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661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1: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棉线芯由棉纤维和菠萝叶纤维捻合制成,菠萝叶纤维是从菠萝叶片中提取的纤维,属于叶片麻类纤维,菠萝纤维由许多纤维束紧密结合而成,每个纤维束由10‑20根单纤维细胞集合组成,纤维表面粗糙,有纵向缝隙和孔洞,横向有枝节,无天然扭曲,可与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混纺,所织制的织物容易印染,吸汗透气,挺括不起皱,抗菌层由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构成,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都具有良好的良好的抗菌功效,且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的抗菌种类不完全相同,从而使得抗菌层具有良好的抗菌功效,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交替设置,有利于提高抗菌层的抗菌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抗菌纱线领域,具体为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属于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应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提高,对面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出了很多新的需求,这样很多传统的面料逐渐不能符合人们的要求。纯棉织物主要以棉花为原料,具有吸湿、耐热、透气、无刺激性的优点。但纯棉织物不具备抗菌功能,导致纯棉织物在吸汗后容易滋生细菌,甚至对皮肤产生伤害。因而,在纺织及医疗领域通常将纯棉织物中掺杂一些起到抗菌作用的其他原料。目前市场上的纱线层出不穷,材质结构各不相同,广泛应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生活领域。现有的抗菌纱线生产工艺中,络筒为最后一道工序,但在络筒过程中,现有的络筒装置容易使得纱线打结缠绕,严重的甚至会使纱线崩断,影响纱线的成品率,从而大大降低了纱线的生产效率,不能满足使用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及其生产工艺,以解决现有的抗菌纱线生产工艺中,络筒为最后一道工序,但在络筒过程中,现有的络筒装置容易使得纱线打结缠绕,严重的甚至会使纱线崩断,影响纱线的成品率,从而大大降低了纱线的生产效率,不能满足使用需要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包括:由棉线芯和抗菌层构成的纱线,抗菌层沿着棉线芯相同的方向将棉线芯包裹在内部,棉线芯由棉纤维和菠萝叶纤维混合制成,抗菌层由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构成;竹纤维层的数量和芦荟纤维层的数量相等,且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交替设置在同一层中;菠萝叶纤维在纺织前进行预处理操作,具体预处理操作如下:将菠萝叶纤维放置在85-90℃水中浸泡1小时,并在25KHz的超声波下清洗35-45分钟后,取出暴晒2-3天。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的生产工艺,包括:开清-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具体工艺步骤如下:步骤一:开清,将8-12份菠萝叶纤维和80-90份棉纤维混合在混棉机中均匀混合,再由清开棉机经过棉通道送至梳棉机形成第一混合棉,将65-70份的竹纤维和65-70份的芦荟纤维混合在混棉机中均匀混合,再由清开棉机经过棉通道送至梳棉机形成第二混合棉;步骤二:梳棉,将步骤一中处理得到的第一混合棉和第二混合棉分别经锡林、道夫形成第一生条和第二生条;步骤三:并条,将步骤二处理得到的第一生条和第二生条喂入并条机,混合并条,并经牵引形成熟条;步骤四:粗纱,将步骤三中得到的熟条喂入粗纱机,进过牵引和加捻后形成粗纱;步骤五:细纱,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粗纱喂入细纱机,经过牵引和加捻后形成细纱;步骤六:络筒,将细纱穿过过渡轮,并沿压板的长度方向引入连接杆的一端,并与连接杆上设置的纸筒固定连接,启动驱动电机,驱动电机带动驱动轴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带动纸筒转动,以对细纱进行卷绕,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推动第一推杆向驱动电机的一端移动,使得第一推杆带动第一推板移动,使得第一推板带动固定块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固定块带动第二气缸移动至压板的中段位置,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推动第二推杆移动至压板的正上方,启动第三气缸,第三气缸推动第三推杆向上移动,使得第三推杆通过第二推板推动支撑杆向上移动,使得支撑杆推动托架向上移动,进而通过托架带动涨紧轮向上移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三支架固定连接,第三支架通过螺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驱动电机的一端通过轴承与驱动轴转动连接,驱动轴的一端通过焊接与连接杆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三气缸的底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第四支架,第四支架为L形结构,第四支架通过螺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第三气缸的顶端活动安装有第三推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三推杆的顶端通过螺纹孔固定安装有第二推板,第二推板为L形结构,第二推板的顶端对称设置有支撑杆,支撑杆通过螺纹孔与第二推板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支撑杆的顶端通过螺栓与托架固定连接,托架为U形结构,托架的顶端通过轴承与涨紧轮转动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压板的底端通过螺栓与第二支架,第二支架通过螺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第二支架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通过螺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第一支架的顶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一端通过键转动连接有过渡轮。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气缸的一端通过安装孔与安装架固定连接,安装架通过螺栓与底架固定连接,底架通过螺栓与工作台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一推杆。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第一推杆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推板固定连接,第一推板的一端通过螺栓与固定块固定连接,固定块的底端通过螺栓与移动板固定连接,移动板的底端通过螺栓与滑块固定连接,滑块的底端与导轨滑动连接,导轨通过螺栓与底架固定连接。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方案,移动板的一端通过螺栓固定安装有固定座,固定座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二气缸固定连接,第二气缸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与第一推杆呈垂直设置。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棉线芯由棉纤维和菠萝叶纤维捻合制成,菠萝叶纤维是从菠萝叶片中提取的纤维,属于叶片麻类纤维,菠萝纤维由许多纤维束紧密结合而成,每个纤维束由10-20根单纤维细胞集合组成,纤维表面粗糙,有纵向缝隙和孔洞,横向有枝节,无天然扭曲,可与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混纺,所织制的织物容易印染,吸汗透气,挺括不起皱,抗菌层由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构成,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都具有良好的良好的抗菌功效,且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的抗菌种类不完全相同,从而使得抗菌层具有良好的抗菌功效,竹纤维层和芦荟纤维层交替设置,有利于提高抗菌层的抗菌效果。2、通过设置第三气缸,第三气缸的顶端活动安装有第三推杆,当细纱进行绕卷时,第三气缸推动第三推杆向上移动,使得第三推杆通过第二推板推动支撑杆向上移动,使得支撑杆推动托架向上移动,进而通过托架带动涨紧轮向上移动,使得细纱在绕卷至连接杆上设置的纸筒上时,涨紧轮能够为细纱提供作用力,使得细纱在绕卷过程中始终处于受力状态,进而使得细纱在绕卷过程中,不会松塌,从而使得纸筒在对细纱进行绕卷时,不会出现漏卷,细纱在绕卷时能够保证不会发生交叉等情况,从而在保证了细纱顺利绕卷的同时,也能够防止细纱在绕卷过程中发生崩断,从而大大提高了络筒效率,同时也提供了纱线的成品率。3、第一气缸的一端通过安装孔与安装架固定连接,第一气缸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一推杆,第二气缸的一端活动安装有第二推杆,第二推杆与第一推杆呈垂直设置,第一气缸推动第一推杆向驱动电机的一端移动,使得第一推杆带动第一推板移动,使得第一推板带动固定块沿导轨的长度方向移动,第二气缸推动第二推杆移动至压板的正上方,使得细纱在压板上端走线时,通过第一气缸驱动第一推杆移动,使得第二气缸能够在压板的一端沿与压板平行的方向移动,通过第二气缸驱动第二推杆的移动,使得第二推杆能够对细纱提供作用力,防止细纱在压板上走线时松塌打结,且第二推杆能够通过第一推杆的带动,使得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棉线芯(101)和抗菌层(102)构成的纱线(1),抗菌层(102)沿着棉线芯(101)相同的方向将棉线芯(101)包裹在内部,棉线芯(101)由棉纤维和菠萝叶纤维混合制成,抗菌层(102)由竹纤维层(1021)和芦荟纤维层(1022)构成;/n竹纤维层(1021)的数量和芦荟纤维层(1022)的数量相等,且竹纤维层(1021)和芦荟纤维层(1022)交替设置在同一层中;/n菠萝叶纤维在纺织前进行预处理操作,具体预处理操作如下:将菠萝叶纤维放置在85-90℃水中浸泡1小时,并在25KHz的超声波下清洗35-45分钟后,取出暴晒2-3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棉线芯(101)和抗菌层(102)构成的纱线(1),抗菌层(102)沿着棉线芯(101)相同的方向将棉线芯(101)包裹在内部,棉线芯(101)由棉纤维和菠萝叶纤维混合制成,抗菌层(102)由竹纤维层(1021)和芦荟纤维层(1022)构成;
竹纤维层(1021)的数量和芦荟纤维层(1022)的数量相等,且竹纤维层(1021)和芦荟纤维层(1022)交替设置在同一层中;
菠萝叶纤维在纺织前进行预处理操作,具体预处理操作如下:将菠萝叶纤维放置在85-90℃水中浸泡1小时,并在25KHz的超声波下清洗35-45分钟后,取出暴晒2-3天。


2.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开清-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络筒,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步骤一:开清,将8-12份菠萝叶纤维和80-90份棉纤维混合在混棉机中均匀混合,再由清开棉机经过棉通道送至梳棉机形成第一混合棉,将65-70份的竹纤维和65-70份的芦荟纤维混合在混棉机中均匀混合,再由清开棉机经过棉通道送至梳棉机形成第二混合棉;
步骤二:梳棉,将步骤一中处理得到的第一混合棉和第二混合棉分别经锡林、道夫形成第一生条和第二生条;
步骤三:并条,将步骤二处理得到的第一生条和第二生条喂入并条机,混合并条,并经牵引形成熟条;
步骤四:粗纱,将步骤三中得到的熟条喂入粗纱机,进过牵引和加捻后形成粗纱;
步骤五:细纱,将步骤四中得到的粗纱喂入细纱机,经过牵引和加捻后形成细纱;
步骤六:络筒,将细纱穿过过渡轮(3),并沿压板(5)的长度方向引入连接杆(29)的一端,并与连接杆(29)上设置的纸筒固定连接,启动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带动驱动轴(28)转动,进而通过连接杆(29)带动纸筒转动,以对细纱进行卷绕,启动第一气缸(9),第一气缸(9)推动第一推杆(13)向驱动电机(7)的一端移动,使得第一推杆(13)带动第一推板(14)移动,使得第一推板(14)带动固定块(15)沿导轨(18)的长度方向移动,使得固定块(15)带动第二气缸(10)移动至压板(5)的中段位置,启动第二气缸(10),第二气缸(10)推动第二推杆(20)移动至压板(5)的正上方,启动第三气缸(22),第三气缸(22)推动第三推杆(23)向上移动,使得第三推杆(23)通过第二推板(24)推动支撑杆(25)向上移动,使得支撑杆(25)推动托架(26)向上移动,进而通过托架(26)带动涨紧轮(27)向上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天然棉的抗菌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7)的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三支架(8)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志刚胡杰王立
申请(专利权)人:界首市华宇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