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系一种焚化炉结构改良,系由焚化炉本体上装有一循环排气装置,并外接一水幕装置,其中,本新型系可将未燃烧完全之垃圾颗粒集中,经循环装置之排送,再次进入焚化炉中重复焚烧,使其燃烧完全,同时可于焚化炉之周围设一环状水槽,利用高温使水蒸发,再藉汽电共生之原理收集蒸汽使其发电,而完全燃烧后所得之灰烬可另为石材之材料,系一具高效率及多种功能之焚化炉。(*该技术在200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焚化炉之结构改良,包含一焚化炉本体循环装置及排气装置,其中,焚化炉本体藉排气装置外接水幕装置。当今世界,垃圾问题近来年一直困扰着人类,昔日所用之垃圾掩埋法因用地取得不易而渐渐无法适用,取而代之的便是利用焚化炉来消耗日益增多的大量垃圾。但,美中不足的是目前的焚化炉皆未考虑“垃圾是否完全燃烧”之问题,焚化炉在焚烧垃圾时,会同时产生灰烬烟灰及高温,处理方式通常是灰烬扫出丢弃烟灰排出而高温则可回收加热水源,问题乃出在,灰烬中含有什麽未燃烧完全的杂物?烟灰中含有多少尘粒?将会造成怎样的环境污染?在这保意识高涨的同时,不可不注重,缘是,本创作人乃本着保护环境之精神设计本创作——具重覆循环燃烧功能之焚化炉,同时尚可利用焚化炉产生之高热做汽电共生而提供电力。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可令垃圾重覆循环燃烧且可利用汽电共生原理产生电力之完全燃烧高效率及多功能焚化炉者。具体结构是焚化炉本体内部之底侧设有一隔板,隔板上设有透孔,隔板下方则设有吸料管,吸料管顶缘开设开槽,吸料管可通向焚化炉本体外;循环装置中将两排送管及两个鼓风机设於焚化炉之吸料管端处,延设至焚化炉本体之上方处并导入其内,扇叶设於焚化炉本体顶部,受马达带动产生向下气流,导流板则设於扇叶与排送管下方,导流板上开有定向之槽缝,导引气流向下,进入燃烧炉本体内部;当焚化炉本体内之垃圾燃烧至一阶段,垃圾之细微杂物落入吸料管内,经鼓风机之吸收进入排送管,抽送至焚化炉本体上方处并导入其中,扇叶吹送细微杂粒再经导流板槽缝之导引形成一股回流,落入焚化炉本体内再行重覆燃烧者。焚化炉本体之外围可环绕一环水槽,水槽乃系避开各开口而设,可令水流经其中。焚化炉本体之本身组件间及其它装置间皆夹设有石棉网层。以下结合附图举例说明(一)图式附图说明图1.系本创作之立体外观图图2.系第一图前视部分剖视图图3.系第一图左视部分剖视图图4.系本创作之使用示意图一图5.系本创作之使用示意图二图6.系本创作之另一实施例图(二)图号(1)焚化炉本体(11)垃圾入口(111)鼓风机(12)进气鼓风机(13)隔板(131)透孔(14)吸料管(141)开槽(15)进料门(16)吸尘门(17)石棉网层(18)水槽(181)入口(182)出口(2)循环装置(21)排送管(22)鼓风机(23)扇叶(231)马达(24)导流板(241)导流叶片(242)导流槽(3)排气装置(31)抽气管(4)水幕装置(41)曲度幕板(42)沈淀池(5)垃圾(51)颗粒(52)灰尘首先请叁阅第1至3图,本创作包含一焚化炉本体(1)循环装置(2)排气装置(3),并外接一水幕装置(4),其中焚化炉本体(1)系一筒体,筒壁一侧设有垃圾入口(11),垃圾入口(11)上方并设有鼓风机(111),筒壁上方设有二组进气鼓风机(12);又,焚化炉本体(1)内部近底侧设有一隔板(13),隔板(13)预设适量透孔(131),隔板(13)下方则设有二吸料管(14),吸料管(14)之朝上一缘开设若干开槽(141),吸料管(14)之一端则可通向焚化炉本体(1)外;以隔板(13)为间隔,筒壁上下各设有一进料门(15)及吸尘门(16);循环装置(2)包含二排送管(21)二鼓风机(22)一扇叶(23)及一导流板(24),排送管(21)及鼓风机(22)系组装於焚化炉本体(1)筒壁外,与吸料管(14)相通,排送管(21)向上延设至焚化炉本体(1)之上方并导入其内,扇叶(23)受焚化炉本体(1)顶部之马达(231)带动,可产生一向下之气流,导流板(24)系一圆盘,固定於排送管(21)进口底侧,导流板(24)上成型若干导流叶片(241)及导流槽(242),可导引气流;排气装置(3)系多组气管(31)设於焚化炉本体(1)顶部,利用鼓风机抽排热气;水幕装置(4)则另设於焚化炉本体(1)一侧,包含一曲度幕板(41)及沉淀池(42)。组装时有一前题,乃在本体焚化炉各各组构件间皆需夹设石棉网层(17),避免高温外泄;循环装置(2)之排送管(21)及鼓风机(22)组於焚化炉本体(1)之吸料管(14)出口端,对称组设於筒壁两侧,排送管(21)之顶端适导入焚化炉本体(1)内,而扇叶(23)及导流板(24)则设於排送管(21)之上下方,扇叶(23)并受焚化炉本体(1)顶部之马达(231)控制,排气装置(3)设置於焚化炉本体(1)顶部,抽气管(31)向外伸导至水幕装置(4)处。使用时,请先叁阅第4图,垃圾(5)自垃圾入口(11)倒入焚化炉本体(1)内,开始燃烧後,进气鼓风机(12)自外界抽入新鲜空气助其燃烧,垃圾入口(11)上方之鼓风机(11)则可防止内部浓烟由此溢出;当部份垃圾(5)燃烧成较小之颗粒(51)时,便自隔板(13)之透孔(131)及吸料管(14)之开槽(141)而吸入吸料管(14)中(请叁阅第5图),此时,颗粒(51)受鼓风机(22)之吸排,经由排送管(21)送至焚化炉本体(1)上方,复进入焚化炉本体(1)内,遇扇叶(23)转动而造成之下压气流而下沉,并随导流板(24)之导流叶片(241)形成数股回流,带动颗粒(51)飘旋落入火中,重为燃烧一遍,直至颗粒(51)亦烧化成粉末般之细尘(52)後,便会落入焚化炉本体(1)之底层;再者,燃烧时造成浓密之烟雾逐渐上升,至焚化炉本体(1)之顶部後,受排气装置(3)之抽送排出焚化炉本体(1)之外,喷向水幕装置(4)之曲度幕板(41),部份夹杂其中之灰尘溶於水中,而后於沉淀池(42)中沉淀分离析出。待焚化炉本体(1)内部之垃圾完全燃尽后,因整体尚有高度余温存在,此时,可打开进料门(15)置入如废五金等废料,利用内部余温融去塑胶包覆料而取得内部金属材料;同时可打开底部吸尘门(16)将落於隔板(13)底部之灰烬完全清出,清出之灰烬因内部已不含任何杂质,可做为石砖块耐火砖…等石材之材料。同时,本创作尚另有一善用热源之实施例,如第6图所示,主要系在焚化筒本体(1)之筒壁(较中段处)外围沿轴向包覆一环环状水槽(18),该水槽(18)之包覆系避开各开口,不碍及使用上之操作,又,水槽(18)设有入出口(181)(182),当冷水进入水槽(18)内时遇高温而蒸发,形成水蒸汽由出口(182)排出,利用汽电共生原理,使蒸汽成为发电之原动力。综上所述,本创作系以焚化炉为主体,可重覆循环燃烧垃圾,使其燃烧完全,并可利用其残馀之灰烬做为石材之材料,同时尚有其他延生之功能,如汽电共生,可用来发电,此皆为其他焚化炉所未见且未及,爰依法申请专利。权利要求1.一种焚化炉之结构改良,在焚化炉本体上有入料口及出料口,在本体内可容纳垃圾,本技术的特征在于焚化炉本体内部底侧设有一隔板,隔板上开设多个透孔,隔板下方则固设两组吸料管,管壁顶缘设若干开槽,又,吸料管之一端可通往焚化炉外部;循环装置是将两个排送管及两个鼓风机接於吸料管端处,延设至焚化炉之上方并导入焚化炉本体内,扇叶及导流板分别设於排送管之上下方,导流板系一盘体,并开设若干导流叶片及导流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焚化炉之结构改良,其中,焚化炉本体外围可环绕设置一环状水槽,水槽系避开各开口而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焚化炉之结构改良,其中,焚化炉本体与各组构件间皆夹设有避免高温外泄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焚化炉之结构改良,在焚化炉本体上有入料口及出料口,在本体内可容纳垃圾,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焚化炉本体内部底侧设有一隔板,隔板上开设多个透孔,隔板下方则固设两组吸料管,管壁顶缘设若干开槽,又,吸料管之一端可通往焚化炉外部;循环装置是 将两个排送管及两个鼓风机接於吸料管端处,延设至焚化炉之上方并导入焚化炉本体内,扇叶及导流板分别设於排送管之上下方,导流板系一盘体,并开设若干导流叶片及导流槽。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林文江,
申请(专利权)人:洪林文江,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