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83946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8 0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及储存室,储存室内设有用于包裹生物防治物料(如赤眼蜂卵)的释放器,储存室底部设有释放器出口,储存室内设有用于驱动释放器至释放器出口的电机,释放器出口连通有发射器,发射器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加速释放器从储存室中投放出去;释放器包括上半腔体和下半腔体,下半腔体比重大于上半腔体比重;释放器上设有通道,且最后一个通道为设于释放器外表面并用于与外界连通的释放通道;释放通道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释放器下落时始终保持下半腔体底部朝下,单向止回阀可有效防止释放通道被堵住和雨水倒灌,无需撞击分离释放器即可释放蜂卵,利于保护蜂卵。

A biological control material delivery device attached to agricultural UAV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
技术介绍
害虫一直以来是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一些害虫已经产生很强的抗药性,同时,许多害虫的天敌也因为农药的使用而被大量杀灭,致使一些害虫的危害不断猖獗。此外,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水体、大气和土壤的污染,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民健康。生物防治是利用有益生物或其他生物(包括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来抑制或消灭有害生物的一种防治方法。利用生物防治病虫害,就能有效地避免上述缺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投放赤眼蜂是目前常用的生物防治害虫的方法之一。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它产卵于寄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化蛹,并引起寄主死亡,以这种方式消灭害虫,防治效果安全环保。现有的赤眼蜂投放,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而且人员进入大田,易造成作物损伤。近年来,一些机械式的辅助释放装置已有报道,但释放器大多数为球状,且没有更深层次地考虑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易造成投放失效率过高。现有的释放器的设计及使用基本局限于旱地或林地的防治,并未考虑水田等特殊环境,且难以采用无人机等机械进行自动释放,例如“赤眼蜂盒式放蜂器”(专利号ZL200620029161.4)、“小卵繁蜂释放器”(专利号ZL201120502819.X)、“林业有害生物天敌释放装置”(专利号ZL200920217480.1)、“蚜茧蜂自动持续释放装置”(专利号ZL201320888661.3),在水田应用这些释放器释放赤眼蜂时,需要下田人工悬挂,操作不便且劳动强度大。现有的释放器也有考虑到防水设计,例如“一种球状双层结构的赤眼蜂释放器”(专利公开号CN206686957U)采用两个不对称半球扣合,下半腔体实心配重;“一种防治水田作物害虫的双层镂空球状赤眼蜂释放器”(专利公开号CN205813410U)其结构为两个半球扣合而成的球体,球外壳为镂空结构,内部有用于装载赤眼蜂的中空筒,通过增加橡胶浮片的方式使释放器浮于水面;但这些释放器存在出蜂口容易淹没于水中、防雨性较差、投放至水田时容易进水等问题。近几年以来,农用无人机的发展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广泛。农用无人机体积小、效率高、成本低。利用无人机进行赤眼蜂的投放,是一种高效省力,且对作物损伤小的作业方式。但现有的无人机挂载的赤眼蜂释放装置还存在以下缺陷:例如“一种可载于无人机的赤眼蜂释放装置”(专利号ZL201620646963.3),隔板间距不能根据释放器的尺寸自适应调整和控制,易出现多个物料同时下落或不能下落等情况,控制精度不够高,且未考虑不同类型田块条件下,释放器落地后的防水及保护。“生物投放器”(专利公开号CN106946057A)需要通过将生物容器撞击以分离生物容器而释放赤眼蜂,生物容器需要通过螺旋输送机和驱动部件传送,撞击过程中难免会有能量损失,且不易控制生物容器发射的时间间隙,易造成相邻生物容器的落点间隔误差;另外生物容器被撞击分离后,赤眼蜂卵直接裸露于外界中,这不利于赤眼蜂卵的保护,生物防治效果易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点不足,提供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无需撞击分离包裹生物防治物料的释放器,即可释放生物防治物料,不会因撞击造成释放器能量损失,利于保护生物防治物料;且本技术中适用于无人机投放的释放器,与以往的释放器相比,其在结构和形状上均有所变化,除了适合于旱地外,还适合于水田、泥田等特殊环境,防雨防水性较好,能有效保护生物防治物料,从而能有效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包括控制系统及储存室,储存室内设有用于包裹生物防治物料的释放器,储存室底部设有释放器出口,储存室内设有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驱动释放器至释放器出口的电机,释放器出口连通有发射器,发射器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加速释放器从储存室中投放出去;释放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半腔体和下半腔体,下半腔体比重大于上半腔体比重;释放器上设有多个依次连通的通道,且最后一个通道为设于释放器外表面并用于与外界连通的释放通道;释放通道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生物防治物料为赤眼蜂卵;单向止回阀使得释放器内的物体可出,外界的物体不能进入释放器内,进而使得释放器防雨防水性较好,除了适合于旱地外,还适合于水田、泥田等特殊环境,能有效保护赤眼蜂卵,从而能有效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上述方案中,下半腔体比重大于上半腔体比重的设置,使得释放器下落时重心始终偏下,始终保持下半腔体底部朝下,且释放通道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可有效防止释放通道被堵住和雨水倒灌,赤眼蜂卵孵化后依次经过多个通道进入外界并产卵于害虫寄主的卵内,多通道设置进一步增加了对赤眼蜂卵的保护,该投放装置无需撞击分离包裹赤眼蜂卵的释放器,即可释放赤眼蜂卵,不会因撞击造成释放器能量损失,利于保护赤眼蜂卵不被外界破坏杀死,从而能有效提高生物防治的效果。优选地,关于释放器的结构有以下几种方案。释放器第一种方案: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设于下半腔体内的第一通道、设于上半腔体内的第二通道、设于上半腔体内的第三通道、设于下半腔体内的第四通道及间隔设于下半腔体周向的所述释放通道;生物防治物料设于第一通道内。优选地,第一种方案中,释放器整体呈球体结构。释放器第二种方案:上半腔体内设有用于放置生物防治物料的内腔;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间隔设于内腔周向的第一通道及间隔设于上半腔体周向的所述释放通道,且第一通道与释放通道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第一通道与释放通道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设置能降低雨水等外界因素对赤眼蜂造成的影响;上半腔体和下半腔体通过扣合的方式连接,释放器整体呈椭圆体结构。释放器第三种方案:下半腔体底部设有承重底座;上半腔体为尖形壶盖式结构,上半腔体包括内容置腔、外壁体及设于两者之间的隔板;生物防治物料设于下半腔体内;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设于内容置腔上的生物活动通道、设于隔板上的连通孔通道及设于外壁体上的所述释放通道,且生物活动通道与释放通道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生物活动通道与下半腔体连通。生物活动通道与释放通道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设置能降低雨水等外界因素对生物防治物料造成的影响;上半腔体、下半腔体及承重底座通过扣合的方式连接。优选地,下半腔体的底部为平面结构、楔形结构或锥形结构,或下半腔体整体呈标杆结构,以利于释放器稳固着地,这使得释放器能平稳地置于水田或土壤上,下半腔体不同的底部结构适合不同的环境,如锥形结构适合水田、旱地、泥地等,平面结构适合水田、旱地、泥地、草地等;或/且释放器为可降解材料结构,不会污染环境。这样设置使得释放器有更多的结构。优选地,在释放器的第一种方案中,下半腔体内设有用于形成第一通道的中空筒,中空筒为顶部开口结构,下半腔体顶部设有第一遮挡板,第一遮挡板对应第一通道的位置设有通孔,第一遮挡板上围绕通孔周围设有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及储存室(22),储存室(22)内设有用于包裹生物防治物料的释放器(21),储存室(22)底部设有释放器出口(26),储存室(22)内设有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驱动释放器(21)至释放器出口(26)的电机(24),释放器出口(26)连通有发射器(23),发射器(23)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加速释放器(21)从储存室(22)中投放出去;释放器(2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半腔体(211)和下半腔体(212),下半腔体(212)比重大于上半腔体(211)比重;释放器(21)上设有多个依次连通的通道,且最后一个通道为设于释放器(21)外表面并用于与外界连通的释放通道(2121);释放通道(2121)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系统及储存室(22),储存室(22)内设有用于包裹生物防治物料的释放器(21),储存室(22)底部设有释放器出口(26),储存室(22)内设有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驱动释放器(21)至释放器出口(26)的电机(24),释放器出口(26)连通有发射器(23),发射器(23)与控制系统连接并用于加速释放器(21)从储存室(22)中投放出去;释放器(2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半腔体(211)和下半腔体(212),下半腔体(212)比重大于上半腔体(211)比重;释放器(21)上设有多个依次连通的通道,且最后一个通道为设于释放器(21)外表面并用于与外界连通的释放通道(2121);释放通道(2121)出口处设有单向止回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设于下半腔体(212)内的第一通道(2122)、设于上半腔体(211)内的第二通道(2111)、设于上半腔体(211)内的第三通道(2112)、设于下半腔体(212)内的第四通道(2124)及间隔设于下半腔体(212)周向的所述释放通道(2121);生物防治物料设于第一通道(2122)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上半腔体(211)内设有用于放置生物防治物料的内腔(2113);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间隔设于内腔(2113)周向的第一通道(2122)及间隔设于上半腔体(211)周向的所述释放通道(2121),且第一通道(2122)与释放通道(2121)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下半腔体(212)底部设有承重底座(213);上半腔体(211)为尖形壶盖式结构,上半腔体(211)包括内容置腔(3111)、外壁体(3112)及设于两者之间的隔板;生物防治物料设于下半腔体(212)内;多个通道包括依次连通的设于内容置腔(3111)上的生物活动通道(31111)、设于隔板上的连通孔通道(31131)及设于外壁体(3112)上的所述释放通道(2121),且生物活动通道(31111)与释放通道(2121)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生物活动通道(31111)与下半腔体(212)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下半腔体(212)的底部为平面结构、楔形结构或锥形结构,或下半腔体(212)整体呈标杆结构;或/且释放器(21)为可降解材料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下半腔体(212)内设有用于形成第一通道(2122)的中空筒,中空筒为顶部开口结构,下半腔体(212)顶部设有第一遮挡板(2123),第一遮挡板(2123)对应第一通道(2122)的位置设有通孔,第一遮挡板(2123)上围绕通孔周围设有用于形成第四通道(2124)的小孔;上半腔体(211)底部设有第二遮挡板,第二遮挡板对应第一通道(2122)的位置设有通孔以形成第二通道(2111),第二遮挡板上围绕通孔周围设有用于形成第三通道(2112)的小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中空筒伸出第一遮挡板(2123)上的通孔且伸出位置上设有外螺纹结构,第二遮挡板通孔位置设有相匹配的内螺纹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农用无人机挂载的生物防治物料投放装置(2),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室(22)包括用于为释放器(21)提供储存空间的圆筒(221),圆筒(221)的底部和顶部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志艳赵玲丽宋灿灿臧英罗锡文姜锐资乐张政统陈培聪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农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