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49987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所述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以及遮光胶;所述背光模组设有穿孔,所述导光板在位于所述穿孔一侧设有第一阻光膜,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于所述导光板位于穿孔内的端部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用丝印油墨层设在背光模组的穿孔内,解决了在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尺寸被严格限制,尤其是位于穿孔周边起到遮光作用的遮光层的最小极限宽度值要求的技术问题,并取消了穿孔处背板弯折形成的侧壁,使得穿孔的尺寸更小,可节省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遮光胶,整体外形更美观,屏占比更大。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全面屏成为手机显示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达到尽可能高的屏占比,市场上出现了一种“挖孔屏”显示面板。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挖孔屏”显示面板90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从下至上依次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91、下偏光片92、阵列基板93、遮光层94、彩膜基板95、上偏光片96、光学胶层97以及盖板98。所述背光模组91包括背板911、反射片912、导光板913、光学膜片组914以及口字形遮光胶915,所述背板911优选为铁壳,其通过弯折后的内壁形成穿孔99,起支撑作用,所述遮光层94环绕所述穿孔99设置,所述下偏光片92和所述上偏光片96在对应所述穿孔99位置均设有通孔,所述口字形遮光胶915用于贴附所述背光模组91和所述下偏光片92,并起到遮光作用。在图1中的所述穿孔99的内侧壁临近所述下偏光片92还设有一次点胶916和二次点胶917,该一次点胶916和二次点胶917用于密封背板911的内壁,从而防止在所述穿孔99内漏光。如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91具有结构简单、可量产性高、支撑强度好等特点。在现有工艺能力下,为保证所述穿孔99的孔边亮线程度在可接受范围内,此种结构对应的是遮光层94的最小极限宽度为0.4mm,其具体实现方式如下:第一,由于反射片912、导光板913、光学膜片组914等膜材的热膨胀比铁壳材质的背板911的热膨胀大,为防止可靠性实验时膜材的热胀冷缩顶到铁壳侧壁,膜材与铁壳间隙最小为0.12mm;第二,为防止穿孔99的孔边亮线,即在孔处面内漏光,综合考虑遮光胶的贴付精度,遮光胶与膜材的粘接宽度最小为0.18mm;第三,目前背光模组91应用的铁壳材质的背板911的厚度最小为0.1mm;由此可见,在保证同等孔边亮线水平的前提下,这种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尺寸被严格限制,尤其是位于穿孔99周边起到遮光作用的遮光层94的宽度值,使得穿孔99的尺寸不能进一步更小,屏占比小。因此,需要新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其解决了在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尺寸被严格限制,尤其是位于穿孔周边起到遮光作用的遮光层的最小极限宽度值要求的技术问题,并取消了穿孔处背板弯折形成的侧壁,使得穿孔的尺寸更小,可节省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遮光胶,整体外形更美观,屏占比更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反射片、导光板、光学膜片组以及遮光胶。具体地讲,所述反射片设于所述背板上;所述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所述光学膜片组设于所述导光板上;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依次贯穿所述背板、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组;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于所述导光板位于穿孔内的端部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穿孔端的导光板的侧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穿孔端的导光板的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光膜为丝印油墨层。进一步地,所述导光板与所述背板的孔径相同,所述反射片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的孔径相同,所述导光板的孔径小于所述反射片的孔径。进一步地,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点胶,所述点胶呈环形设于所述穿孔内且临近所述光学膜片组一侧,且所述点胶贴附于所述穿孔侧壁的内侧。进一步地,所述光学膜片组包括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具体地讲,所述扩散片设于所述导光板上;所述下增光片设于所述扩散片上;所述上增光片设于所述下增光片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下偏光片、阵列基板、彩膜基板以及上偏光片;所述下偏光片设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所述下偏光片在对应所述穿孔位置设有下透光孔;所述阵列基板设于所述下偏光片上;所述彩膜基板设于所述阵列基板上;所述上偏光片设于所述彩膜基板上;所述上偏光片在对应所述穿孔位置设有上透光孔。进一步地,所述下偏光片在位于所述穿孔一侧设有第二阻光膜,所述第二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下透光孔的下偏光片的端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下透光孔的下偏光片的侧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下透光孔的下偏光片的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进一步地,所述点胶贴附于所述下偏光片的下透光孔内侧以及所述阵列基板的下表面,且贴附于所述导光板临近所述光学膜片组的一侧的部分区域。进一步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之间;所述遮光层呈环形设置,所述遮光层环形的内圈与穿孔对应设置,所述遮光层环形内圈的直径与所述穿孔的直径尺寸相同。进一步地,所述遮光层的一侧宽度为0.3mm-0.4mm。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通过使用丝印油墨层设在背光模组的穿孔内,解决了在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尺寸被严格限制,尤其是位于穿孔周边起到遮光作用的遮光层的最小极限宽度值要求的技术问题,并取消了穿孔处背板弯折形成的侧壁,使得穿孔的尺寸更小,可节省传统结构的背光模组的遮光胶,整体外形更美观,屏占比更大;并进一步减少了二次点胶,仅通过点胶即可实现遮光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图1为现有的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部件标识如下:1、背板,2、反射片,3、导光板,4、光学膜片组,5、第一阻光膜,6、穿孔,7、点胶,10、背光模组,20、下偏光片,21、下透光孔,22、第二阻光膜,30、阵列基板,40、彩膜基板,41、扩散片,42、下增光片,43、上增光片,50、上偏光片,51、上透光孔,60、遮光层,70、光学胶层,80、盖板,100、显示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背光模组10,包括背板1、反射片2、导光板3、光学膜片组4以及第一阻光膜5。所述背板1的材质包括铁、铝、铜、不锈钢、铝合金、硬质塑料或注塑胶体中的任一种,优选为铁。所述反射片2设于所述背板1上,所述背板1起支撑作用;所述反射片2用于反射光线,具有较好的反光性能。所述导光板3设于所述反射片2上,所述导光板3利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吸取从光源发出来的光在光学级亚克力板材表面的停留,当光线射到各个导光点时,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然后破坏反射条件由所述导光板3正面射出,通过各种疏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n背板;/n反射片,设于所述背板上;/n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以及/n光学膜片组,设于所述导光板上;/n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依次贯穿所述背板、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组;/n所述导光板在位于所述穿孔一侧设有第一阻光膜,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于所述导光板位于穿孔内的端部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
反射片,设于所述背板上;
导光板,设于所述反射片上;以及
光学膜片组,设于所述导光板上;
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设有穿孔,所述穿孔依次贯穿所述背板、所述反射片、所述导光板和所述光学膜片组;
所述导光板在位于所述穿孔一侧设有第一阻光膜,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于所述导光板位于穿孔内的端部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穿孔端的导光板的侧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膜包覆临近于所述穿孔端的导光板的上表面、侧表面和下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光膜为丝印油墨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点胶,呈环形设于所述穿孔内且临近所述光学膜片组一侧,且所述点胶贴附于所述穿孔侧壁的内侧。


6.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栋邱萱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