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873327 阅读:6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22 00: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珩磨刀具包括主杆、沿主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于主杆内周的推杆、与待加工的孔内表面接触珩磨的磨削组件,磨削组件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沿主杆径向能够滑动的多个刀座、分别设于各刀座外表面的多个砂条,推杆的前部形成有推锥部,推锥部与各刀座之间形成有趋向于带动各刀座相互远离的第一传动结构、趋向于带动各刀座相互靠拢的第二传动结构;通过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通过推杆向前运动带动砂条向外扩张,还能通过推杆向后运动带动砂条内收缩,与孔内表面脱离接触,从而在退刀时避免因砂条不能收缩而导致的砂条与孔内表面摩擦产生滑痕的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
技术介绍
珩磨是指用镶嵌在珩磨杆上的油石(也称珩磨条或者砂条)对精加工表面进行的精整加工。珩磨与孔表面的接触面积较大,主要加工直径5~500毫米甚至更大的各种圆柱孔,孔深与孔径之比可达10倍之差或更大。对于加工直径较小的小孔时,珩磨刀具相应的也会很小,一般珩磨刀具里面的推杆因直径较小,无法设计成与珩磨主轴顶杆卡接的形式,固在无法通过抽回推杆的方式,带动各砂条缩回并与孔面脱离接触,这样就导致了在将珩磨刀具从孔内抽出时,其上的砂条始终与孔面是接触的,就会拉伤孔面,孔面产生滑痕则造成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珩磨刀具包括主杆、沿主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于主杆内周的推杆、与待加工的孔内表面接触珩磨的磨削组件,磨削组件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沿主杆径向能够滑动的多个刀座、分别设于各刀座外表面的多个砂条,推杆的前部形成有推锥部,推锥部与各刀座之间形成有趋向于带动各刀座相互远离的第一传动结构、趋向于带动各刀座相互靠拢的第二传动结构,当推杆向前滑动,推杆通过第一传动结构带动各刀座相互远离,当推杆向后滑动,推杆通过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各刀座相互靠拢。优选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分别连接在推锥部与各刀座之间的多个传动件,传动件与推锥部相对固定,且与刀座配合滑动,当推杆向后滑动,各传动件跟随推锥部向后运动,各传动件能够拉动各刀座沿主杆径向滑动靠拢。优选地,刀座上开设有滑动孔,传动件为长条状部件,长条状传动件的一端与推锥部固定连接,传动件的另一端滑动的插设在滑动孔内。优选地,长条状的传动件的长度延伸方向与主杆的长度延伸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且夹角朝向主杆的后端所在侧。优选地,传动件由刚性金属棒构成,推锥部上开设有固定孔,金属棒的一端部插设在固定孔中且与固定孔紧配设置。优选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形成于推锥部上的第一传动锥面、形成于各刀座上的且与第一传动锥面配合设置的第一斜面。优选地,第一传动结构还包括形成于推锥部上的第二传动锥面、形成于各刀座上的且与第二传动锥面配合设置的第二斜面。优选地,传动件在柱杆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传动锥面和第二传动锥面之间。优选地,珩磨刀具还包括趋向于带动推杆向后滑动的带动结构。优选地,主杆上形成有第一抵触面,推杆后部具有第二抵触面,带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推杆后侧外周面上的弹性件,弹性件的两端抵触在第一抵触面和第二抵触面之间。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专利技术的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通过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通过推杆向前运动带动砂条向外扩张,还能通过推杆向后运动带动砂条内收缩,与孔内表面脱离接触,从而在退刀时避免因砂条不能收缩而导致的砂条与孔内表面摩擦产生滑痕的质量问题,避免产品报废,提高产品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珩磨刀具整体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主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刀座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推杆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其中:1、主杆;101、第一抵触面;2、推杆;20、连接柄;201、第二抵触面;21、推锥部;210、固定孔;211、第一传动锥面;212、第二传动锥面;3、刀座;30、砂条;310、滑动孔;311、第一斜面;312、第二斜面;40、传动件;50、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描述的“前、后”的均按照现实生活习惯进行定义,即珩磨刀具设置砂条的一侧为“前”,珩磨刀具与主轴对接的一侧为“后”。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砂条30自缩的珩磨刀具,珩磨刀具包括主杆1、沿主杆1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于主杆1体内周的推杆2、与待加工的孔内表面接触珩磨的磨削组件,磨削组件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沿主杆1径向能够滑动的多个刀座3、分别设于各刀座3外表面的多个砂条30,推杆2的前部形成有推锥部21,推锥部21与各刀座3之间形成有趋向于带动各刀座3相互远离的第一传动结构、趋向于带动各刀座3相互靠拢的第二传动结构,当推杆2向前滑动,推杆2通过第一传动结构带动各刀座3相互远离,当推杆2向后滑动,推杆2通过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各刀座3相互靠拢。具体地,第一传动结构包括形成于推锥部21上的第一传动锥面211、形成于各刀座3上的且与第一传动锥面211配合设置的第一斜面311。此外,第一传动结构还包括形成于推锥部21上的第二传动锥面212、形成于各刀座3上的且与第二传动锥面212配合设置的第二斜面312。两组传动锥面与斜面的配合,使的刀座3及砂条30向外扩张时更为稳定。进一步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分别连接在推锥部21与各刀座3之间的多个传动件40(由长条状的刚性金属棒构成,且传动件40在柱杆的长度方向上位于第一传动锥面211和第二传动锥面212之间),推锥部21上开设有固定孔210,而刀座3上开设有滑动孔310,传动件40一端部插设在固定孔210中且与固定孔210紧配设置,另一端部滑动的插设在滑动孔310内。长条状的各传动件40的长度延伸方向与主杆1的长度延伸方向之间均形成有夹角(夹角为15°),且夹角朝向主杆1的后端所在侧。当推杆2向后滑动,各传动件40跟随推锥部21向后运动,传动件40通过其与滑动孔310的斜向配合,将自身向后运动的力转化为刀座3沿主杆1径向滑动的力,从而拉动各刀座3沿主杆1径向滑动靠拢,即砂条30回缩能够与被加工孔内表面脱离接触。本例中,珩磨刀具还包括趋向于带动推杆2向后滑动的带动结构。主杆1的后部内径和外径增大,因而与其前部之间形成台阶,即形成有第一抵触面101,推杆2的后部设置有可拆卸的连接柄20用于与主轴内的顶杆抵触对接,该连接柄20与推杆2之间形成有台阶,即形成有第二抵触面201,带动结构包括套设在推杆2后侧外周面上的弹性件50,弹性件50的两端抵触在第一抵触面101和第二抵触面201之间。在工件的孔珩磨到位准备退刀时,主轴内的顶杆回缩,解除了对推杆2的顶推,则弹性件50开始顶推推杆2向后运动,实现推杆2自动后退。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通过第一传动结构和第二传动结构的设置,不仅能够通过推杆向前运动带动砂条向外扩张,还能通过推杆向后运动带动砂条内收缩,与孔内表面脱离接触,从而在退刀时避免因砂条不能收缩而导致的砂条与孔内表面摩擦产生滑痕的质量问题,避免产品报废,提高产品质量。以上对本专利技术做了详尽的描述,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所述珩磨刀具包括主杆、沿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主杆内周的推杆、与待加工的孔内表面接触珩磨的磨削组件,所述磨削组件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沿所述主杆径向能够滑动的多个刀座、分别设于各所述刀座外表面的多个砂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的前部形成有推锥部,所述推锥部与各所述刀座之间形成有趋向于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远离的第一传动结构、趋向于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靠拢的第二传动结构,当所述推杆向前滑动,所述推杆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远离,当所述推杆向后滑动,所述推杆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靠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所述珩磨刀具包括主杆、沿所述主杆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于所述主杆内周的推杆、与待加工的孔内表面接触珩磨的磨削组件,所述磨削组件包括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沿所述主杆径向能够滑动的多个刀座、分别设于各所述刀座外表面的多个砂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的前部形成有推锥部,所述推锥部与各所述刀座之间形成有趋向于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远离的第一传动结构、趋向于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靠拢的第二传动结构,当所述推杆向前滑动,所述推杆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结构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远离,当所述推杆向后滑动,所述推杆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带动各所述刀座相互靠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结构包括分别连接在所述推锥部与各所述刀座之间的多个传动件,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推锥部相对固定,且与所述刀座配合滑动,当所述推杆向后滑动,各所述传动件跟随所述推锥部向后运动,各所述传动件能够拉动各所述刀座沿所述主杆径向滑动靠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刀座上开设有滑动孔,所述传动件为长条状部件,长条状所述传动件的一端与所述推锥部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的另一端滑动的插设在所述滑动孔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砂条自缩的珩磨刀具,其特征在于:长条状的所述传动件的长度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惠林常慧明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信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