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59506 阅读:8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4 1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顶板和底板;管状部分包括第一外圆管、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和第二外圆管,第二外圆管套在第一外圆管外且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填充于第二外圆管和第一外圆管之间;中间部分包括承压管、施压管和压板,施压管顶端面顶抵顶板底壁,承压管底端面顶抵底板顶壁,压板设于承压管和施压管之间;中间部分设于管状部分内且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之间的空腔、承压管、施压管内都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它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方案不仅能在客车发生中高速碰撞时通过稳定的溃缩吸收更多的能量,同时具有高抗压强度强度和良好的吸能效果,有利于提高缓冲作用。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t the front of b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前部吸能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客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客车前部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当今社会,客车碰撞安全性能备受关注,前防撞梁总成是碰撞吸能的主要总成之一,而其中防撞梁总成中的吸能盒在碰撞中通过自身压溃变形吸收碰撞能量,是防撞梁总成的重要零部件之一。以往的客车防撞梁吸能盒结构多为截面为多边型的盒形结构,两个结构相同或对称的盒形结构分布防撞梁两侧,此盒形结构再与防撞梁焊接在一起构成防撞梁总成。吸能盒对碰撞能量的吸收靠自身溃缩变形,而此种单一的吸能盒只能通过设计自身吸能筋、截面形状等来控制溃缩变形。在中高速碰撞时,吸能弱,溃缩形式不稳定,无论是对车体纵梁还是车内乘员都无法实现较好的保护,另外,无论发生何种碰撞,该吸能盒都会发生部分变形,维修过程中必须进行替换,增加了维修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克服了
技术介绍
中客车防撞梁吸能盒所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4)、顶板(6)和底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4)、顶板(6)和底板(8),所述顶板(6)和底板(8)分别固设在管状部分之顶端面和底端面;所述管状部分包括第一外圆管(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和第二外圆管(9),所述第二外圆管(9)套在第一外圆管(1)外且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填充于第二外圆管(9)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所述中间部分设于管状部分内且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的空腔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4);所述中间部分包括承压管(2)、施压管(3)和压板(7),所述施压管(3)顶端面顶抵顶板(6)底壁,所述承压管(2)底端面顶抵底板(8)顶壁,所述压板(7)...

【技术特征摘要】
1.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状部分、中间部分、泡沫铝填充物(4)、顶板(6)和底板(8),所述顶板(6)和底板(8)分别固设在管状部分之顶端面和底端面;所述管状部分包括第一外圆管(1)、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和第二外圆管(9),所述第二外圆管(9)套在第一外圆管(1)外且所述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填充于第二外圆管(9)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所述中间部分设于管状部分内且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的空腔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4);所述中间部分包括承压管(2)、施压管(3)和压板(7),所述施压管(3)顶端面顶抵顶板(6)底壁,所述承压管(2)底端面顶抵底板(8)顶壁,所述压板(7)设于承压管(2)和施压管(3)之间,且所述承压管(2)、施压管(3)内都填充有泡沫铝填充物(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外管壁为圆柱壁,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内径从上到下呈现由大到小的梯度变化;所述第一外圆管(1)之内外两侧管壁上设有多个上下等距布置的第一矩形凹槽(1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圆管(1)和第二外圆管(9)之间设有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多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5)铺层方向互不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前部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分和第一外圆管(1)之间的空腔填充的泡沫铝填充物(4)的相对密度从上到下呈现由小到大的梯度变化。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昆塬张勇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