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结构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3177564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5-10 22: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一金属框架、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内的导光板和胶架条、设置在所述胶架条和导光板之间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胶架条与该入光面对应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括该背光结构的显示面板。该背光结构结构简单,避免了窄边遮光片加工困难、贴合粘性弱的问题,同时去掉侧边三边的胶架,避免了注塑胶架宽度的极限限制,进一步实现背光结构的无边框设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显示设备
,尤其涉及了一种背光结构及包括该背光结构的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随着液晶显示模组朝着窄边框方向发展,对目前背光结构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目前设计的窄边框情况下,主要是将胶架及遮光片进行窄边化处理,但是窄边胶架的成型难度加大,对模具加工、注塑成型的要求提高,且由于胶架宽度过窄,很软,组装难度加大,容易断裂;而且遮光片宽度变小之后生产难度加大。当胶架和遮光片宽度低于0.5mm时,难以生产制作。当背光结构边框过窄的情况下,只有通过缩小导光板外形,加大胶架的宽度来确保产品的可行性。而遮光片做窄之后与显示模组的玻璃粘贴面积变小,在振动的情况下背光结构与玻璃容易脱离。因此现有设计方案除了配件生产工艺困难之外,背光结构与玻璃的贴合性也不好,目前常规设计方案难以满足窄边框化的需求。需要考虑新的结构设计以实现质量可靠,稳定的窄边框背光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背光结构,其结构简单,避免了窄边遮光片加工困难、贴合粘性弱的问题,同时去掉侧边三边的胶架,避免了注塑胶架宽度的极限限制,进一步实现背光结构的无边框设计。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包括该背光结构的显示面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一金属框架、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内的导光板和胶架条、设置在所述胶架条和导光板之间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胶架条与该入光面对应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一侧。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其介于所述导光板和金属框架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上方设置有遮光片。进一步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其包括由下往上的扩散膜、下增亮膜和上增亮膜。所述扩散膜通过黑黑胶与所述遮光片贴合固定;所述下增亮膜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导光板贴合固定;所述遮光片延伸贴合在所述上增亮膜一侧,以固定该上增亮膜。进一步地,所述下增亮膜靠近所述发光组件一侧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耳,其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导光板贴合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组件包括FPC及贴合在该FPC上的至少一光源。进一步地,所述金属框架上方设置有一透明膜片,其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金属框架的侧边或背面。进一步地,所述透明膜片为单面带有粘性的透明膜片,其带有粘性的一侧远离所述导光板。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如上述的背光结构。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背光结构对应设置的显示模组,所述显示模组与背光结构之间设置有一透明膜片,其具有折边机构,所述折边机构贴合在所述背光结构的侧边或背面。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背光结构其结构简单,只需在发光组件上方贴合遮光片,避免了窄边遮光片加工困难、贴合粘性弱的问题,同时去掉侧边三边的胶架,只保留承载发光组件的胶架一侧边,避免了注塑胶架宽度的极限限制,进一步实现背光结构的无边框设计;使得背光结构的三边发光区离外围的距离降至0.2mm(当使用0.1mm金属框架+0.05mm导光板与铁架间隙+0.05mm透明膜片)。由于通常背光结构比显示模组的玻璃外围大0.2mm,背光结构的发光区可以覆盖玻璃的外形,相对玻璃而言就实现了背光结构的无边框化。组装显示面板时,由于该背光结构侧边及表面没有胶或粘性,与玻璃无法固定牢固。本技术将透明膜片弯折到背光结构背面粘贴的方式包住背光结构,膜片表面有粘性或者膜片表面贴光学胶或双面胶与玻璃粘贴,由于是整个表面粘贴,不会因为现有设计方案窄边框引起粘贴面积小而不牢固的问题。具体实现时,光学胶和透明膜片可以先与玻璃粘贴好后再包住背光结构,也可以将背光结构包住后再与玻璃贴合,组装灵活简单,提高生产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背光结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A处的剖视图;图3为图1中B-B处的剖视图;图4为图1中C-C处的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设置透明膜片后的背光结构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设置透明膜片后的背光结构的后视图;其中,1、金属框架,2、导光板,21、入光面,22、出光面,3、胶架条,31、凹槽,4、发光组件,41、FPC,42、光源,5、遮光片,6、反射片,7、扩散膜,8、下增亮膜,9、上增亮膜,10、双面胶,11、透明膜片,111、折边机构,12、光学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图1至4,其显示了一种背光结构,包括:一金属框架1,其具有一容纳空间、围绕该容纳空间的四个侧边及一底部;一导光板2,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1的容纳空间内,其具有一入光面21和出光面22;一胶架条3,与所述导光板2的入光面21对应,通过双面胶10固定贴合在所述金属框架1的一侧内,其具有至少一凹槽31;该凹槽31朝向所述入光面21;一发光组件4,设置在所述胶架条3和导光板2之间,其两侧分别通过双面胶10固定贴合在所述胶架条3和导光板2一侧上,该发光组件4具有FPC41及贴合在该FPC41上的至少一光源42,所述光源42设置在所述凹槽31内。做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发光组件4的上方贴合有一遮光片5,其可以是黑白胶或者黑黑胶;所述遮光片5靠近所述发光组件4的一侧带有粘性,可以是白面也可以是黑面;所述遮光片5远离所述发光组件4的一侧为黑面,可以带有粘性或无粘性,优选无粘性,可用于定义背光结构下侧的视区范围。做进一步改进,所述背光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2下方的反射片6,其介于所述导光板2和金属框架1之间。做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2上方的光学膜,其包括由下往上的扩散膜7、下增亮膜8和上增亮膜9。所述遮光片5延伸贴合在所述上增亮膜9一侧,以固定该上增亮膜9;所述扩散膜7通过黑黑胶71与所述遮光片5贴合固定;所述下增亮膜8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导光板2上侧贴合固定,优选地,所述下增亮膜8在靠近所述发光组件4一侧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凸耳81,其通过双面胶10与所述导光板2贴合固定。做进一步改进,请参考图5、6,所述金属框架1上方设置有一透明膜片11,可以是PET/PE或者其它光学膜片,要求透明、软,也可以是一种扩散膜。所述透明膜片11可以是单面带有粘性的透明膜片11,其带有粘性的一侧远离所述导光板2。该透明膜片11具有折边机构111,所述折边机构111可延伸通过双面胶10贴合在所述金属框架1的侧边或背面。所述折边机构111可以是对称设置的两个折边;也可以为三折边,还可以是四折边。所述金属框架1优选但不限定为铁架或不锈钢架。所述金属框架1侧边外侧进行倒圆角处理,以方便透明膜片11的延伸且不隔坏。所述光源42优选但不限定为LED。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背光结构、与所述背光结构对应设置的显示模组,所述背光结构具有一透明膜片11,其具有折边机构111,该折边机构111贴合在所述背光结构的侧边或背面。所述透明膜片11在靠近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具有粘性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金属框架、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内的导光板和胶架条、设置在所述胶架条和导光板之间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胶架条与该入光面对应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一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金属框架、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内的导光板和胶架条、设置在所述胶架条和导光板之间的发光组件,所述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胶架条与该入光面对应设置在所述金属框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下方的反射片,其介于所述导光板和金属框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组件上方设置有遮光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光板上方的光学膜,其包括由下往上设置的扩散膜、下增亮膜和上增亮膜;所述扩散膜通过黑黑双面胶与所述遮光片贴合固定;所述下增亮膜通过双面胶与所述导光板贴合固定;所述遮光片延伸贴合在所述上增亮膜一侧,以固定该上增亮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增亮膜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福新郭文
申请(专利权)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