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环境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冶钢等工业废水不断排放到周围环境中,导致冶钢港渠下游河道水体污染物严重积累且恶性循环,水质恶化并产生黑臭现象,污染严重。其污染来源主要分为内源和外源两种,在外源得到初步控制的情况下,内源污染是下游保持富营养或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底泥是污染物质汇集的主要蓄积场所,会不断向水体中释放污染物,因此河道治理,治理底泥才是根本。控制底泥内源污染的技术众多,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法。物理修复法主要包括疏浚和覆盖法,见效快,但工程量大,作业成本高,对底栖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而且应用易受水力条件限制。化学修复法是利用化学制剂与污染物发生氧化、还原、沉淀、聚合等反应,使污染物从底泥中分离、降解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形态的治理措施,这种修复方法极易造成二次污染,且成本较高。生物修复法是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存在于环境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或使其完全无害化,从而使污染环境能够部分或者完全恢复到原始状态的过程。与物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固体菌剂的制备:将改性钢渣浸入复合微生物发酵液中,室温100~150rpm振荡培养6~8h,冷冻干燥至含水量低于6%,然后与生物降解基质混合均匀,机械造粒压制成2~3cm的小球,得到固体菌剂;/nS2、投放固体菌剂:按300~500g/m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固体菌剂的制备:将改性钢渣浸入复合微生物发酵液中,室温100~150rpm振荡培养6~8h,冷冻干燥至含水量低于6%,然后与生物降解基质混合均匀,机械造粒压制成2~3cm的小球,得到固体菌剂;
S2、投放固体菌剂:按300~500g/m2底泥的剂量投加到底泥-水界面的上方;
S3、间歇曝气:对底泥进行间歇微孔曝气,每隔8~12h微孔曝气4~6h,持续修复45~90d。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每隔10h微孔曝气5h。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中,所述微孔曝气的曝气量为5~15L/(m2·min),气泡平均尺寸为0.2~4μm。
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泡表面带负电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冶钢港渠排污口底泥原位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所述固体菌剂按300g/m2底泥的剂量投加到底泥-水界面的上方。
技术研发人员:陈爱国,郭沨,周承瑶,陈一文,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葛洲坝集团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