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装置包含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含电路板、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复数个第一透镜体以及复数个第二透镜体。电路板具有表面,表面朝向液晶面板。微型发光二极体设置于表面,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顶面,顶面朝向液晶面板,且顶面的疏水性大于表面的疏水性。第一透镜体分别设置于顶面,第一透镜体之边缘与对应之顶面具有接触角,接触角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第二透镜体设置于表面,并位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电子装置能避免第一透镜体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出现偏移的问题,以提升电子装置的显示品质。
Electronic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电子装置及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且特别是关于采用微型发光二极体(micro-LED)的电子装置及此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由于发光二极体具有省电、高效率、高亮度等优点,因此,发光二极体已取代冷阴极管成为新世代的光源。发光二极体包括微型发光二极体(micro-LED),而多个微型发光二极体可组成各样的发光装置。举例而言,由于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照射面积小的特性,因此,多个微型发光二极体适合应用在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进而使背光模组具有分区发光的能力。然而,由于微型发光二极体的尺寸太小,如何使发光装置的亮度均匀,无疑是业界一个重要的技术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其能避免第一透镜体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出现偏移的问题,以提升电子装置的显示品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电子装置包含液晶面板以及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含电路板、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复数个第一透镜体以及复数个第二透镜体。电路板具有表面,表面朝向液晶面板。微型发光二极体设置于表面,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顶面,顶面朝向液晶面板,且顶面的疏水性大于表面的疏水性。第一透镜体分别设置于顶面,第一透镜体之边缘与对应之顶面具有接触角,接触角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第二透镜体设置于表面,并位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透镜体包含复数个光学粒子,光学粒子均匀地分布于第一透镜体内。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透镜体为凸透镜之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透镜体为凹透镜之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透镜体为凸透镜之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透镜体的高度大于等于第二透镜体的高度。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二透镜体的高度大致与微型发光二极体的最大高度相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一种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设置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于电路板的表面,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顶面,顶面远离电路板,顶面的疏水性大于表面的疏水性;搅拌以混合光学胶以及复数个光学粒子以形成流体混合物;把流体混合物涂布于表面以及顶面,以于顶面分别形成第一透镜体,并于表面形成复数个第二透镜体;以及固化流体混合物。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第一透镜体为凸透镜之形状,第二透镜体为凸透镜或凹透镜之形状。在本专利技术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之透镜体位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本专利技术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由于微型发光二极体的顶面的高疏水性,因此第一透镜体分别设置于顶面并形成凸透镜,换句话说,在顶面上设置第一透镜体的过程不需额外对位,且过程也不受电路板的制作公差所影响,使得第一透镜体在位置上皆能够与微型发光二极体对齐,且第一透镜体相对微型发光二极体的位置也不会因制程后涨缩而改变。如此一来,第一透镜体与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不会出现偏移的问题,而从微型发光二极体发出的光线会经过第一透镜体并均匀地射向液晶面板,从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显示品质。(2)第一透镜体可包含复数个光学粒子,光学粒子均匀地分布于第一透镜体内,以调整光线经过第一透镜体后的均匀度。(3)第二透镜体可根据实际状况而设定为凹透镜之形状或凸透镜之形状,从而提升电子装置的显示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之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方式之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之电子装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100…电子装置110…液晶面板120…背光模组121…电路板123…微型发光二极体125…第一透镜体125a…边缘127…第二透镜体500…方法510~540…步骤P…间距S1…表面S2…顶面T1…第一高度T2…第二高度W…宽度θ…接触角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专利技术之复数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也就是说,在本专利技术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且若实施上为可能,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系可以交互应用。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词汇(包括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其通常的意涵,其意涵系能够被熟悉此领域者所理解。更进一步的说,上述之词汇在普遍常用之字典中之定义,在本说明书的内容中应被解读为与本专利技术相关领域一致的意涵。除非有特别明确定义,这些词汇将不被解释为理想化的或过于正式的意涵。请参照图1。图1为绘示依照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之电子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一种电子装置100包含液晶面板110以及背光模组120。背光模组120包含电路板121、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micro-LED)123、复数个第一透镜体125以及复数个第二透镜体127。电路板121具有表面S1,电路板121的表面S1朝向液晶面板110。微型发光二极体123设置于电路板121的表面S1,微型发光二极体123具有顶面S2,微型发光二极体123的顶面S2朝向液晶面板110,并且,微型发光二极体123的顶面S2的疏水性大于电路板121的表面S1的疏水性。第一透镜体125分别设置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的顶面S2,第一透镜体125之边缘125a与对应之顶面S2具有接触角θ,接触角θ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第二透镜体127设置于电路板121的表面S1,并且第二透镜体127位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之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顶面S2的高疏水性,因此形成于顶面S2上的第一透镜体125为凸透镜之形状,并且接触角θ也可较大,举例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角θ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由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的顶面S2的高疏水性,因此第一透镜体125分别设置于顶面S2并形成凸透镜,换句话说,在顶面S2上设置第一透镜体125的过程不需额外对位,且过程也不受电路板121的制作公差所影响,使得第一透镜体125在位置上皆能够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对齐,且第一透镜体125相对微型发光二极体123的位置也不会因制程后涨缩而改变。如此一来,第一透镜体125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之间不会出现偏移的问题,而从微型发光二极体123发出的光线会经过第一透镜体125并均匀地射向液晶面板110,从而提升电子装置100的显示品质。在实务的应用中,第一透镜体125为硅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光学胶。根据实际状况,第一透镜体125更可包含复数个光学粒子(图未示),光学粒子均匀地分布于第一透镜体125内,以调整光线经过第一透镜体125后的均匀度,举例而言,光学粒子可为硅或环氧树脂,但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具体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n一液晶面板;以及/n一背光模组,包含:/n一电路板,具有一表面,该表面朝向该液晶面板;/n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设置于该表面,每一该些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一顶面,该些顶面朝向该液晶面板,且该些顶面的疏水性大于该表面的疏水性;/n复数个第一透镜体,分别设置于该些顶面,每一该些第一透镜体之边缘与对应之该顶面具有一接触角,该接触角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以及/n复数个第二透镜体,设置于该表面,并位于该些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液晶面板;以及
一背光模组,包含:
一电路板,具有一表面,该表面朝向该液晶面板;
复数个微型发光二极体,设置于该表面,每一该些微型发光二极体具有一顶面,该些顶面朝向该液晶面板,且该些顶面的疏水性大于该表面的疏水性;
复数个第一透镜体,分别设置于该些顶面,每一该些第一透镜体之边缘与对应之该顶面具有一接触角,该接触角之范围在30度和120度之间;以及
复数个第二透镜体,设置于该表面,并位于该些微型发光二极体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透镜体包含复数个光学粒子,该些光学粒子均匀地分布于该些第一透镜体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一透镜体为凸透镜之形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二透镜体为凹透镜之形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些第二透镜体为凸透镜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俊廷,孙宜嶙,黄达人,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