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70167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22:47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包括动力电池和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内设置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动力电池直接采用单体电芯,多个单体电芯为一组,分别装由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分隔出的网格内,所述单体电芯和外部的箱体框架直接集成为电池整包;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内部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且所述冷却流道在两者交接的位置相互连通,所述流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在加强横梁和/或加强纵梁上,使冷却介质能流经所有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单体电芯与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之间填充导热结构胶,固定单体电芯,使单体电芯两个以上的侧面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横梁、纵梁接触,将单体电芯的热量导到冷却介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对电芯进行高效散热。

An integrated power battery cooling structure and power batte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及动力电池
本专利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具体涉及动力电池的冷却技术。
技术介绍
随着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提高,动力电池能量密度逐渐提高,发热量不断增大,电池温度直接影响到动力电池寿命及性能输出,因此为提高动力电池性能,动力电池液冷技术已成为动力电池包标配。现有的动力电池液冷技术方案主要有如下两类:①采用分离式液冷板与管路相连的方案,将液冷板置于动力电池箱体底部与动力电池模组之间,通过电池模组底面带走电池热量,控制电池温度。②采用与动力电池箱体底面集成式的液冷方案,将液冷流道集成于箱体底板内部,电池模组安装于箱体底板上,通过电池模组底面带走电池热量,控制电池温度。但以上方案都是对电芯底面进行冷却,无法冷却电芯侧面,存在热量传递路径长、电芯上下侧温差大的问题,电芯长时间处于高温差条件下工作,影响电池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提高动力电池包的集成效率,解决现有动力电池底部冷却导致电芯高低方向温差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达到对电芯进行高效散热并提升集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包括动力电池和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由侧梁、端梁和底部护板形成外框架,外框架内设置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箱体框架对动力电池进行装载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直接采用单体电芯,多个单体电芯为一组,分别装在所述箱体框架由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分隔出的网格内,所述单体电芯和外部的箱体框架直接集成为电池整包;/n所述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内部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且所述冷却流道在两者交接的位置相互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在加强横梁和/或加强纵梁上,使冷却介质能流经所有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n所述单体电芯与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之间填充导热结构胶,固定单体电芯,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包括动力电池和箱体框架,所述箱体框架由侧梁、端梁和底部护板形成外框架,外框架内设置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箱体框架对动力电池进行装载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直接采用单体电芯,多个单体电芯为一组,分别装在所述箱体框架由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分隔出的网格内,所述单体电芯和外部的箱体框架直接集成为电池整包;
所述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内部有供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流道,且所述冷却流道在两者交接的位置相互连通,所述冷却流道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设在加强横梁和/或加强纵梁上,使冷却介质能流经所有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
所述单体电芯与加强横梁和加强纵梁之间填充导热结构胶,固定单体电芯,使单体电芯两个以上的侧面通过导热结构胶与横梁、纵梁接触,将单体电芯的热量导到冷却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动力电池冷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横梁和/或加强纵梁的顶部呈楔形结构,与电芯上表面之间留一定距离,形成容胶导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式动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潘刘午胡思杨杨圣谭希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