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温传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5879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16: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温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热响应时间长的技术问题,其包括铝斗、电阻、插针、内模支架和导线,所述插针注塑成型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插针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电阻和所述导线电性连接,所述铝斗为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铝斗罩设于所述电阻且所述铝斗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铝斗和所述电阻之间注入有导热硅胶。

An oil temperature sen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油温传感器
本技术涉及油温传感
,具体涉及一种油温传感器。
技术介绍
油温传感器用于检测被测变速箱油温度,要求热响应时间短,测量精度高,安装方便。现有技术中,油温传感器的结构设计一般包括两类,第一类:直接金属斗或者塑料斗与感温电阻注塑成型,第二类金属斗或者塑料斗与感温电阻浇注成型,但是这两类油温传感器在传感工作时,热感应时间都较长,一般大于15s,对于某些需要及时反应油温的场合,不能满足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温传感器,以解决现有技术热响应时间长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油温传感器,包括铝斗、电阻、插针、内模支架和导线,所述插针注塑成型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插针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电阻和所述导线电性连接,所述铝斗为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铝斗罩设于所述电阻且所述铝斗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铝斗和所述电阻之间注入有导热硅胶。本技术提供的油温传感器,其采用内模支架固定插针,将电阻和导线分别安装在内模支架的前端和后端,保证了油温传感器的结构稳定性,将铝斗罩设于电阻上,且将铝斗后端连接在内模支架上,使整个油温传感器的结构更加紧凑,铝斗和电阻之间注入导热硅胶大大降低了油温传感器的热响应时间。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一种油温传感器的立体爆炸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油温传感器中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油温传感器相对于图2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油温传感器中潜入环和潜入环外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技术。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油温传感器,包括铝斗1、电阻2、插针3、内模支架4、导线5、7。其中,所述插针3注塑成型于所述内模支架4,所述插针3的前端与所述电阻2电性连接。具体的,所述插针3包括两个对称安装于所述内模支架4的引针31,所述电阻2包括感应部21和连接于所述感应部21的后端的两个引线22,两个所述引针31的前端与两个所述引线22远离所述感应部21的一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模支架4的前端具有一安装部41,所述安装部41的一侧形成有一前端开口的安装槽41a和位于所述安装槽41a后端且与所述安装槽41a连通的两个引导槽41b,两个所述引导槽41b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41a的两侧,所述感应部21安装于所述安装槽41a内且所述感应部21的前端伸出所述安装槽41a,两个所述引导槽41b之间形成有一隔条411,所述隔条411的前端形成一卡块412,所述卡块412相对所述安装槽41a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槽41a配合以卡紧所述感应部21,所述安装部41的后端形成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引导槽41b连通设置的插槽41c,两个所述引针31的前端分别插设于所述插槽41c中,所述引线22延伸至所述插槽41c的部分与对应的所述引针31的前端电性连接。感应部21前端伸出安装槽41a可以有效的保证电阻2能准确感应到外部油温的变化,进而缩短热响应时间;通过卡块412的侧壁与安装槽41a配合卡紧感应部21可以让电阻2稳定在内模支架上,保证电阻2油温感应的稳定性。所述铝斗1为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铝斗1罩设于所述电阻2且所述铝斗1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内模支架4,所述铝斗1和所述电阻2之间注入有导热硅胶。具体的,所述内模支架4位于所述安装部41的后端具有一密封部42,所述密封部42的前端端面上对应两个所述引导槽41b分别形成有两个固定槽42a,所述引线22远离所述感应部21的一端端部位于所述固定槽42a内。因为引针31和引线22的连接一般采用点焊的方式,将引线22远离感应部21的一端端部设置在固定槽内,可以保证电焊时,引线不会发生错位,确保引针31和引线22的电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该油温传感器的稳定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42呈圆柱状且所述密封部42的外侧壁上从前至后依次间隔形成有同轴设置的密封槽42b、旋铆槽42c和注塑槽42d,所述密封槽42b内卡设有密封圈421,所述密封圈421的外侧与所述铝斗1的内侧壁抵接,所述铝斗1的后端旋铆固定于所述旋铆槽42内,所述注塑槽42d包括至少两个间隔的环状槽。在安装铝斗1时,铝斗1的后端侧壁通过旋铆工艺固定旋铆槽42的开口处,铝斗1由铝制成,在旋铆时变形小且均匀,对其内部的密封圈421的密封性能无影响,可有效避免采用三点或四点铆接方式造成铝斗变形不均匀,进而影响产品密封性能的缺陷。其中,所述潜入环6的内侧壁通过所述注塑槽42d与所述内模支架4注塑成型,所述潜入环外壳7具有一壳体71,所述壳体71的一侧具有一套筒72,所述套筒72套设于述潜入环6的外侧。其中,所述插针3的后端与所述导线5电性连接。具体的,所述导线5的前端具有两个连接部51,两个所述引针31的后端与两个所述连接部51一一对应电性连接,另外导线5的后端用于电性连接感应装置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模支架4位于所述密封部42的后端具有插接部43,所述插接部43上形成有两个间隔设置的插接槽43a,两个所述引针31的后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插接槽43a中,两个所述连接部51分别安装于所述插接槽43a内并与对应的所述引针31的后端电性连接。将导线5的连接部安装在插接槽43a内并与对应的所述引针31的后端电性连接可以保证导线5与引针31的连接稳定性,进而保证该油温传感器的稳定性。所述密封部42的外侧壁形成有一冲孔42e,所述冲孔42e位于两个所述引针31之间,用于冲断预连接于两个所述引针31之间的连接条32。在制作插针3时,为了保证每一插针3上的一组引针31对应,将同一组引针31与连接于两个引针31之间的连接条32一体成型,便于插针3的批量生产;在注塑插针3时,由于连接条32的作用,两个引针31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改变,结构尺寸精度高且便于注塑;在安装完成后,通过预留的冲孔42e将连接条32冲断,保证两个引针31之间的不存在电导通,该方案将注塑和冲切工艺集成为一体,工艺性良好,生产效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铝斗、电阻、插针、内模支架和导线,所述插针注塑成型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插针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电阻和所述导线电性连接,所述铝斗为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铝斗罩设于所述电阻且所述铝斗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铝斗和所述电阻之间注入有导热硅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油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铝斗、电阻、插针、内模支架和导线,所述插针注塑成型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插针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与所述电阻和所述导线电性连接,所述铝斗为前端封闭且后端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铝斗罩设于所述电阻且所述铝斗的后端连接于所述内模支架,所述铝斗和所述电阻之间注入有导热硅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针包括两个对称安装于所述内模支架的引针,所述电阻包括感应部和连接于所述感应部的后端的两个引线,所述导线的前端具有两个连接部,两个所述引针的前端与两个所述引线远离所述感应部的一端一一对应电性连接,两个所述引针的后端与两个所述连接部一一对应电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油温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模支架的前端具有一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一侧形成有一前端开口的安装槽和位于所述安装槽后端且与所述安装槽连通的两个引导槽,两个所述引导槽对称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两侧,所述感应部安装于所述安装槽内且所述感应部的前端伸出所述安装槽,两个所述引导槽之间形成有一隔条,所述隔条的前端形成一卡块,所述卡块相对所述安装槽的侧壁与所述安装槽配合以卡紧所述感应部,所述安装部的后端形成有分别与两个所述引导槽连通设置的插槽,两个所述引针的前端分别插设于所述插槽中,所述引线延伸至所述插槽的部分与对应的所述引针的前端电性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琼玉刘欢王惠芬黄洋洋
申请(专利权)人:艾圣特传感系统武汉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