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梁类件及其冲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89407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5: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梁类件及其冲压模具,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梁类件包括梁本体以及位于梁本体两端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连接孔;梁本体包括横板,横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垂直延伸形成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均延续形成收口边,且所述横板、两竖板和两收口边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的空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梁类件为汽车底盘件提供了一种减重方案,可大幅减重,且保证强度和使用寿命,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冲压模具便于操作,易于脱模。

A kind of beam parts and its stamping di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梁类件及其冲压模具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具体是涉及一种梁类件及其冲压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底盘件对汽车的操稳性和安全性影响很大,底盘件大部分为关重件,且重量在整车中占比较大,相对于底盘,车身对性能要求较低,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在车身上最先得到广泛应用,其减重空间已经很小,而底盘件还有一定的减重空间。因此为了减重,越来越多的冲压结构开始出现,可以代替铸件作为底盘件。传统技术中,用于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一般为实心的铸件,铸件两端通过铰接件连接在车身上。采用铸件具有较高的强度,但是铸件不利于减重。采用带空腔的冲压结构可以减轻重量,但是一般有空腔结构的冲压件强度较低,容易产生断裂的现象。因此急需开发出一款质轻、强度高的冲压件用来代替传统的铸件。另外,在本技术的开发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均没有公开扳手状梁类件结构,现有的冲压模具也不能适用于扳手状梁类件的收口翻边加工成型,扳手状梁类件采用传统凸模支撑结构实现整体冲压成形时,无法实现向内收口翻边,也无法实现脱模。中国专利CN108906992A公开了一种几字形梁类件成形工艺及其二次冲压模具,该专利技术中通过钣金先用数控预折弯出产品大致的形状,然后再用模具冲压成形做出符合产品尺寸要求的合格零件。该专利技术只能适用于几字形梁类件,未公开扳手状梁类件结构,也不适用于扳手状零件的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一种梁类件及其冲压模具,本技术的梁类件具有重量轻、强度高等优点,冲压模具可用于梁类件收口翻边,可实现轻松脱模。本技术提供一种梁类件,其用于作为汽车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包括:梁本体,所述梁本体包括横板,所述横板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垂直延伸形成竖板;两个所述竖板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均延续形成收口边,且所述横板、两竖板和两收口边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的空腔;同时,两个连接部,其分别位于所述梁本体的两端,且所述连接部上设有连接孔。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收口边与所述横板平行,两个所述竖板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竖板与所述横板垂直。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所述竖板均包括大致等宽的中间段,所述中间段两端设有渐变段,所述渐变段的平均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的平均宽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竖板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板,所述连接部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超出所述横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收口边与所述横板相对称。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连接孔位于所述竖板上。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两个所述竖板的两端均设有连接孔,且所述连接孔设有连接套,且所述连接套均向两个所述竖板之间的空间延伸。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梁本体呈弯曲状,且所述梁本体中间区域的宽度大于两端宽度。本技术还提供上述梁类件的冲压模具,包括:所述冲压模具包括:凹模,其包括凹模主体,所述凹模主体上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底部设有用于支撑所述横板的槽底,所述槽底两侧设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的第一弧面;凸模,其包括凸模主体,所述凸模主体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两侧设有用于折弯并形成所述收口边的第二弧面;且所述第二凹槽的两个第二弧面之间设有用于形成所述开口的凸出部。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第二弧面截面为圆角,圆角的直径为收口边厚度的1.5~2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采用带空腔的梁类件替代传统实心铸件,作为汽车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大大减轻重量,且保证了强度;采用本技术的冲压模具,便于一体成型加工,可轻松实现脱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梁类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梁类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梁类件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一种梁类件的料片线展开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2-3的一种梁类件的收口翻边模具加工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凸模的结构示意图。图7-8是本技术实施例3中的凹模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4中的凸模和凹模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10本技术实施例5-7中的一种梁类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梁本体;101、横板;102、竖板;103、收口边;104、空腔;105、第一弯曲变形部;106、第二弯曲变形部;107、开口;108、减重孔;109、弧形卡口;10、中间段;11、渐变段;2、连接部;201、连接孔;3、料片;5、凹模;50、凹模主体;51、第一凹槽;52、槽底;53、第一弧面;6、凸模;60、凸模主体;61、第二凹槽;62、第二弧面;63、凸出部;7、第二凹模;8、第二凸模。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梁类件,用于作为汽车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其包括:梁本体1和两个连接部2,所述梁本体1包括横板101,所述横板10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垂直延伸形成竖板102;两个所述竖板102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106,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106均延续形成收口边103,且所述横板101、两竖板102和两收口边103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107的空腔104;两个连接部2分别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两端,且所述连接部2上设有连接孔201。每个连接部上设置的连接孔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连接孔可以位于竖边上也可以位于横边上。梁本体的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梁本体上也可以根据情况增开减重孔或者固定孔。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参考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梁类件,包括梁本体1以及位于梁本体两端的连接部2;梁本体1包括横板101,所述横板10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垂直延伸形成竖板102;两个所述竖板102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106,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106均延续形成收口边103,且所述横板101、两竖板102和两收口边103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107的空腔104;两个连接部2分别位于所述梁本体1两端,且所述连接部2上设有连接孔201。作为一种较优的方案,本实施例的梁类件整体外形呈扳手状;所述收口边103与所述横板101平行,两个所述竖板102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竖板102与所述横板101垂直。两个所述竖板102均包括大致等宽的中间段10,所述中间段10两端设有渐变段11,所述渐变段11的平均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梁类件,其用于作为汽车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n梁本体(1),所述梁本体(1)包括横板(101),所述横板(10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垂直延伸形成竖板(102);两个所述竖板(102)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106),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106)均延续形成收口边(103),且所述横板(101)、两竖板(102)和两收口边(103)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107)的空腔(104);同时,/n两个连接部(2),其分别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两端,且所述连接部(2)上设有连接孔(20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梁类件,其用于作为汽车底盘转向的推力杆或保持车轮跳动的拉杆,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梁本体(1),所述梁本体(1)包括横板(101),所述横板(101)的两侧均设有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并由所述第一弯曲变形部(105)垂直延伸形成竖板(102);两个所述竖板(102)的末端设有第二弯曲变形部(106),且两个所述第二弯曲变形部(106)均延续形成收口边(103),且所述横板(101)、两竖板(102)和两收口边(103)共同围成一具有开口(107)的空腔(104);同时,
两个连接部(2),其分别位于所述梁本体(1)的两端,且所述连接部(2)上设有连接孔(20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口边(103)与所述横板(101)平行,两个所述竖板(102)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竖板(102)与所述横板(101)垂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类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竖板(102)均包括大致等宽的中间段(10),所述中间段(10)两端设有渐变段(11),所述渐变段(11)的平均宽度大于所述中间段(10)的平均宽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102)的长度大于所述横板(101),所述连接部(2)在长度方向上至少部分超出所述横板(10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梁类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口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亚岐周海龙构旭新阮楹妍胡文治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