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96160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9 04: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包括人形智能机器人本体,在机器人本体的背部设置有定位组件,定位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轴、长度能锁定的伸缩杆和底部吸盘,连接轴的一端与机器人本体的后脑勺铰接,连接轴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底部吸盘铰接,底部吸盘吸附在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平面上,各个铰接处的轴线互相平行,且绕着连接轴与机器人本体的后脑勺之间的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轴,能使底部吸盘远离或者靠近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平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以使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具备头部尺寸大、身体尺寸小这种造型的基础上,还具备稳定的固定性,不会随意倾倒。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for smart ho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
本技术涉及智能家居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
技术介绍
智能机器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用人类语言同操作者对话,在它自身的“意识”中单独形成了一种使它得以“生存”的外界环境——实际情况的详尽模式。它能分析出现的情况,能调整自己的动作以达到操作者所提出的全部要求,能拟定所希望的动作,并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和环境迅速变化的条件下完成这些动作,例如比较常见的语音智能助手:天猫精灵、小米机器人等。现有的为了便于实际操作,既能通过语音控制各个智能产品,又能将其与使用者教育结合起来。现将智能语音助手与儿童陪伴教育功能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通过语音助手来操控家居环境中的灯光照明、窗帘开关,还可以通过其与使用者对话、陪伴教育使用者。由于智能机器人在陪伴教育使用情况下时,其使用者为孩童,因此其在造型上采用了具有亲和力且接近于卡通人物造型的外形。因此这类机器人的头部尺寸较大,身子较小。这种机器人虽然通过外形设置,以使其更能被使用者喜欢,但是在使用中,会由于头部尺寸大而身体尺寸小而平稳性差。特别是使用者在使用陪伴教育机器人时,会偶尔触碰机器人,这极其容易导致机器人倾倒,砸伤使用者或者损伤自身零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解决了现有的智能机器人由于头部尺寸大而身体尺寸小而平稳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所设计的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以使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具备头部尺寸大、身体尺寸小的造型的基础上,还具备稳定的固定性,不会随意倾倒。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包括人形智能机器人本体,在所述机器人本体的背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轴、长度能锁定的伸缩杆和底部吸盘,所述连接轴的一端与机器人本体的后脑勺铰接,连接轴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底部吸盘铰接,所述底部吸盘吸附在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平面上,各个铰接处的轴线互相平行,且绕着连接轴与机器人本体的后脑勺之间的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轴,能使底部吸盘远离或者靠近支撑机器人本体的平面。在使用者使用智能机器人时,先将机器人本体的放置在桌面上,接着转动伸缩杆以及底部吸盘,以将底部吸盘吸附在桌面上,接着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以使伸缩杆长度增加,以使伸缩杆的两端分别对机器人本体以及底部吸盘产生推力,从而使机器人本体的底部远离底部吸盘的一侧对桌面的压力变大,且使机器人本体、定位组件以及定位组件与机器人本体之间的桌面成为稳定的直角三角形结构,从而使机器人本体稳定地固定在桌面上,不会随意倾倒。本技术中,无论是通过设置定位组件来增加机器人本体的支撑点,还是以使机器人本体、定位组件以及桌面之间成为直角三角形结构,均提升了机器人本体放置在桌面的稳定性。本技术以使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具备头部尺寸大、身体尺寸小这种造型的基础上,还具备稳定的固定性,不会随意倾倒。由于采用了本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无论是通过设置定位组件来增加机器人本体的支撑点,还是以使机器人本体、定位组件以及桌面之间成为直角三角形结构,均提升了机器人本体放置在桌面的稳定性;本技术以使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具备头部尺寸大、身体尺寸小这种造型的基础上,还具备稳定的固定性,不会随意倾倒2.本技术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弹簧的设置增大了螺杆与内螺纹筒之间的螺牙所承受的压力,继而增大了螺纹连接处的摩擦力,防止螺杆自由转动而使螺纹连接部位松懈的情况出现;3.本技术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头部吸盘以使定位组件拆卸式地固定在机器人本体上,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定位组件的使用情况。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其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是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标号说明:1-机器人本体,2-头部吸盘,3-连接轴,4-底部吸盘,5-转动环,6-螺杆,7-弹簧,8-内螺纹筒。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即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组合。下面结合图1至图4对本技术作详细说明。实施例1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包括人形智能机器人本体1,在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背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轴3、长度能锁定的伸缩杆和底部吸盘4,所述连接轴3的一端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铰接,连接轴3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底部吸盘4铰接,所述底部吸盘4吸附在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上,各个铰接处的轴线互相平行,且绕着连接轴3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之间的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轴3,能使底部吸盘4远离或者靠近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在使用者使用智能机器人时,先将机器人本体1的放置在桌面上,接着转动伸缩杆以及底部吸盘4,以将底部吸盘4吸附在桌面上,接着调整伸缩杆的长度,以使伸缩杆长度增加,以使伸缩杆的两端分别对机器人本体1以及底部吸盘4产生推力,从而使机器人本体1的底部远离底部吸盘4的一侧对桌面的压力变大,且使机器人本体1、定位组件以及定位组件与机器人本体1之间的桌面成为稳定的直角三角形结构,从而使机器人本体1稳定地固定在桌面上,不会随意倾倒。本技术中,无论是通过设置定位组件来增加机器人本体1的支撑点,还是以使机器人本体、定位组件以及桌面之间成为直角三角形结构,均提升了机器人本体1放置在桌面的稳定性。本技术以使现有的智能机器人在具备头部尺寸大、身体尺寸小这种造型的基础上,还具备稳定的固定性,不会随意倾倒。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对伸缩杆的一种实施方式做出说明。如图1-图4所示,本技术中,所述伸缩杆包括彼此共轴线的螺杆6和内螺纹筒8,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包括人形智能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背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轴(3)、长度能锁定的伸缩杆和底部吸盘(4),所述连接轴(3)的一端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铰接,连接轴(3)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底部吸盘(4)铰接,所述底部吸盘(4)吸附在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上,各个铰接处的轴线互相平行,且绕着连接轴(3)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之间的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轴(3),能使底部吸盘(4)远离或者靠近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包括人形智能机器人本体(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机器人本体(1)的背部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依次连接的连接轴(3)、长度能锁定的伸缩杆和底部吸盘(4),所述连接轴(3)的一端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铰接,连接轴(3)的另一端与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底部吸盘(4)铰接,所述底部吸盘(4)吸附在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上,各个铰接处的轴线互相平行,且绕着连接轴(3)与机器人本体(1)的后脑勺之间的铰接部位转动连接轴(3),能使底部吸盘(4)远离或者靠近支撑机器人本体(1)的平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智能家居的管控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彼此共轴线的螺杆(6)和内螺纹筒(8),所述螺杆(6)的一端与连接轴(3)远离机器人本体(1)头部的一端转动连接,螺杆(6)能相对连接轴(3)绕着自己的轴线转动,螺杆(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跃峰李新宇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华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