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并联线束,涉及线束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并联的子线束以及母线束,子线束与母线束上均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间设置有用于将橡胶套进行固定的卡环,所述卡环包括固定环以及铰接在固定环末端的活动环;所述固定环与活动环间形成有供所述橡胶套卡入的卡槽,所述活动环前端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固定环的卡带,所述固定环外侧壁上设置有靠近卡带的卡块,所述卡块向背离活动环的方向弯曲,所述卡带上对应开设有若干供所述卡块卡入的卡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将橡胶套间进行固定,同时能方便将卡环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循环使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并联线束
本技术涉及线束的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并联线束。
技术介绍
线束为一定负载源组提供服务设备的总体,如中继线路、交换装置、控制系统等。为了便于安装、维修,确保电气设备能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将各电气设备所用的不同规格、不同颜色的电线通过合理的安排,将其合为一体,并用橡胶套把电线捆扎成束,这样既完整,又可靠。现有技术中存在一种并联线束,如图1所示,包括一端并联在一起的子线束1与母线束2,子线束1与母线束2外侧均分别套设有用于将两者进行保护的橡胶套3,为了使子线束1与母线束2工作时更加的稳定与可靠,两橡胶套3间采用扎带20来将两者拉紧,从而能对橡胶套3内的子线束1与母线束2起到束缚固定的作用,避免了两者的分离达到提高工作稳定的目的。通过扎带固定的方式虽然能将橡胶套间进行固定,但是由于扎带自身的原因,当需要将子线束与母线束进行分离时,只能借助工具来将扎带剪开才能实现两者的分离,分离过程相对较麻烦。并且扎带一旦被剪开便无法再继续使用,无法对扎带实现回收循环使用,造成了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在于提供一种并联线束,具有能将橡胶套间进行固定,同时能方便将卡环进行回收,从而实现循环使用的效果。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并联线束,包括并联的子线束以及母线束,子线束与母线束上均套设有橡胶套,所述橡胶套间设置有用于将橡胶套进行固定的卡环,所述卡环包括固定环以及铰接在固定环末端的活动环;所述固定环与活动环间形成有供所述橡胶套卡入的卡槽,所述活动环前端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固定环的卡带,所述固定环外侧壁上设置有靠近卡带的卡块,所述卡块向背离活动环的方向弯曲,所述卡带上对应开设有若干供所述卡块卡入的卡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橡胶套进行固定时,先将活动环与固定环的前端分离,再将两橡胶套卡入至卡槽内,接着再通过卡带将活动环前端拉紧在固定环上,当将卡带拉紧后通过将卡块卡入至适当的卡孔内,由于卡块向背离活动环的方向弯曲,通过卡块与卡孔的配合能将卡带牢牢固定;同时拉紧后的卡带能使活动环与固定环将橡胶套牢牢束缚在卡槽内,实现了对橡胶套的固定效果;当需要将橡胶套从卡槽内取出时,通过将卡带向远离卡块的方向拉动,当卡块与卡孔分离后,再将固定环与活动环进行分离,从而橡胶套便可从开口处取出,取出时不需借助其他工具十分的便捷,并且不会对卡环造成破坏,实现了卡环的循环使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带前端开设有贯穿的插孔,所述固定环外侧壁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插孔过盈配合的插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卡块卡入至卡孔内后,再将对应的插块插入至卡带前端的插孔内,通过插块与插孔间的过盈配合,便能将卡带前端进行固定,使卡带前端能稳定且牢固的与固定环的外侧壁贴合;大大增强了卡带的固定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带的前端侧壁从固定环两端穿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卡带从固定环外侧壁上取出时,由于卡带的前端侧壁从固定环两端穿出,给使用者提供了着力点,从而能方便使用者将卡带取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环前端开设有开口朝向活动环的弧槽,所述活动环前端插入在所述弧槽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橡胶套的规格相对较小时,可将活动环前端插入至弧槽时,从而可将卡槽的内径进行缩小,通过缩小卡槽的内径能更好的将规格较小的橡胶套进行固定限位,从而提升了卡环的适用范围,实用性也大大增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环与活动环的内侧壁上均设置有围绕在所述卡槽上的橡胶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固定环与活动环相互拉紧时,位于卡槽内的橡胶垫能从橡胶套外侧来将两橡胶套进行固定,橡胶垫能增大与橡胶套间的摩擦力,从而使橡胶套更加的牢固,同时当在将橡胶套相互压紧时,通过橡胶垫能对橡胶套外侧壁起到缓冲保护的作用,避免橡胶套的挤压破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环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活动环的限位框,所述卡带从限位框内穿入,且所述卡带侧壁与限位框内侧壁贴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卡带从限位框内穿过后,限位框能将卡带进行限位,使卡带后端在拉紧时能与固定环的外侧壁贴合,从而保证卡带后端在拉紧固定时能同样保持稳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限位框包括铰接在上端的横板,所述横板另一端设置有朝向所述固定环的第一磁铁,所述限位框的对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磁铁相吸合的第二磁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卡带从固定环外侧壁上分离时,通过将横板向远离固定环的方向翻出,使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分离,再将横板绕着铰接点向外翻出,没有了横板的束缚便能更加顺利的将卡带从限位框内取出;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的配合能更加方便的将横板进行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横板上设置有远离铰接一端的突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间的磁力较大,当需要将横板翻出时,通过设置在横板上的突块能给使用者提供着力点,使用者能更加方便且顺利的将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进行分离。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在将橡胶套进行固定时,先将活动环与固定环的前端分离,再将两橡胶套卡入至卡槽内,接着将卡带从限位框内穿过,将卡带拉紧后活动环前端将插入至固定环上的弧槽内,然后通过将卡块卡入至适当的卡孔内,通过卡块与卡孔的配合能将卡带牢牢固定;将活动环与固定环相互拉紧后,设置在卡槽内的橡胶垫能将橡胶套牢牢束缚固定在卡槽内,从而大大增强了对橡胶套的固定效果;当需要将橡胶套从卡槽内取出时,通过将卡带向远离卡块的方向拉动,当卡块与卡孔分离后,再将固定环与活动环进行分离,从而橡胶套便可从开口处取出,取出时不需借助其他工具十分的便捷,并且不会对卡环造成破坏,实现了卡环的循环使用。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技术中一种并联线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凸显卡环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凸显固定环处的局部结构爆炸示意图。附图标记:1、子线束;2、母线束;3、橡胶套;4、卡环;5、固定环;6、活动环;7、卡槽;8、卡带;9、卡块;10、卡孔;11、插孔;12、插块;13、弧槽;14、橡胶垫;15、限位框;16、横板;17、第一磁铁;18、第二磁铁;19、突块;20、扎带。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如图2所示,一种并联线束,包括一端并联在一起的子线束1与母线束2,子线束1与母线束2外侧均套设有用于起绝缘保护作用的橡胶套3。在两橡胶套3间设置有用于将两者进行限位固定的卡环4。如图3、图4所示,卡环4包括固定环5以及铰接在固定环5末端的活动环6。固定环5与活动环6呈相对设置,且两者的中心共同形成有供两橡胶套3(见图2)卡入的卡槽7。活动环6与固定环5的前端相互靠近,活动环6的前端宽度稍小于固定环5的前端宽度。固定环5的前端侧壁上开设有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并联线束,包括并联的子线束(1)以及母线束(2),子线束(1)与母线束(2)上均套设有橡胶套(3),其特征是:所述橡胶套(3)间设置有用于将橡胶套(3)进行固定的卡环(4),所述卡环(4)包括固定环(5)以及铰接在固定环(5)末端的活动环(6);所述固定环(5)与活动环(6)间形成有供所述橡胶套(3)卡入的卡槽(7),所述活动环(6)前端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固定环(5)的卡带(8),所述固定环(5)外侧壁上设置有靠近卡带(8)的卡块(9),所述卡块(9)向背离活动环(6)的方向弯曲,所述卡带(8)上对应开设有若干供所述卡块(9)卡入的卡孔(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并联线束,包括并联的子线束(1)以及母线束(2),子线束(1)与母线束(2)上均套设有橡胶套(3),其特征是:所述橡胶套(3)间设置有用于将橡胶套(3)进行固定的卡环(4),所述卡环(4)包括固定环(5)以及铰接在固定环(5)末端的活动环(6);所述固定环(5)与活动环(6)间形成有供所述橡胶套(3)卡入的卡槽(7),所述活动环(6)前端外侧壁上设置有朝向固定环(5)的卡带(8),所述固定环(5)外侧壁上设置有靠近卡带(8)的卡块(9),所述卡块(9)向背离活动环(6)的方向弯曲,所述卡带(8)上对应开设有若干供所述卡块(9)卡入的卡孔(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并联线束,其特征是:所述卡带(8)前端开设有贯穿的插孔(11),所述固定环(5)外侧壁上对应设置有若干与所述插孔(11)过盈配合的插块(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并联线束,其特征是:所述卡带(8)的前端侧壁从固定环(5)两端穿出。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智兵,王美帝,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中泓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