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暨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23689643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8 08: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用脂质材料包裹已装载黄芩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并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修饰;其中,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0.2~0.3:0.8~1.5:1。该纳米粒的粒径较小且均匀,稳定性高,分散性好,包封率高,显著提高了黄芩苷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效果,在制备乳腺癌治疗药物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A baicalin polymer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its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近年来有数据表明,在我国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最常见肿瘤其中之一,约占女性发病恶性肿瘤的四分之一。世界范围内其每年新发病例约170万,死亡约41万。我国每年女性乳腺癌发病人数约16.9万,因乳腺癌死亡约4.5万,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攀升。目前,乳腺癌的治疗手段以手术和化疗为主,然而肿瘤对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产生耐药从而导致化疗失败是目前乳腺癌药物治疗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寻找毒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的抗肿瘤药物成为近些年各国学者的研究热点。黄芩苷(Baicalin,BCN)是从唇形科植物黄芩根中提取分离出来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是黄芩素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体,中药材黄芩的主要活性成分,化学名为5,6-二羟基-7-O-葡萄糖醛酸黄酮苷,CAS号:21967-41-9,分子式:C21H18O11,分子量:446.36100,常温下为淡黄色粉末,无臭,味苦,难溶于甲醇、乙醇、丙酮、微溶于氯仿和硝基苯、几乎不溶于水,可溶于热乙酸和碱性溶液。黄芩苷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抑菌、利尿、抗炎、降胆固醇、抗血栓形成、缓解哮喘、泻火解毒、止血、安胎、抗变态反应及解痉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抗癌反应生理效能。但是,由于黄芩苷分子结构中的黄酮和葡萄苷酸之间形成分子内氢键,导致其水溶性和脂溶性均较差,并含有多酚羟基结构容易氧化变质,口服生物利用度仅为2.2%,应用受到限制。因此,研发一种新的药物传递系统来改善黄芩苷的生物利用度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现有技术已有制备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黄芩苷纳米乳、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和黄芩苷纳米胶束的报道。但是,黄芩苷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包封率低、易泄露、载药量低、稳定性差,适用于剂量小、脂溶性好的原料,水溶性原料需先制成前体药物或者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芩苷纳米乳存在粒径较大、不稳定、靶向性差等缺点,适用于水溶性或者脂溶性较好的原料,配方中会用到大量表面活性剂;黄芩苷固体自微乳化释药系统和黄芩苷纳米乳类似,只是不含水相,通过口服胃肠道蠕动自发形成乳剂,处方中也有大量表面活性剂;黄芩苷纳米胶束容易受稀释和环境因素影响,出现胶束结构破坏而提前释药、靶向性和生物利用度降低等问题。因此,在提高黄芩苷生物利用度的基础上,制备出包封率高、稳定性好、抗肿瘤效果显著的乳腺癌治疗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是提供所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再一目的是提供所述纳米粒在制备乳腺癌治疗药物中的应用。本专利技术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本专利技术首先提供了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B-PLN),用脂质材料包裹已装载黄芩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并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进行表面修饰;其中,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0.2~0.3:0.8~1.5:1。所述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由聚合物核和包裹于聚合物核外的脂质层组成,其中,聚合物核主要用于包载黄芩苷并作为载体结构的刚性支撑,赋予脂质层机械稳定性;脂质层的疏水链形成疏水核心,通过疏水作用力将黄芩苷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包载于其中;脂质层的亲水基形成脂质单分子层,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嵌入脂质单分子层中,在脂质壳外形成聚乙二醇化隐形层;脂质层的主要作用是:a、生物相容性的脂质屏蔽以避免被网状内皮系统快速清除;b、防止药物的快速渗漏,达到长循环和控制释药的作用;c、由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嵌入脂质单层中形成的聚乙二醇化隐形层,起到保持空间稳定性和体内长循环双重作用。该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体系通过特定配料的完美配合,显著提高了黄芩苷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而且该纳米粒的粒径较小,分散性好,包封率高达60%以上,无耐药性、无毒副作用、抗肿瘤效果显著,能够快速到达肿瘤部位进行作用,并在肿瘤部位持续作用很长时间,更好的发挥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作用。优选地,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5:0.25~0.3:1~1.5:1。更优选地,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5:0.3:1.5: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所述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照所述质量比取黄芩苷,溶解于碱性溶液中,形成内水相,并配制乳化剂的水溶液,形成外水相;S2.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脂质材料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油相;S3.将步骤S1的内水相涡旋注入步骤S2的油相中,超声,形成W/O初乳;S4.将步骤S3的W/O初乳与步骤S1的外水相混合搅拌均匀,形成W/O/W复乳,减压蒸发,即得所述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优选地,步骤S2所述油相与步骤S1所述内水相和外水相总体积的体积比为1:9~11。更优选地,步骤S2所述油相与步骤S1所述内水相和外水相总体积的体积比为1:10。优选地,步骤S1所述内水相和外水相的体积比为0.5~1.5:40~50。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内水相和外水相的体积比为1:45。优选地,步骤S2所述脂质材料为大豆磷脂或二肉豆蔻酰磷脂酰胆碱。更优选地,步骤S2所述脂质材料为大豆磷脂。优选地,步骤S1所述乳化剂为P188或F68。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乳化剂为P188。优选地,步骤S3所述涡旋注入时的温度为68℃~72℃。更优选地,步骤S3所述涡旋注入时的温度为70℃。优选地,步骤S4所述搅拌的时间为1.8~2.2h。更优选地,步骤S4所述搅拌的时间为2h。优选地,步骤S1所述碱性溶液为碳酸氢钠溶液、碳酸钠溶液或氨水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更优选地,步骤S1所述碱性溶液为碳酸氢钠溶液。优选地,步骤S2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二甲基亚砜或乙酸乙酯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更优选地,步骤S2所述有机溶剂为丙酮。另外,所述纳米粒在制备乳腺癌治疗药物中的应用,也应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是由亲水性脂质材料包裹已装载黄芩苷的聚合物PLGA,并用DSPE-PEG2000修饰,运用W/O/W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而得到;其中,采用碱性溶液溶解黄芩苷,能够显著提高黄芩苷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增大B-PLN的包封率;该纳米粒的粒径较小且均匀,稳定性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用脂质材料包裹已装载黄芩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并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修饰;其中,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0.2~0.3:0.8~1.5: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其特征在于,用脂质材料包裹已装载黄芩苷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并用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进行表面修饰;其中,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0.2~0.3:0.8~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质材料、黄芩苷、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的质量比为4.5~5:0.25~0.3:1~1.5:1。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黄芩苷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质量比取黄芩苷,溶解于碱性溶液中,形成内水相,并配制乳化剂的水溶液,形成外水相;
S2.取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脂质材料和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形成油相;
S3.将步骤S1的内水相涡旋注入步骤S2的油相中,超声,形成W/O初乳;
S4.将步骤S3的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宇庄泳柳慧马倩倩张荣华杨丽王攀攀杜曼玲庞木娟
申请(专利权)人:暨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