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73788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11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包括:套筒,具有一个贯穿的空腔;以及夹持件本体,其穿过套筒的空腔,包括一对可以相对于套筒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的夹持手臂;当夹持件本体处于升高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远离以释放汽车内饰件;当夹持件本体处于缩回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靠近以夹紧汽车内饰件。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这样一种机构,在汽车内饰件的模塑成型中,通过使用该机构可使得骨架牢固贴合在胎模上,保证成型时骨架处在预设状态,从而保证成型产品的质量,同时,该机构的应用还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由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A mechanism for holding automobile interior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
本技术涉及夹持机构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车主对汽车内饰档次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汽车开始采用软质内饰。该类型内饰件通常需要先成型塑料骨架,再将塑料骨架和表皮等软质材料复合。常见的复合类模具有:阴模,阳模,发泡模,包覆模,热压模等,这些模具在成型时都要求骨架能够尽可能安装牢固,但是部分产品由于结构限制,没有足够平面布置吸盘,且骨架本身容易翘曲变形,因此不能很好地贴合到胎模上,由此导致在成型时引起产品外观缺陷甚至模具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在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制造中,由于骨架背面不能布置吸盘,骨架不能牢固地贴合到胎模上,影响复合成型产品质量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包括:套筒,具有一个贯穿的空腔;以及夹持件本体,其穿过套筒的空腔,包括一对可以相对于套筒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的夹持手臂;当夹持件本体处于升高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远离以释放汽车内饰件;当夹持件本体处于缩回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靠近以夹紧汽车内饰件。优选地,所述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销,用于在夹持手臂处于升高位置时,限制夹持手臂的向上运动。优选地,所述机构还包括气缸,以驱动夹持手臂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的移动。优选地,所述夹持件本体还包括一与夹持手臂连接的杆部,杆部穿过套筒的空腔与气缸连接。优选地,所述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销,所述夹持手臂包括具有一对相对设置且不等间距的限位面的中段部,所述限位面与第二限位销配合,使得夹持手臂从降低位置向升高位置移动时,推动夹持手臂彼此远离。优选地,当夹持手臂处于降低位置时,所述一对限位面的最下端的间距小于第二限位销的直径。优选地,当夹持手臂处于升高位置时,中段部完全处于套筒的空腔外部;当夹持手臂处于缩回位置时,中段部部分进入套筒的空腔内部。优选地,所述夹持手臂包括一腰形槽,所述第一限位销插入腰形槽中并沿腰形槽移动。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骨架在没有吸盘状态时,在翘曲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下与胎模贴合不牢的问题,在汽车内饰件的模塑成型中,通过使用该机构可使得骨架牢固贴合在胎模上,保证成型时骨架处在预设状态,从而保证成型产品质量,同时,该机构的应用还可提高产品设计的自由度,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夹持件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如图2所示夹持件本体的细节放大示意图;图4是夹持件本体与套筒组合在一起的细节放大示意图;图5是夹持件本体与套筒组合在一起的另一细节放大示意图;图6是夹持件本体、套筒、底座以及气缸的分解示意图;图7是夹持件本体、套筒、底座以及气缸组合在一起的剖视图;图8A、图8B分别是该紧凑型机械夹持机构在夹紧状态以及打开状态下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非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如图1所示,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该机构包括:夹持件本体1,第一限位销2,第二限位销3,套筒4,支撑销5,底座6,固定螺钉7,以及气缸8。其中,结合图2,图3所示,夹持件本体1包括一长条形杆部11,以及连接于该长条形杆部11顶端的一对夹持手臂12,该夹持手臂12又分为上段部12a,中段部12b以及下段部12c,其中,上段部12a具有夹爪13,中段部12b具有一对相对设置且不等间距的限位面14,下段部12c处夹持手臂12的相对面之间形成一腰形槽15。结合图4、图5所示,套筒4具有一个贯穿的空腔,夹持件本体1贯穿套筒4的空腔设置并从其顶端伸出以露出夹持手臂12。第一限位销2径向贯穿套筒4延伸,同时自夹持手臂12之间的腰形槽15中穿过,并与该腰形槽15间隙配合,用于在夹持手臂12处于升高位置时,限制夹持手臂12的向上运动,防止夹爪13上移幅度过大,对胎膜造成损伤。套筒4的顶端还被第二限位销3径向贯穿,该第二限位销3同时自夹持手臂12的中段部12b的限位面14之间穿过,用于与限位面14配合,使得夹持手臂12从降低位置向升高位置移动时,推动夹持手臂12彼此远离。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段部12b处夹持手臂的外部横向尺寸基本大于套筒4的空腔内径尺寸,下段部12c处夹持手臂的外部横向尺寸优选小于套筒4的空腔内径尺寸。因此,当夹持手臂12处于升高位置时,中段部12b完全处于套筒空腔外部;当夹持手臂12处于缩回位置时,中段部12b部分进入套筒空腔。结合图6、图7所示,底座6与套筒的4底部连接,气缸8又与底座6的底部连接,夹持件本体1的长条形杆部11的底部从套筒4中伸出并与气缸8连接。根据该优选实施例,如图3所示,夹持手臂的中段部12b处的外部轮廓具有渐变的横向尺寸,该横向尺寸朝着夹爪13的方向逐渐变大,优选地,在逐渐变大后再保持恒定,相应地,夹持手臂的中段12b处的相对面具有与外部轮廓相应的形状,朝着夹爪13的方向逐渐变大,类似Y型,从而实现夹持手臂12平滑地缩回到套筒4内。优选地,在下段12c与中段12b的连接处,夹持手臂12的相对面之间还具有一过渡段120,该过渡段具有一段恒定的横向尺寸t,该横向尺寸t小于第二限位销3的直径。通过该过渡段120的设计,保证了夹持手臂12在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成功被第二限位销3撑开。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该具有一段恒定的横向尺寸t的过渡段120并非为唯一方案,具有渐变的横向尺寸也可作为可选方案的一种。根据该优选实施例,夹持件本体1的长条形杆部11的底部具有外螺纹段111,从而通过该外螺纹段111与气缸8螺纹连接。根据该优选实施例,结合图1、图6、图7所示,气缸8与底座6之间通过固定螺钉7固定。根据该优选实施例,如图7所示,底座6包括底座本体61以及自底座本体的上表面突出延伸的圆筒部62,底座6与套筒4通过分别自两侧插入依次贯穿该圆筒部62和套筒4的支撑销5固定。根据该优选实施例,结合图8A、图8B所示,夹爪13为单齿片形,通过单齿片的合拢以及打开实现对骨架筋片的夹紧以及释放。但是应当理解的是,该夹爪13并不仅限于单齿片形,还可以是多锯齿型等等任何其他适合的形状。根据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其工作原理如下:当骨架100放在胎模上之后,如图8A所示,在气缸8的拉动作用下,夹持件本体1向下移动,夹持手臂12在套筒4的作用下逐渐收拢,直至夹爪13呈夹紧状态,拉紧骨架筋片101以使骨架100仅仅贴合在胎模表面便于成型,此过程中,夹持手臂12的下段12c完全进入套筒4内,中段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套筒,具有一个贯穿的空腔;以及/n夹持件本体,其穿过套筒的空腔,包括一对可以相对于套筒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的夹持手臂;/n当夹持件本体处于升高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远离以释放汽车内饰件;/n当夹持件本体处于缩回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靠近以夹紧汽车内饰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夹持汽车内饰件的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套筒,具有一个贯穿的空腔;以及
夹持件本体,其穿过套筒的空腔,包括一对可以相对于套筒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运动的夹持手臂;
当夹持件本体处于升高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远离以释放汽车内饰件;
当夹持件本体处于缩回位置时,一对夹持手臂彼此靠近以夹紧汽车内饰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第一限位销,用于在夹持手臂处于升高位置时,限制夹持手臂的向上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构还包括气缸,以驱动夹持手臂在升高位置和缩回位置之间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本体还包括一与夹持手臂连接的杆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敏王作敏缪应俊
申请(专利权)人:延锋汽车饰件模具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