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感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259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31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电感部件具备:本体;第1、第2电感器;第1、第2柱状布线和第3、第4柱状布线;与第1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第2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第3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第4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在本体的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第4外部端子靠近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第1柱状布线与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第1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第3柱状布线的端面的未与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绝缘膜覆盖。

Inductance componen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感部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感部件。
技术介绍
以往,作为电感部件,有记载于日本特开2017-107971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部件。该电感部件具备:螺旋布线;覆盖螺旋布线的磁性复合体;以端面从磁性复合体的外表面暴露的方式埋入磁性复合体,并与螺旋布线电连接的内部电极;以及设置于磁性复合体的外表面,并与内部电极电连接的外部端子。外部端子包含与磁性复合体和内部电极的端面接触的金属膜,金属膜的面积大于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7971号公报在电感部件中,也存在内置多个电感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外部端子也增加电感器的数量,但若考虑到向基板的安装性,外部端子在相同的面排列。此时,从将电感部件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的防短路的观点出发,邻接的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需要确保恒定以上。因此,若上述以往那样的电感部件的结构保持原样内置多个电感器,则外部端子比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大,因此为了将邻接的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确保恒定以上,必须将邻接的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确保为其以上。对于该内部电极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不仅降低会设计的自由度,还能成为电感部件的特性获取的障碍。例如,在恒定的电感部件的外形中,若确保内部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则使内部电极的端面的面积的上限产生制约,导致电感部件的直流电阻成为牺牲。这样,上述以往那样的电感部件的结构谈不上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在于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具备:本体;配置于上述本体内的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端面从上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上述本体并与上述第1电感器电连接的第1柱状布线和第2柱状布线、和端面从上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上述本体并与上述第2电感器电连接的第3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与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2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上述第4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在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上述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上述第4外部端子靠近上述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上述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上述第1柱状布线与上述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上述第3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上述绝缘膜覆盖。根据上述方式,第1柱状布线与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受被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制约,从而能够减少对第1柱状布线和第3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本体具有:覆盖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并且由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构成的磁性层。根据上述技术方案,成为由于磁性层的形成区域而使电感部件的特性所受到的影响变大的结构,因此对第1柱状布线和第3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减少更加有效。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上述磁性层的上述树脂、上述金属磁性粉和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接触的金属膜。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磁性层的树脂、金属磁性粉和柱状布线的端面接触的金属膜,因此能够确保第1外部端子与磁性层间的紧贴性、第1外部端子自身的膜强度、第1外部端子的导电性。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从上述第1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到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地设置。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1外部端子变大。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的在上述第1主面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上述第3外部端子的方向上延伸。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不对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给予影响而使第1外部端子变大。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沿着上述第1边缘排列。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1端缘侧配置有第1外部端子和第3外部端子,从而电感部件的安装性提高。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具有以直线状延伸的第1边缘,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相对于上述第1边缘的延伸方向倾斜地排列。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确保为相对于第1边缘倾斜,所以第1边缘未受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制约,就能使上述最短距离更小。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当从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上述第1外部端子和上述第3外部端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1外部端子和第3外部端子为椭圆形或者圆形,因此能够不改变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的最短距离,就使第1外部端子与第3外部端子更加接近。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外部端子与上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在沿着上述第1边缘的方向上的最短距离为350μm以下。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维持安装于基板时的安装焊料的防短路、并且使电感部件的沿着第1边缘的外形比通常情况小。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2外部端子位于比上述第3外部端子靠近上述第4外部端子的位置,上述第2外部端子与上述第4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上述第2柱状布线与上述第4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上述第2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2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上述第4柱状布线的上述端面的未与上述第4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上述绝缘膜覆盖。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第2柱状布线与第4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未受第2外部端子与第4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制约,从而能够减少对第2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的形成区域形成的制约。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柱状布线、上述第2柱状布线、上述第3柱状布线、上述第4柱状布线在与上述端面正交的方向上以直线状延伸至上述第1电感器、上述第2电感器。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以更短距离连接第1外部端子、第2外部端子、第3外部端子、第4外部端子与第1电感器、第2电感器。另外,在电感部件的一个技术方案中,上述第1电感器和上述第2电感器包括与上述本体的上述第1主面平行地配置的螺旋布线。根据上述技术方案,能够使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在与第1主面平行的方向上构成,能够实现电感部件的低矮化。在该说明书中,螺旋布线是指在平面上延伸的曲线(二维曲线),可以是匝数超过1圈的曲线,可以是匝数不足1圈的曲线,或者也可以是在局部具有直线。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电感部件,能够提供具有适于内置多个电感器的结构的电感部件。附图说明图1A是表示电感部件的第1实施方式的透视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剖视图。图2是图1B的局部放大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n本体;/n配置于所述本体内的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n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1电感器电连接的第1柱状布线和第2柱状布线、和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2电感器电连接的第3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n与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2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所述第4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n在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n所述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所述第4外部端子靠近所述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n所述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第1柱状布线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所述绝缘膜覆盖。/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25 JP 2018-1792801.一种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
本体;
配置于所述本体内的第1电感器和第2电感器;
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1电感器电连接的第1柱状布线和第2柱状布线、和端面从所述本体的第1主面暴露地埋入所述本体并与所述第2电感器电连接的第3柱状布线和第4柱状布线;
与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2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2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3外部端子、和与所述第4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第4外部端子;以及
在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设置的绝缘膜,
所述第1外部端子位于比所述第4外部端子靠近所述第3外部端子的位置,
所述第1外部端子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之间的最短距离比所述第1柱状布线与所述第3柱状布线之间的最短距离长,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1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和所述第3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的未与所述第3外部端子接触的部分由所述绝缘膜覆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具有:覆盖所述第1电感器和所述第2电感器并且由含有金属磁性粉的树脂构成的磁性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包括与所述磁性层的所述树脂、所述金属磁性粉和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接触的金属膜。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从所述第1柱状布线的所述端面到所述本体的所述第1主面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感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部端子的在所述第1主面设置的部分没有在朝向所述第3外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滨田显德工藤敬实山口公一吉冈由雅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