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9978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6: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救援领域,具体是涉及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包括车头和安装在车头后端的车厢,所述车厢由隔断分割成前厢、中厢和后厢,在所述前厢中设有至少一把椅子,在前厢内还设有桌子,所述桌子通过螺栓固定在隔断上,在所述前厢的侧面设有门,在前厢的侧面悬挂爬梯,所述爬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厢的侧面上;中厢内部设置发电机组,所述中厢的侧面设置卷帘门,所述后厢设有内部设置救援设备,所述后厢的左右两个侧面设置卷帘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车厢分为三部分,分别设置座椅、桌子、发电机组等,方便救援人员的抢救和休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全新的概念设计、全新的结构设计、全新的抢险救援装备,引领了我国应急抢险车辆领域发展的新方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
本技术涉及救援领域,具体是涉及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基础建设,特别是大型的隧道数量规模日益增大。同时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水灾、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隧道塌方等自然灾害种类多,且发生频繁会危及人们的安全,当意外发生时就需要应急救援,施工作业现场对各种应急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国内使用的隧道抢险车辆都是普通的车辆,或者是消防救援车辆,在货箱内放置抢修工具、备品备件。因隧道塌方后出现的情况不同,车上所装配的工具和设备不能满足现场的实际需要,车辆需经常的返回基地领取材料工具,致使抢险救援时间得不到保证,没有一款真正能用于隧道塌方后施救的抢险救援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
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供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集现场指挥与专用抢险装备一体,车载国内外先进的隧道抢险救援装备,适用于隧道塌方、煤矿地下塌方、地震等多种抢险救援功能。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包括车头和安装在车头后端的车厢,所述车厢由隔断分割成前厢、中厢和后厢,在所述前厢中设有至少一把椅子,在前厢内还设有桌子,所述桌子通过螺栓固定在隔断上,在所述前厢的侧面设有门,在前厢的侧面悬挂爬梯,所述爬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厢的侧面上;所述中厢内部设置发电机组,所述中厢的侧面设置卷帘门,所述后厢内部设置救援设备,所述后厢的左右两个侧面也设置卷帘门。进一步的,所述车厢的后端安装有后门,在后厢的侧面下端设有铰轴,所述后门的下端铰接在铰轴上。进一步的,在后厢的侧面中下端铰接有气弹簧,气弹簧的另一端活动铰接在后门的内壁上。进一步的,所述后门的内壁设有左防滑道、滚珠道、右防滑道,所述左防滑道、右防滑道上均设置若干个横向防滑凸起,所述滚珠道上均匀设置环形槽,环形槽内安装滚珠。进一步的,所述后门的厚度从下端到上端依次减小,所述后门的高度小于后厢的高度。进一步的,在后厢的后端上方设有封盖,封盖上端连接在后厢的顶部,所述封盖的左右两端连接在后厢的左右两侧上,所述封盖的厚度从上端到下端依次减小,所述封盖的高度加上后门的高度等于所述后厢的高度。本技术将车厢分为三部分,分别设置座椅、桌子、发电机组等,方便救援人员的抢救和休息。本技术采用全新的概念设计、全新的结构设计、全新的抢险救援装备,引领了我国应急抢险车辆领域发展的新方向。本技术填补了我国在隧道抢险救援领域的空白,极大地提高了应急抢险的效率和成功率,将灾难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透视结构示意图一;图2是本技术透视结构示意图二;图3是本技术后门24连接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后门的内壁a俯视结构图;图5是本技术滚珠251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为本实施例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包括车头1和安装在车头1后端的车厢2,所述车头1提供动力,所述车厢2提供休息及救援设备,便于救援人员的施工操作。为实现以上的功能,本实施例具体车厢由隔断分割开来,具体分割成前厢21、中厢22和后厢23。上述中,在前厢21中设有椅子211,椅子211可以是两个,并排安装在前厢21的后壁上,在前厢21的前壁上设有桌子212,方便放置东西,便于工作人员的休息。再者,上述中的椅子211、桌子212通过螺栓固定,结构连接稳固,使用性强。为方便工作人员的进入,在前厢21的侧面设有门213,门213打开与关闭方便工作人员的休息。再者,在前厢21的侧面悬挂爬梯214,所述爬梯214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厢的侧面上,方便工作人员借助爬梯214登上车厢2的顶部,便于施展车厢2顶部的工作。在车厢的中厢22内设置发电机组221,发电机组221便于给整车的供电,设计完善。在所述中厢22的侧面设置卷帘门222,卷帘门222安装方便,便于发电机组的散热,也便于工作人员查看发电机组的工作状态,设计巧妙。再者,本实施例中,在后厢23的内部设置救援设备,具体的分布是:所述后厢23内的中间设置液压动力站,在液压动力站的两侧分别设置设备机柜。上述的液压动力站提供了设备液压动力,上述的设备机柜方便放置设备,提供了较大的放置面积。再者,后厢23的侧面也设置成卷帘门,方便工作人员拿取设备。本实施例中,为方便本设备的搬运,在车厢2的后端安装有后门24。如图3所示,后门24的安装如下:在后厢23侧面的下端设有铰轴,后门24的下端铰接在铰轴上,以上实现的技术效果是后门24以铰轴为中心顺时针旋转,后门24打开。或者以铰轴为中心逆时针旋转,后门24的关闭。再者,为实现后门24的打开与关闭,在后厢23侧面的中下端铰接有气弹簧3,所述气弹簧3的安装如下:气弹簧3的一端活动铰接在后厢23的侧面中下端。气弹簧3的另一端活动铰接在后门24的内壁a上,且铰接点靠近后门24的下端。当气弹簧3处于拉伸状态时,后门24处于打开状态。反之,当气弹簧3处于伸缩状态时,后门24处于关闭状态。本实施例中,为实现救援设备的顺利搬运,在后门24上设置独特的滚珠道,具体是:如图3-5所示,在后门24的内壁a上设置左防滑道241、滚珠道242、右防滑道243。上述的左防滑道241、右防滑道243上均设置若干个横向防滑凸起240,左防滑道241、右防滑道243便于工作人员行走。在中间的滚珠道242上均匀设置环形槽25,环形槽25内安装滚珠251,所述滚珠251在环形槽25内转动。当有设备需要搬运时,可将设备安放置于滚珠道242上,通过滚珠251的转动,减少摩擦力,实现设备的快速搬运。本实施例中,为方便后门的打开和关闭,后门24的厚度从下端到上端依次减小,且后门24的高度小于所述后厢23的高度。为实现后厢23后端的完全封住,在后厢23的后端上方设有封盖26,封盖26上端连接在后厢23顶部,所述封盖26的左右两端连接在后厢23左右两侧上。上述的封盖26的厚度从上端到下端依次减小,封盖26的高度加上后门24的高度等于所述后厢23的高度。本实施例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的前厢设计椅子、桌子、门,实现工作人员的开门休息。在本实施中,设置了液压动力站、发电机组,为整个提供电力和液压动力,实现设备的正常运行。本实施例中,设置了设备机柜,方便工作人员拿取设备。再者,当需要进行设备的搬运时,可操作气弹簧3拉伸,后门24打开,后门24端头接触地面,在内壁a上设置左防滑道241、滚珠道242、右防滑道243。方便操作人员站在左防滑道241或者右防滑道243上,设备安放在滚珠道242上,利用滚珠的转动,实现设备的搬运。当设备搬运完成,可以通过操作气弹簧3收缩,实现后门的逆时针翻折,达到后门关闭的目的。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包括车头和安装在车头后端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由隔断分割成前厢、中厢和后厢,在所述前厢中设有至少一把椅子,在前厢内还设有桌子,所述桌子通过螺栓固定在隔断上,在所述前厢的侧面设有门,在前厢的侧面悬挂爬梯,所述爬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厢的侧面上;所述中厢内部设置发电机组,所述中厢的侧面设置卷帘门,所述后厢内部设置救援设备,所述后厢的左右两个侧面也设置卷帘门。/n

【技术特征摘要】
1.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包括车头和安装在车头后端的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由隔断分割成前厢、中厢和后厢,在所述前厢中设有至少一把椅子,在前厢内还设有桌子,所述桌子通过螺栓固定在隔断上,在所述前厢的侧面设有门,在前厢的侧面悬挂爬梯,所述爬梯通过螺栓固定在前厢的侧面上;所述中厢内部设置发电机组,所述中厢的侧面设置卷帘门,所述后厢内部设置救援设备,所述后厢的左右两个侧面也设置卷帘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厢的后端安装有后门,在后厢的侧面下端设有铰轴,所述后门的下端铰接在铰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隧道应急救援车,其特征在于:在后厢的侧面中下端铰接有气弹簧,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之兵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九瑞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