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95185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产品。该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容纳腔;两根充电柱,均嵌设于所述壳体中,且每根所述充电柱的一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外;充电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充电柱的另一端电接触;以及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抵设于所述充电电路板底部,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充电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在狭小的空间中布局充电端子,还可降低制作成本。

Charging terminal connection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产品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设备
,特别是涉及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产品。
技术介绍
目前,常见的TWS(TrueWirelessStereo,即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的充电端子结构,基本上都是采用POGOPIN(一种标准化的弹簧针,是一种由针头和针管以及弹簧三个基本部件通过精密仪器铆压之后形成的弹簧式探针)。但是,部分TWS耳机受结构限制,传统充电端子所应用的弹簧针结构,已不能在狭小的空间中布局,而且使用弹簧针本身的制造成本也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及电子产品,可在狭小的空间中布局充电端子,还可降低制作成本。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容纳腔;两根充电柱,均嵌设于所述壳体中,且每根所述充电柱的一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外;充电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充电柱的另一端电接触;以及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抵设于所述充电电路板底部,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充电柱。可选地,所述充电柱包括充电柱主体,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充电柱主体两端的电路连接端和充电端,所述电路连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端外露于所述壳体外。可选地,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支撑底座,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底座上的弹性支撑臂,所述弹性支撑臂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电路连接端。可选地,所述弹性支撑臂包括两端均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的支撑臂主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臂主体中部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与所述电路连接端对应、并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电路连接端;或者,所述弹性支撑臂包括一端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而另一端悬设的支撑臂主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臂主体悬设端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与所述电路连接端对应、并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电路连接端。可选地,所述弹性支撑臂包括突出设于所述抵紧部上的凸出块,所述凸出块与所述电路连接端对应。可选地,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底座主体,以及设于所述底座主体上的至少两个连接凸起;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凸起一一对应;或者,所述支撑底座包括底座主体,以及设于所述底座主体上的至少两个连接孔;所述壳体上设有至少两个连接凸起,所述连接孔与所述连接凸起一一对应。可选地,所述充电电路板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中的电路板主体,以及设于所述电路板主体上的两个露铜部,两个所述充电柱的电路连接端分别与一个所述露铜部对应接触。可选地,所述充电柱主体和所述充电端均设为圆柱体,且所述充电端的直径大于所述充电柱主体的直径。可选地,所述壳体设为塑胶壳体,两根所述充电柱均通过热熔连接方式固定于所述壳体中。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一种电子产品,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端子连接结构。本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壳体的容纳腔中设置充电电路板,以及在壳体上设置的外露并与充电电路板电连接的充电柱,可以实现充电功能。而且,通过在容纳腔中设置弹性支撑结构对充电电路板进行支撑,还可使充电电路板与充电柱接触紧密,保证电路连接良好,从而具有良好的充电性能。而且,通过在壳体上设置与充电电路板电接触的两根充电柱(正充电柱和负充电柱),相对于传统技术中的弹簧针,可以将充电柱的体积做得足够小,便于在狭小的空间中进行布局,可以解决传统充电端子使用POGOPIN(弹簧针)因体积大的局限性无法布局的缺陷问题。此外,相对于传统技术中的弹簧针,将充电柱的体积做的更小的成本相对较低,可以解决传统充电端子使用更小体积的弹簧针所带来的成本上升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充电端子连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充电端子连接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充电端子连接结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充电端子连接结构的弹性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所述充电端子连接结构的弹性支撑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壳体102容纳腔110底板120顶板200充电柱300充电电路板400弹性支撑结构410支撑底座420弹性支撑臂422抵紧部424凸出块426抵接限位槽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如图1至图2所示,本技术提出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包括壳体100,两根充电柱200(即充电端子),充电电路板300,以及弹性支撑结构400。上述壳体100中设有容纳腔102,两根充电柱200均嵌设于壳体100中,且每根充电柱200的一端均外露于壳体100外;充电电路板300设于容纳腔102中、且与充电柱200的另一端电接触;而弹性支撑结构400设于容纳腔102中、与壳体100连接、并抵设于充电电路板300底部,用于抵紧充电电路板300和充电柱2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容纳腔;/n两根充电柱,均嵌设于所述壳体中,且每根所述充电柱的一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外;/n充电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充电柱的另一端电接触;以及/n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抵设于所述充电电路板底部,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充电柱。/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中设有容纳腔;
两根充电柱,均嵌设于所述壳体中,且每根所述充电柱的一端均外露于所述壳体外;
充电电路板,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且与所述充电柱的另一端电接触;以及
弹性支撑结构,设于所述容纳腔中、与所述壳体连接、并抵设于所述充电电路板底部,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充电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柱包括充电柱主体,以及分别设于所述充电柱主体两端的电路连接端和充电端,所述电路连接端与所述充电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端外露于所述壳体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结构包括设于所述容纳腔中、并与所述壳体连接的支撑底座,以及设于所述支撑底座上的弹性支撑臂,所述弹性支撑臂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电路连接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端子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支撑臂包括两端均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的支撑臂主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臂主体中部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与所述电路连接端对应、并用于抵紧所述充电电路板和所述电路连接端;
或者,所述弹性支撑臂包括一端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而另一端悬设的支撑臂主体,以及位于所述支撑臂主体悬设端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与所述电路连接端对应、并用于抵紧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卫宁段圣梅杨志军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TCL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