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4991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外径区以及靠近外径区的显示区均设有第二支撑柱。在显示面板制备的时候,通过将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设置一高度差,这使得彩膜基板在发生形变的时候,盲孔内的第二支撑柱由于并未支撑阵列基板,进而增大盲孔变形区域,缩小盲孔变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低形变量,从而避免出现因盲孔牛顿环效应产生的聚焦不良现象。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显示
,特别是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业内的显示面板内摄像开孔技术,分为通孔及盲孔,通孔指玻璃基板、彩膜基板及阵列基板在镀膜时面内预留出一个圆孔空间,在切割时,对该圆孔进行研磨处理,以实现(LiquidCrystalDisplay,LCD)液晶显示器产品面内开孔设计。同样,盲孔也是在玻璃基板、彩膜基板及阵列基板镀膜时预留一个圆孔空间,然后在圆孔位置的膜层进行挖孔处理,不伤及玻璃基板,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合板时,对该圆孔滴加液晶,在玻璃基板上形成一个圆形透光区,以实现LCD产品面内开盲孔设计。在液晶生产制作过程中,需要保证盲孔的透光率。因需要在盲孔区域挖空部分膜层,导致盲孔区液晶层高度与正常显示区域液晶层高度存在差异,但整个LCD面板滴加液晶量一致,从而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在真空组立的时候,盲孔区域的玻璃基板受真空影响会向内凹陷,以致盲孔区域彩膜基板与阵列基板形成一个凹透镜效果。并且在彩膜基板侧的玻璃与盖板玻璃贴合时,盲孔区域与显示区光刻胶胶厚一致,但光刻胶填充高度存在差异,真空贴合时,会加重凹透镜现象。导致孔下摄像头无法正常聚焦,影响摄像头拍照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在显示面板制备的时候,通过将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设置一高度差,这使得彩膜基板在真空组立的时发生形变,盲孔内的第二支撑柱由于并未支撑到阵列基板的一端,进而增大盲孔变形区域,来缩小盲孔变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低形变量,从而避免出现因盲孔牛顿环效应产生的聚焦不良现象。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阵列基板,具有盲孔区以及显示区,所述盲孔区具有内径区以及外径区,所述外径区包围所述内径区;液晶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上,具有多个第一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彩膜基板,设于所述液晶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阵列基板,其另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所述第二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外径区,所述第二支撑柱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其另一端与所述阵列基板具有间隙。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材料为有机光阻;和/或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材料为有机光阻。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差值为0.35~0.45um。进一步地,在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交错分布。进一步地,所述阵列基板包括:第一玻璃基板;缓冲层,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具有一对应所述盲孔区的第一组合孔,所述第一组合孔贯穿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直至所述缓冲层表面;第一配向膜,设于所述薄膜晶体层上以及所述第一组合孔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合孔包括第一通孔以及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半径小于所述第二通孔的半径,所述第二通孔设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上方,且且所述第二通孔围绕所述第一通孔。进一步地,所述彩膜基板包括:第二玻璃基板;黑色矩阵层,设于所述第二玻璃基板靠近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透明电极层,设于所述黑色矩阵层上;RGB色阻,设于所述黑色矩阵层以及所述透明电极层中以及具有一对应所述盲孔区的第二组合孔,所述第二组合孔贯穿所述透明电极层以及所述黑色矩阵层直至所述第二玻璃基板表面;第二配向膜,设于所述透明电极层上以及所述第二组合孔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组合孔包括第三通孔以及第四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半径小于所述第四通孔的半径,所述第三通孔设于所述第四通孔的上。进一步地,所述黑色矩阵层围绕所述第三通孔;所述透明电极层围绕所述第四通孔的上方,且所述第四通孔围绕所述第三通孔。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文所述的显示面板以及一摄像头,所述摄像头设于所述显示面板下且对应所述盲孔区。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通过在外径区以及靠近外径区的显示区均设有第二支撑柱。在制备显示面板的时候,通过将第二支撑柱与第一支撑柱设置一高度差,这使得彩膜基板在真空组立发生形变时,盲孔区内的第二支撑柱由于并未支撑到阵列基板,进而增大实际盲孔的变形区域,以缩小实际盲孔变形的曲率半径,可以减低形变量,从而因盲孔牛顿环效应产生的聚焦不良现象,提高显示装置的拍摄质量。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盲孔区的平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100;显示装置140;摄像头41;阵列基板10;液晶层30;彩膜基板20;盲孔区120;显示区110;内径区1201;外径区1202;第一支撑柱302;第二支撑柱301;第一玻璃基板101;缓冲层103;薄膜晶体管层104第一配向膜105;第一组合孔107;第一通孔1071;第二通孔1072;第二玻璃基板201;黑色矩阵层202;透明电极层203;第二配向膜204;RGB色阻206;第二组合孔205;第三通孔2051;第四通孔2052;液晶分子303。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内容,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专利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阵列基板10、液晶层30以及彩膜基板20。所述阵列基板10具有盲孔区120以及显示区110,所述盲孔区120具有内径区1201以及外径区1202,所述外径区1202包围所述内径区1201。所述液晶层30设于所述阵列基板10上,具有至少一第一支撑柱302以及至少一第二支撑柱301,所述第一支撑柱302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301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液晶层30具有多个第一支撑柱302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301。所述彩膜基板20设于所述液晶层30远离所述阵列基板10的一侧。所述第一支撑柱302设于所述显示区110,所述第一支撑柱302的一端连接所述阵列基板10,其另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20;用以支撑所述液晶层30所需的空间,一般在液晶成盒的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二支撑柱301设于所述显示区110以及所述外径区1202,所述第二支撑柱301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20,其另一端与所述阵列基板10具有间隙。也即,所述第二支撑柱301的另一端悬空,而未接触到所述阵列基板10。如图2所示,可以看到盲孔区120的第二支撑柱301的分布情况,外径区1202以及靠近外径区1202的显示区110均设有第二支撑柱301。...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n阵列基板,具有盲孔区以及显示区,所述盲孔区具有内径区以及外径区,所述外径区包围所述内径区;/n液晶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上,具有多个第一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n彩膜基板,设于所述液晶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n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阵列基板,其另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n所述第二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外径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阵列基板,具有盲孔区以及显示区,所述盲孔区具有内径区以及外径区,所述外径区包围所述内径区;
液晶层,设于所述阵列基板上,具有多个第一支撑柱以及多个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
彩膜基板,设于所述液晶层远离所述阵列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支撑柱的一端连接所述阵列基板,其另一端连接所述彩膜基板;
所述第二支撑柱设于所述显示区以及所述外径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柱的材料为有机光阻;和/或
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材料为有机光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差值为0.35~0.45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交错分布。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阵列基板包括:
第一玻璃基板;
缓冲层,设于所述第一玻璃基板上;
薄膜晶体管层,设于所述缓冲层上,具有一对应所述盲孔区的第一组合孔,所述第一组合孔贯穿所述薄膜晶体管层直至所述缓冲层表面;
第一配向膜,设于所述薄膜晶体层上以及所述第一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余朋飞宋涛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