致驾驶员转向操作时需付出的操作力很大,给车辆灵活高效驾驶造成极大不便;若为了解决上述弊端而增设转向助力系统,则会大量占用车辆内部装配空间,且转向助力系统结构复杂,成本较高,研发和调试难度较大,给车辆的整体研发和组装造成诸多不便。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且操作简便高效的转向管柱总成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总成,该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简单可靠且操作简便高效。本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转向管柱总成的车辆。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沿传动方向联动设置于方向盘下游的上传动轴,还包括沿传动方向设置于转向机上游的下传动轴,所述上传动轴的输出端同轴联动设置有齿轮轴,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入端同轴联动设置有与所述齿轮轴啮合联动的大齿轮,且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大于1。优选地,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为2~6。优选地,所述大齿轮与所述下传动轴之间连接有中段万向节,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出端与转向机之间连接有末端万向节。优选地,所述大齿轮与所述中段万向节之间连接有花键轴,所述大齿轮上具有与所述花键轴适配的键槽。优选地,所述大齿轮与所述下传动轴之间还设置有支架,所述花键轴对位插装于所述支架内。优选地,所述上传动轴的外部同轴套装有上管柱。优选地,所述上管柱的内壁与所述上传动轴的外壁之间嵌装有若干轴承,各所述轴承沿所述上传动轴的轴向依次排布。本技术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内设置有方向盘和转向机,所述方向盘和所述转向机之间连接有转向管柱总成,所述转向管柱总成为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相对上述
技术介绍
,本技术所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其装配使用过程中,通过齿轮轴与大齿轮间的直接啮合传动,实现了由方向盘到方向机间的转向操作力传导,且齿轮轴与大齿轮间的传动比大于1,使得方向盘的实际操作较为方便省力,且上述传动结构无需加装转向助力系统即可实现车辆转向系统的高效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相关组件数量,简化了设备整体结构,并使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操作过程简便高效,配合结构简单可靠。在本技术的另一优选方案中,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为2~6。该传动比能够保证驾驶员由方向盘处输入的转向操纵力能够被适度放大并传导至转向机处,以便进一步优化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整体转向自助力效果,且避免传动比过大导致的车辆转向过于灵敏而影响驾驶操控稳定性,保证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兼具灵活和平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其中,11-上传动轴、111-上管柱、112-轴承、12-下传动轴、121-中段万向节、122-末端万向节、13-大齿轮、14-花键轴、141-支架、15-齿轮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转向管柱总成,该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简单可靠且操作简便高效;同时,提供一种应用上述转向管柱总成的车辆。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技术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向的剖视图。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所提供的转向管柱总成,包括沿传动方向联动设置于方向盘下游的上传动轴11,还包括沿传动方向设置于转向机上游的下传动轴12,上传动轴11的输出端同轴联动设置有齿轮轴15,下传动轴12的输入端同轴联动设置有与齿轮轴15啮合联动的大齿轮13,且齿轮轴15与大齿轮13间的传动比大于1。在车辆装配使用过程中,通过齿轮轴15与大齿轮13间的直接啮合传动,实现了由方向盘到方向机间的转向操作力传导,且齿轮轴15与大齿轮13间的传动比大于1,使得方向盘的实际操作较为方便省力,且上述传动结构无需加装转向助力系统即可实现车辆转向系统的高效操作,从而大大减少了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相关组件数量,简化了设备整体结构,并使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操作过程简便高效,配合结构简单可靠。进一步地,齿轮轴15与大齿轮13间的传动比为2~6。该传动比能够保证驾驶员由方向盘处输入的转向操纵力能够被适度放大并传导至转向机处,以便进一步优化转向管柱总成的整体转向自助力效果,且避免传动比过大导致的车辆转向过于灵敏而影响驾驶操控稳定性,保证驾驶员对车辆的操控兼具灵活和平稳。具体地,大齿轮13与下传动轴12之间连接有中段万向节121,下传动轴12的输出端与转向机之间连接有末端万向节122。上述中段万向节121和末端万向节122与相关传动部件协同配合,能够实现必要工况下的变角度动力传递,从而进一步优化大齿轮13、下传动轴12以及转向机之间的转向动力传递,保证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传动效果和转向操作效率。更具体地,大齿轮13与中段万向节121之间连接有花键轴14,大齿轮13上具有与花键轴14适配的键槽。通过花键与键槽间的可靠对位配合,实现大齿轮13与花键轴14间的稳定联动,从而进一步保证大齿轮13与中段万向节121之间的传动效率和传动稳定性。此外,大齿轮13与下传动轴12之间还设置有支架141,花键轴14对位插装于支架141内。该支架141能够为齿轮轴15提供足够的结构支撑,并为齿轮轴15提供一定的结构保护,避免齿轮轴15与周边非配合件产生结构干涉或非工作性损伤。另一方面,上传动轴11的外部同轴套装有上管柱111。该上管柱111能够为上传动轴11提供充分的结构保护,以保证上传动轴11的主体结构能够稳定工作,避免上传动轴11与周边非配合件间产生结构干涉或非工作性损伤,提高所述转向管柱总成的整体运行可靠性。另外,上管柱111的内壁与上传动轴11的外壁之间嵌装有若干轴承12,各轴承12沿上传动轴11的轴向依次排布。各轴承12协同配合,能够为上传动轴11转动过程中提供充分可靠的周向结构支撑,并进一步避免上管柱111内壁与上传动轴11外壁间的结构干涉和滑动摩擦风险,保证上传动轴11的运行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传动方向联动设置于方向盘下游的上传动轴,还包括沿传动方向设置于转向机上游的下传动轴,所述上传动轴的输出端同轴联动设置有齿轮轴,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入端同轴联动设置有与所述齿轮轴啮合联动的大齿轮,且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大于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沿传动方向联动设置于方向盘下游的上传动轴,还包括沿传动方向设置于转向机上游的下传动轴,所述上传动轴的输出端同轴联动设置有齿轮轴,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入端同轴联动设置有与所述齿轮轴啮合联动的大齿轮,且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大于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轴与所述大齿轮间的传动比为2~6。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与所述下传动轴之间连接有中段万向节,所述下传动轴的输出端与转向机之间连接有末端万向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管柱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大齿轮与所述中段万向节之间连接有花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玉红,毕兰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