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642919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4-01 03: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催化剂设置在脱硝反应器内,第一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第二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第三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上;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一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二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依次设置在再生风管上;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接在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的再生风管上。延长了SCR催化剂化学寿命,对SCR催化剂进行原位热风再生,通过升温将催化剂表面硫酸氢氨分解,恢复催化剂的活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
本技术涉及烟气脱硝处理
,特别涉及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
技术介绍
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是对烟气中的氮氧化物进行炉后脱硝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目前最成熟的烟气脱硝技术之一。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工艺的原理是在催化剂的作用下,NH3(还原剂)与烟气中的氮氧化物反应生成无害的氮和水,从而去除烟气中的NOx。选择性催化还原脱硝技术(SCR)的核心是催化反应系统,需要使用催化剂,并在催化剂的作用和在氧气存在条件下,NH3(还原剂)优先和NOx发生还原脱除反应,生成氮气和水,而不和烟气中的氧进行氧化反应。在脱硝过程中,烟气中的SO2与NH3(还原剂)容易反应生成硫酸氢氨,硫酸氢氨粘性强,易附着在催化剂表面,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因此,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一般在3年左右。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现有一般技术是对催化剂进行更换,现有催化剂清洗回收、返厂再生或填埋,需要将催化剂拆卸并返回到催化剂工厂,采用专业设备进行处理或粉碎后重新制造。现有一般技术主要存在以下缺点:1、催化剂活性降低到不能满足脱硝性能时,整体更换催化剂,无法在使用过程中及时再生;2、需要将失效的催化剂拆除,更换新的催化剂,工程量大,耗时长;3、更换催化剂过程,需要停止脱硝系统运行,对锅炉的运行影响较大;4、失效的催化剂,需要根据结构的完整性、活性等指标进行分选,催化剂的重复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
技术介绍
存在不足,提供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延长了SCR催化剂化学寿命,对SCR催化剂进行原位热风再生,通过升温将催化剂表面硫酸氢氨分解,恢复催化剂的活性。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包括脱硝反应器、催化剂、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和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所述催化剂设置在脱硝反应器内,所述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包括进气烟道、出气烟道、旁路烟道、第一烟气挡板门、第二烟气挡板门、第三烟气挡板门,进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入口相连通,出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出口相连通,进气烟道和出气烟道之间通过旁路烟道相连通,第一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第二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第三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上;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包括再生风机、再生风电加热器和再生风管;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一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二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依次设置在再生风管上;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接在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的再生风管上。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门、第一膨胀节、第二膨胀节、逆止风门、第二风门、压力表、第三风门、温度计、第四风门;第一风门、第一膨胀节、再生风机、第二膨胀节、逆止风门、第二风门、压力表、第三风门、再生风电加热器、温度计和第四风门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在再生风管上。进一步的,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为风管。进一步的,所述风管上还设置有第五风门。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门、第一膨胀节、再生风机、第二膨胀节、逆止风门和第二风门构成的流路具有两条,两条并联,两条采用一运一备的形式。进一步的,所述再生风电加热器的加热幅度<5℃/min温升。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再生温度控制在300~350℃。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耐高温,耐温≤400℃。与现有一般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的特点和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可以在催化剂的使用过程中,根据催化剂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再生,提升再生效果;2、本技术使催化剂在原位再生,不需要对催化剂拆卸、搬运或者返回工厂,催化剂再生方便快捷;3、本技术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完成一次再生周期约10~12小时,并且有烟气旁路可投入使用,对锅炉的运行影响小;4、本技术通过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对脱硝反应器内的所有催化剂同时进行再生,延长全部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系统流程图;图中:脱硝反应器1、催化剂2、进气烟道3、出气烟道4、旁路烟道5、第一烟气挡板门6、第二烟气挡板门7、第三烟气挡板门8、再生风机9、再生风电加热器10、再生风管11、第一风门12、第一膨胀节13、第二膨胀节14、逆止风门15、第二风门16、压力表17、第三风门18、温度计19、第四风门20、风管21、第五风门22。具体实施方式为能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及功效,特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但它们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包括脱硝反应器1、催化剂2、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和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所述催化剂2设置在脱硝反应器1内,所述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包括进气烟道3、出气烟道4、旁路烟道5、第一烟气挡板门6、第二烟气挡板门7、第三烟气挡板门8,进气烟道3与脱硝反应器1的入口相连通,出气烟道4与脱硝反应器1的出口相连通,进气烟道3和出气烟道4之间通过旁路烟道5相连通,第一烟气挡板门6设置在旁路烟道5和脱硝反应器1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3上,第二烟气挡板门7设置在旁路烟道5和脱硝反应器1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4上,第三烟气挡板门8设置在旁路烟道5上;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包括再生风机9、再生风电加热器10和再生风管11;再生风管11的一端接入第一烟气挡板门6和脱硝反应器1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3上,再生风管11的一端接入第二烟气挡板门7和脱硝反应器1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4上,再生风机9和再生风电加热器10依次设置在再生风管11上;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接在再生风机9和再生风电加热器10的再生风管11上,本实施例再生废气外排系统为风管21。进一步的,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门12、第一膨胀节13、第二膨胀节14、逆止风门15、第二风门16、压力表17、第三风门18、温度计19、第四风门20;第一风门12、第一膨胀节13、再生风机9、第二膨胀节14、逆止风门15、第二风门16、压力表17、第三风门18、再生风电加热器10、温度计19和第四风门20沿烟气流动方向依次布置在再生风管11上;压力表17用于监测再生风机9的运行情况,例如压力表有读数,说明风机在运行,有风压;读数到设计值,说明风机运行正常。所述风管21上还设置有第五风门22,再生循环的时候第五风门22关闭,仅外排废气的时候开启,正常时间都是关闭,保证再生循环系统封闭。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风门12、第一膨胀节13、再生风机9、第二膨胀节14、逆止风门15和第二风门16构成的流路具有两条,两条并联,两条采用一运一备的形式。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硝反应器、催化剂、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和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所述催化剂设置在脱硝反应器内;/n所述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包括进气烟道、出气烟道、旁路烟道、第一烟气挡板门、第二烟气挡板门、第三烟气挡板门,进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入口相连通,出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出口相连通,进气烟道和出气烟道之间通过旁路烟道相连通,第一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第二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第三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上;/n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包括再生风机、再生风电加热器和再生风管;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一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二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依次设置在再生风管上;/n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接在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的再生风管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脱硝反应器、催化剂、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和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所述催化剂设置在脱硝反应器内;
所述催化剂原位隔离系统包括进气烟道、出气烟道、旁路烟道、第一烟气挡板门、第二烟气挡板门、第三烟气挡板门,进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入口相连通,出气烟道与脱硝反应器的出口相连通,进气烟道和出气烟道之间通过旁路烟道相连通,第一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第二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第三烟气挡板门设置在旁路烟道上;
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包括再生风机、再生风电加热器和再生风管;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一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入口之间的进气烟道上,再生风管的一端接入第二烟气挡板门和脱硝反应器的出口之间的出气烟道上,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依次设置在再生风管上;
所述再生废气外排系统接在再生风机和再生风电加热器的再生风管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原位再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热风再生循环系统还包括第一风门、第一膨胀节、第二膨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祥子沈振彬周建华盛振塔季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深度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