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所述侧入式背光结构包括:框体、灯板、反射片、第一导光板以及第二导光板。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中设有扩散粒子,用以打散光线,提升导光板的混光效果;当光线在遇到扩散粒子后会发生散射,大大减小导光板的混光距离,同时由于光线发生了散射,入光侧底部R角位置不会出现光线的聚集,从而避免了入光侧底部R角的情况,同时扩散粒子的存在打散了光线,使得灯前暗影缺点明显改善。光线经过第一导光板时,此时的光线已经发生散射,成为一条光带,再经过第二导光板,光学效果明显改善。
Side entry backlight structur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尤其涉及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背光源是液晶显示面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液晶面板提供光源,背光源的光学效果直接关系到液晶显示器的视觉效果。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市场对液晶显示器的要求越发严苛,故背光源的要求也是愈发严苛。且由于全面屏的潮流,目前屏占比已成为衡量背光模组的一项重要参数。可视区域屏占比是指背光模组的可视区域面积占背光模组整体面积的比例。现有影响手机背光屏占比的主要因素是入光侧的边界,现有技术中解决方法,将灯条与灯板组装后,可以将灯板通过胶带粘贴在背光底部的框体上,减小常规用于粘接灯条的胶框,从而达到减小入光侧边界的效果。但是会存在以下缺陷:1、如图1所示,由于LED灯的发光情况,导致底部R角处11发生聚光,从而在底部R角处11产生暗影12;2、仅减小了用于粘接灯条的胶框宽度,混光效果差(未减小混光距离,只能压缩混光距离),导致灯前萤火虫效应(Hotspot)产生,影响光学效果。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用以减小底部R角聚光以及提高混光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用以减小底部R角聚光以及提高混光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灯板,设于所述框体上,所述灯板上设有一背光源;反射片,设于所述框体上;第一导光板,设于所述灯板上且抵靠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导光板中包括扩散粒子;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且连接所述第一导光板。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导光板中也包括扩散粒子。进一步地,还包括:扩散片,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上;增光片,设于所述扩散片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高度相同;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上表面相齐平。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导光板与所述灯板之间设有一第一支撑块。进一步地,所述灯板通过一胶带贴附于所述框体的底部。进一步地,所述框体包括一第一段、堤坝以及第二段;所述第二段连接所述堤坝的一端且能够支撑部分所述反射片;所述第一段连接所述堤坝的另一端且与部分所述反射片具有一空隙;所述第一段平行所述第二段。进一步地,在所述空隙处设有一第二支撑块。进一步地,所述灯板与所述反射片之间具有一间隙。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文所述的侧入式背光结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及显示装置,通过在所述第一导光板中设有扩散粒子,用以打散光线,提升导光板的混光效果;当光线在遇到扩散粒子后会发生散射,大大减小导光板的混光距离,同时由于光线发生了散射,入光侧底部R角位置不会出现光线的聚集,从而避免了入光侧底部R角的情况,同时扩散粒子的存在打散了光线,使得灯前暗影缺点明显改善。光线经过第一导光板时,此时的光线已经发生散射,成为一条光带,再经过第二导光板,光学效果明显改善。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现有技术背光结构产生暗影的模拟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侧入式背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框体101;灯板102;反射片103;第一导光板104;第二导光板105;背光源106;第一支撑块108;第二支撑块107;扩散片109;增光片110;上增光片1101;上增光片1102;第一段1011;堤坝1012;第二段1013;第三段1014。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专利技术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专利技术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此外,本专利技术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专利技术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提供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100,包括:框体101、灯板102、反射片103、第一导光板104以及第二导光板105。所述框体101包括一第一段1011、堤坝1012、第二段1013以及第三段101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框体101为一铁框。所述第二段1013连接所述堤坝1012的一端,所述第二段1013连接所述堤坝1012的另一端,所述第一段1011平行所述第二段1013。所述第三段1014垂直连接所述第一段。所述灯板102设于所述框体101上,所述灯板102上设有一背光源10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灯板102通过一胶带贴附于所述框体101的底部,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框体;/n灯板,设于所述框体上,所述灯板上设有一背光源;/n反射片,设于所述框体;/n第一导光板,设于所述灯板上且抵靠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扩散粒子;/n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且连接所述第一导光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
灯板,设于所述框体上,所述灯板上设有一背光源;
反射片,设于所述框体;
第一导光板,设于所述灯板上且抵靠在所述背光源的出光面,所述第一导光板包括扩散粒子;
第二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且连接所述第一导光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导光板包括扩散粒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扩散片,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上;
增光片,设于所述扩散片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光板以及所述第二导光板的高度相同;
所述第一导光板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入式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科,散迎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