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技术

技术编号:23895626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8: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其中,显示面板包括弹性衬底;及导电层,包括设于弹性衬底上的第一弹性层及设于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导线层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弹性衬底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弹性衬底处于拉伸状态,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上述显示面板,当释放弹性衬底的拉伸量,使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由于弹性衬底的收缩,导线收缩而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从而导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即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且几乎不增加导线占用的面积,能够满足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超窄边框的显示面板渐渐成为一种趋势。无论液晶显示面板(LCD)还是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OLED),窄边框或无边框显示将带来更好的外观体验。然而,在显示面板的边缘存在汇流线(Busline),即走线,用于连接各行/列像素的扫描线/数据线(gate/dataline)以及阵列走线(WOA,wireonarray)。这样的边缘走线的设计是必须的,但同时它们的存在使得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到边缘的距离增大,使得无边框/超窄边框显示较为困难,在显示区域之外存在较宽的边框区域(即非显示区域)。同时,当显示面板的分辨率从高清(HD,HighDefinition)上升到超高清(UHD,UltraHighDefinition)或者更高时,需要更多的区域用来放置更多的连接扫描线/数据线,导致边框区域缩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缩窄困难的问题,提供一种改善上述问题的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弹性衬底;及导电层,包括设于所述弹性衬底上的第一弹性层,及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所述弹性衬底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拉伸状态,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部;每一条所述导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上。可选地,所述弹性衬底沿第一方向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者所述弹性衬底同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被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平行。可选地,所述第一弹性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弹性衬底的弹性模量。可选地,所述导电层还包括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设于所述导线层上;所述第二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部;每一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设于对应的一条所述导线上。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弹性衬底一侧的弹性保护层;所述弹性保护层的材料与所述弹性衬底的材料相同。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在承载基板上形成导电层;所述导电层包括形成于承载基板上的第一弹性层及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间隔排布的导线;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释放所述弹性衬底,以使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可选地,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的步骤具体包括:将热释放胶带贴附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承载基板的一侧;将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所述热释放胶带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所述弹性衬底;去除所述热释放胶带。可选地,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衬底;多条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的步骤具体包括:将转移基板临时键合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承载基板的一侧;将所述导电层与所述承载基板分离,并利用所述转移基板将所述导电层转移至处于拉伸状态的所述弹性衬底;对所述转移基板与所述导电层进行解键合。电子设备,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显示面板。上述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电子设备,当弹性衬底处于拉伸状态时,导线层的导线通过第一弹性层设于弹性衬底上,且沿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释放弹性衬底的拉伸量,使弹性衬底处于自然状态时,由于弹性衬底的收缩,导线层的导线跟随弹性衬底收缩而收缩,形成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从而使得导线层的导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即显示面板具有较好的拉伸性能,且几乎不增加导线占用的面积。故,与现有技术中将导线设计为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呈S形的技术方案相比,本专利技术中的显示器件兼具较佳的拉伸性能和占用面积小,有利于缩窄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域,满足显示面板窄边框的设计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去除了弹性保护层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图4为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中步骤S120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图5为图3所示的显示面板制备方法中步骤S120另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一般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域和围绕该显示区域设置的边框区域(即非显示区域),显示区域设置有多个像素,以及连接各个像素的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显示区域的多条数据线和多条扫描线引出至边框区域并在边框区域汇聚形成走线。对于柔性显示面板,为了使边框区域的导线具有可拉伸性,传统技术是在显示面板的平面内将各导线设计呈S形等特定形状。该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导线的拉伸性能,但同时也必然增加了导线所占用的面积,使得非显示区域增大。也就是说,传统技术无法保证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拉伸性能的同时兼顾导线所占用的面积较小,不能满足窄边框的设计需求。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兼具较佳拉伸性能和导线占用面积较小的显示面板。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的俯视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弹性衬底10及导电层20,该导电层20包括第一弹性层22及导线层24。第一弹性层22设于弹性衬底10上。导线层24设于第一弹性层22上。该导线层24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240。弹性衬底10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弹性衬底10处于拉伸状态时,导线层24的导线240沿第一弹性层22表面延伸。当弹性衬底10处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弹性衬底;及/n导电层,包括设于所述弹性衬底上的第一弹性层,及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n所述弹性衬底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n

【技术特征摘要】
1.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弹性衬底;及
导电层,包括设于所述弹性衬底上的第一弹性层,及设于所述第一弹性层上的导线层;所述导线层包括多条彼此间隔布设的导线;
所述弹性衬底包括拉伸状态及自然状态;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所述拉伸状态,所述导线沿所述第一弹性层表面延伸;当所述弹性衬底处于所述自然状态,所述导线至少在两个维度内曲折延伸呈褶皱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弹性支撑部;
每一条所述导线设于对应的一个所述第一弹性支撑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衬底沿第一方向被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相平行;或者
所述弹性衬底同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被拉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线的延伸方向平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层的弹性模量小于所述弹性衬底的弹性模量。


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层还包括第二弹性层,所述第二弹性层设于所述导线层上;
所述第二弹性层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弹性支撑部;每一所述第二弹性支撑部设于对应的一条所述导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设于所述导电层远离所述弹性衬底一侧的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峰顾杨王涛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