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844307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5: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包括雾化罐、雾化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输气管、第一通气管、第二通断阀、增压泵、储气罐、第二通气管、第二输气管及控制器。通常在加工一个零件时,需要用到多把刀具加工,而每把刀具的内冷孔径可能不一样,在加工零件之前,需对每一把刀具进行调试,为每一把刀具选定参数,参数包括压力差等级和雾化器开启的数量。等所有刀具的参数都选定好后,在零件的加工过程中,只要更换刀具,系统就会自动切换到这把刀所需要的压力差等级和雾化器开启的数量,实现根据不同大小的内冷孔而调节微量润滑油雾量大小的目的,可以有效保证冷却润滑和排屑效果一致。

Micro lubricating oil mist supply syste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量润滑
,特别是涉及一种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
技术介绍
深孔指的是孔的深度L与孔的直径d比大于5的孔,甚至多数情况下深孔的深径比L/d≥100。深孔加工是一种专业化程度较强的孔加工技术,刀具受孔径的限制,直径小、长度大,造成刀具的刚性差、强度低,切削时易产生振动、波纹、锥度,进而影响深孔的直线度和表面粗糙度。在深孔的加工过程中,刀具依靠导向块的自导向作用来工作,导向块与孔壁之间由于相互挤压会产生较大的摩擦,在传统湿式深孔加工过程中,高压切削油会在导向块与孔壁之间形成一层油膜,加工时起润滑作用,减小摩擦力;如无油膜,导向块会很快被磨损和撕裂,造成切削振动或打刀。其次,深孔加工是在封闭的空间进行的,刀具排屑通道较长,加工中产生的切削热量远大于普通车削加工,又不能像普通干式车削加工,可以通过提高切削速度来加快散热,因为这会造成无法排屑及刀具急剧磨损。再次,深孔加工过程中普通的外喷冷却润滑系统很难讲切削液输送到切削区,从而导致刀具耐用度降低,而且排屑也困难。最后,深孔加工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循环切削油来完成排屑、冷却和润滑刀具,因此切削油的消耗量较大,不仅会增大加工成本,而且对加工场所会造成油污染,威胁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带油铁屑的处理又会造成空气及环境的污染。因此,为了解决深孔加工过程中的冷却润滑和排屑的问题,一种方案是采用内冷刀具和内冷机床来进行加工。主要是将切削液通入到内冷主轴当中,再通过内冷刀具的内冷孔喷射出来,将切削液输送到切削区域,同时将切屑通过内冷刀具上的排屑槽排出来。此种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冷却润滑和排屑的问题,但是加工过程中还是需要使用大量的切削液,一方面增加了消耗成本,另一方面造成环境污染,也给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影响。另一种改进方案同样是采用内冷刀具和内冷机床,但是向内冷主轴通入的是微量的油和压缩气体的混合物,即微量润滑(MinimalQuantityLubrication,MQL)。这是一种金属加工的润滑方式,即半干式切削,指的是将压缩气体(空气、氮气、二氧化碳等)与极微量的润滑油混合汽化后,形成微米级的液滴,喷射到加工区进行有效润滑。此种方案是将MQL通过内冷主轴,经刀具的内冷孔喷射到切削区域,同时将切屑从刀具的排屑槽带出来,不仅能够解决冷却润滑和排屑,还节约切削液。然而不同直径大小的刀具,其内冷孔的大小也不同,在同一种压力状态下的微量润滑油雾从不同大小的内冷孔喷射出来,其冷却润滑和排屑效果差异较大,很难保证一致的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根据不同大小的内冷孔而调节微量润滑油雾量大小的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一种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包括:雾化罐,所述雾化罐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雾化器,所述雾化罐上开设有油雾出口,所述油雾出口用于与内冷机床的主轴相连通;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雾化罐内的压力;至少两根并联设置的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一端至少与一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通断阀;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各所述第一输气管相互并联后再与所述第一通气管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向所述第一输气管内的气体的压力;第二通断阀、增压泵及储气罐,所述第二通断阀、所述增压泵及所述储气罐连接在所述第一通气管上,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入口前,所述第二通断阀用于控制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的开闭,所述增压泵的出口与所述储气罐相连通,所述增压泵用于将压缩空气源的气体进行增压后储存到所述储气罐中,所述储气罐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二通气管,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罐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通断阀及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用于与压缩空气源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及所述第二通气管相连接,所述进气管上还设置有调压过滤二连件,所述调压过滤二连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及所述第二通气管串联。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输气管的数量为两根,其中一根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一端与一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另一根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一端与两个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相连通。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器的吸油口通过油液输送管与所述雾化罐相连通,所述油液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单向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还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三单向阀位于所述第二控制阀与所述雾化罐之间。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补气管,所述补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气管相连通且与所述第一控制阀并联设置,所述补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一端相连通且与所述第二通气管并联设置,所述补气管上设置有第三通断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断阀为电磁阀;和/或所述第二通断阀为电磁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控制阀为比例阀;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为比例阀。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罐还设有加油口;和/或所述雾化罐内还设有液位开关,所述液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液位开关用于检测所述雾化罐内的液位情况。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罐还设有排压口,所述排压口分别连接手动泄压开关和泄压阀的入口,所述泄压阀的出口连接调节阀,所述泄压阀及所述调节阀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人机交互一体机,所述人机交互一体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人机交互一体机具有人机交互界面。上述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通常在加工一个零件时,需要用到多把内冷刀具先后进行加工,而每把内冷刀具的内冷孔的孔径可能不一样。因此,在加工零件之前,需要对每一把内冷刀具进行调试,为每一把内冷刀具选定参数,参数包括压力差等级和雾化器开启的数量,压力差P3指的是第一控制阀的压力值P1与雾化罐内的设定压力值P2之差,P3=P1-P2。压力差不变时,雾化器制造油雾的能力不变,雾化器开启数量确定了雾化量的大小。对内冷刀具进行调试时,将某一直径的内冷刀具装配至内冷机床的主轴上,选用控制器内预先设定的且与该直径的内冷刀具较为相关的其中一组参数进行调试,根据该组参数系统会自动设定第一控制阀的压力值为P1,设定雾化罐内所需的压力值为P2。也可以根据特定的要求,自定义设置第一控制阀的压力值为P1,雾化罐内所需的压力值为P2。根据第一控制阀的压力值P1设定储气罐所需的压力值,与第二压力传感器反馈的压力值对比,当反馈的压力值小于设定的最小值时,控制第二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雾化罐,所述雾化罐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雾化器,所述雾化罐上开设有油雾出口,所述油雾出口用于与内冷机床的主轴相连通;/n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雾化罐内的压力;/n至少两根并联设置的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一端至少与一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通断阀;/n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各所述第一输气管相互并联后再与所述第一通气管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向所述第一输气管内的气体的压力;/n第二通断阀、增压泵及储气罐,所述第二通断阀、所述增压泵及所述储气罐连接在所述第一通气管上,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入口前,所述第二通断阀用于控制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的开闭,所述增压泵的出口与所述储气罐相连通,所述增压泵用于将压缩空气源的气体进行增压后储存到所述储气罐中,所述储气罐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n第二通气管,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n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罐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及/n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通断阀及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雾化罐,所述雾化罐内设置有至少两个雾化器,所述雾化罐上开设有油雾出口,所述油雾出口用于与内冷机床的主轴相连通;
第一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雾化罐内的压力;
至少两根并联设置的第一输气管,所述第一输气管的一端至少与一所述雾化器的进气口相连通,所述第一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一通断阀;
第一通气管,所述第一通气管的一端与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输气管相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控制阀,各所述第一输气管相互并联后再与所述第一通气管串联设置,所述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通向所述第一输气管内的气体的压力;
第二通断阀、增压泵及储气罐,所述第二通断阀、所述增压泵及所述储气罐连接在所述第一通气管上,所述第二通断阀设置于所述增压泵的入口前,所述第二通断阀用于控制所述增压泵的入口的开闭,所述增压泵的出口与所述储气罐相连通,所述增压泵用于将压缩空气源的气体进行增压后储存到所述储气罐中,所述储气罐上设置有第二压力传感器;
第二通气管,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并联设置,所述第二通气管的一端与所述压缩空气源相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上设置有第一单向阀;
第二输气管,所述第二输气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气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雾化罐相连通,所述第二输气管上设置有第二控制阀;及
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通断阀、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通断阀及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量润滑油雾供应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用于与压缩空气源相连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及所述第二通气管相连接,所述进气管上还设置有调压过滤二连件,所述调压过滤二连件与所述第一通气管及所述第二通气管串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炳姜李伟秋
申请(专利权)人:汇专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