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插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0621258 阅读:1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4-11-06 13: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插座,多支导电端子能组装至绝缘座体,屏蔽壳体包覆至绝缘座体上,各导电端子依次包括接触部、固定部、间距调整部及接脚部,相邻的两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间保持一第一平行间距;固定部左右两侧为非平滑表面;邻近中央的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邻近两侧的各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分别朝远离邻近中央的导电端子的方向弯折设置,导电端子对应于间距调整部的后端的宽度大于导电端子对应于间距调整部前端的宽度;接脚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对应的间距调整部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导电端子的接脚部间保持一第二平行间距,接脚部的后端能焊接至电路板与电路板上的电路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效增加了电子装置设计上的灵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插座,多支导电端子能组装至绝缘座体,屏蔽壳体包覆至绝缘座体上,各导电端子依次包括接触部、固定部、间距调整部及接脚部,相邻的两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间保持一第一平行间距;固定部左右两侧为非平滑表面;邻近中央的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邻近两侧的各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分别朝远离邻近中央的导电端子的方向弯折设置,导电端子对应于间距调整部的后端的宽度大于导电端子对应于间距调整部前端的宽度;接脚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对应的间距调整部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导电端子的接脚部间保持一第二平行间距,接脚部的后端能焊接至电路板与电路板上的电路电气连接。本技术有效增加了电子装置设计上的灵活性。【专利说明】连接器插座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插座,特别是一种导电端子依次包括一接触部、一固定部、一间距调整部及一接脚部,且该等导电端子对应于该等间距调整部的后端的宽度,大于该等导电端子对应于该等间距调整部前端的宽度的连接器插座。
技术介绍
随着信息技术及电子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装置纷纷被开发问世,该等电子装置不仅在种类上有飞跃性地成长,且其价格亦日益低廉,令使用者得以享受各类电子产品所提供的诸多功能,着实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莫大的便利性。为了使该等电子装置能相互电气连接且彼此传输信号,该等电子装置皆会设置有各种不同规格的连接器,以便能借该等连接器与其他电子装置相互电气连接。可想而知,连接器在系统与系统、装置与装置及元件与元件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为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需要的基础元件,且其品质与稳定性更是直接影响了信号传输的品质,并与电子系统的正常运作息息相关。 为了便于该等电子装置间彼此传输信号,针对该等连接器的接头或插座,往往必须订立一些共同遵守的统一规格标准,以提高个别装置间的相容性。一般而言,该等连接器接头及连接器插座中,往往会布设有许多端子,而通过连接器接头的该等端子与连接器插座的该等端子彼此的相互电气连接,即可使电子装置间彼此交换信息。显然,端子前端(即电气连接处)的配置方式,实为规格标准所规范的重点所在。传统上,多半是直接由单一金属板冲压成多支直线状的端子,再将该等端子的后端弯折成接脚,以连接电路板上的电路。换言之,由于端子前端的配置方式已受到规格标准的限制,故,该等端子后端的接脚,也会一并受到规格标准的限制,而失去灵活调整的弹性。 为了将各种功能整合在单一电子装置,业者无不绞尽脑汁针对电路板上的布线进行妥善的安排与配置,以求在最小体积下达成功能最大化。由前述说明可明显看出,为能配合连接器接头与连接器插座的端子规格标准,往往也一并限制了该等端子接脚的配置弹性,而不利于灵活地安排电路板上的布线设计。 由以上说明可知,如何在端子前端的规格符合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该等端子接脚的间距,以配合电路板上布线设计的需要,即成为本技术在此欲探讨的一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常用连接器在设计上有前述的缺点,技术人乃根据其长年投入相关产业的实务经验,通过细心观察与研发,并经过多次调整设计与效能评估,终于开发设计出本技术的连接器插座,以期能借本技术一举克服前述的问题。 本技术为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插座,所述连接器插座包括绝缘座体、多支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屏蔽壳体,所述绝缘座体前端形成有至少一个舌板,所述绝缘座体的后方开设有组装口,所述导电端子能自所述组装口被组装至所述绝缘座体,且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外露于所述舌板上,所述屏蔽壳体包覆至所述绝缘座体上,且能在所述绝缘座体的前端形成插接口,另一个连接器能被插接至所述插接口,并与外露于所述舌板上的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其中,各所述导电端子依次包括: 接触部,位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间保持一第一平行间距,所述接触部能被定位且外露在所述舌板上; 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接触部的后端,且所述固定部的左右两侧为凸凹设置的表面; 间距调整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后端,邻近中央的所述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邻近两侧的各所述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分别朝远离所述邻近中央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方向弯折设置,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于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后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于所述间距调整部前端的宽度;及 接脚部,连接于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后端,且朝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接脚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对应的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接脚部间保持一第二平行间距,所述接脚部的后端能被焊接至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电气连接。 在所述邻近两侧的各导电端子中,越远离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的所述导电端子,则间距调整部的弯折幅度越大,越靠近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的所述导电端子,则间距调整部的弯折幅度越小。 所述绝缘座体在对应于所述组装口的位置凸设有定位板,且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多个定位槽,各所述导电端子的接脚部能分别被嵌卡至各所述定位槽中。 所述屏蔽壳体还包括: 主壳体,能自所述绝缘座体的前端被组装至所述绝缘座体上并包覆于所述绝缘座体的局部,所述屏蔽壳体能在所述绝缘座体的前端形成所述插接口 ;及 后盖,能自所述绝缘座体的后端被组装至所述绝缘座体并遮蔽所述组装口,所述后盖能与所述主壳体相互扣合成一体形成完整的所述屏蔽壳体。 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导电端子被组装至该绝缘座体时,固定部左右两侧的非平滑表面能增加该导电端子与该绝缘座体间的结合力;借由所述间距调整部,能在所述接触部的间距符合规格标准的前提下,适当地调整所述接脚部的间距,以配合电路板上布线设计的需要,增加了电子装置设计上的灵活性。 【专利附图】【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所述的连接器插座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及 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导电端子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连接器插座I 绝缘座体 11 舌板111 端子槽Illa 组装口112 定位板 113 定位槽113a 导电端子 12 接触部 121 固定部 122 间距调整部123 接脚部 124 屏蔽壳体13 主壳体 131 插接口131a 后盖132 宽度A、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专利附图】【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技术是一种连接器插座,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在本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中,该连接器插座I包括一绝缘座体11、多支导电端子12及至少一屏蔽壳体13。在此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绝缘座体11前端形成有两个舌板111,且各该舌板111的上下表面分别布设有多道端子槽111a,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视实际应用上的需要,亦可设计成仅具单一舌板111,合先陈明。该绝缘座体11后方开设有一组装口 112,以令该等导电端子12能自该组装口 112被组装至该绝缘座体11,且令该等导电端子12的前端外露于该舌板111上。在此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绝缘座体11在对应于该组装口 112的位置凸设有一定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插座,所述连接器插座包括绝缘座体、多支导电端子及至少一个屏蔽壳体,所述绝缘座体前端形成有至少一个舌板,所述绝缘座体的后方开设有组装口,所述导电端子能自所述组装口被组装至所述绝缘座体,且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外露于所述舌板上,所述屏蔽壳体包覆至所述绝缘座体上,且能在所述绝缘座体的前端形成插接口,另一个连接器能被插接至所述插接口,并与外露于所述舌板上的所述导电端子电气连接,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导电端子依次包括:接触部,位于所述导电端子的前端,且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接触部间保持一第一平行间距,所述接触部能被定位且外露在所述舌板上;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接触部的后端,且所述固定部的左右两侧为凸凹设置的表面;间距调整部,连接于所述固定部的后端,邻近中央的所述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呈直线状,邻近两侧的各所述导电端子的间距调整部分别朝远离所述邻近中央的所述导电端子的方向弯折设置,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于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后端的宽度大于所述导电端子对应于所述间距调整部前端的宽度;及接脚部,连接于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后端,且朝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接脚部的延伸方向垂直于对应的所述间距调整部的延伸方向,相邻的两个导电端子的接脚部间保持一第二平行间距,所述接脚部的后端能被焊接至电路板,并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电气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庆同
申请(专利权)人:芬莹企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