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5244613 阅读:111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5-01 17: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NPN型三极管为核心器件构成蓄电池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器连接蓄电池和电源,使得补偿充电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调试和维护,方便携带。

Battery charg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battery charging compensation device, including battery, controller, power supply and compensation charger, the battery is connected to the controller, the controll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power supply, the power supply is connected with the compensation charger, the charger is connected with the battery compensatio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charger includes resistance compensation first, capacitance and inductance, diode D1, a triode, a grounding terminal, the input and the first output end output1; the resistor comprises a first resistor R1, a second resistor R2, third resistor R3, fourth resistor R4, fifth resistor R5, sixth R6 and seventh R7, the resistance resistance resistance R8 and the resistance R9 ninth eighth. The utility model adopts NPN type triode as the core device of the battery charger and the battery of compensation, compensation and power battery charger is connected, so as to compensate for quick charging, convenient; and the battery charging compensation device, is easy to debug and maintain, easy to carr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蓄电池领域,具体地讲,是涉及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
技术介绍
蓄电池(StorageBattery)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是按可再充电设计的电池,通过可逆的化学反应实现再充电,通常是指铅酸蓄电池,它是电池中的一种,属于二次电池。它的工作原理:充电时利用外部的电能使内部活性物质再生,把电能储存为化学能,需要放电时再次把化学能转换为电能输出。现有的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结构复杂,元器件繁多,不利于后期的调试和维护,也不便于携带。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设计巧妙、结构简单的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蓄电池。具体地,所述电源为正45伏电压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3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680欧姆、第四电阻R4阻值为22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360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K欧姆、第八电阻R8阻值为33K欧姆、第九电阻R9阻值为10K欧姆。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容C1为1200pF、第二电容C2为0.01uF、第三电容C3为0.33uF、第四电容C4为0.03uF、第五电容C5为0.02uF、第六电容C6为0.033uF、第七电容C7为0.01uF。具体地,所述第一电感L1为1uH,所述第二电感L2为5uH。具体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均为NPN管。具体地,所述控制器为单片机,所述单片机为TMS320F2837xS。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采用NPN型三极管为核心器件构成蓄电池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器连接蓄电池和电源,使得补偿充电快捷,方便;并且所述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器件少,便于后期调试和维护,方便携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蓄电池补偿充电器的连接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实施例如图1至图2所示,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蓄电池。具体地,所述电源为正45伏电压源。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电阻R1阻值为3K欧姆、第二电阻R2阻值为2K欧姆、第三电阻R3阻值为680欧姆、第四电阻R4阻值为22K欧姆、第五电阻R5阻值为360欧姆、第六电阻R6阻值为1.3K欧姆、第七电阻R7阻值为5K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

【技术保护点】
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通过第六电容C6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还通过串联在一起的第二电感L2和第八电阻R8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七电容C7连接到所述输出端output;所述输出端output通过第九电阻R9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电源,所述输出端output连接所述蓄电池。...

【技术特征摘要】
1.蓄电池补偿充电装置,包括蓄电池、控制器、电源和补偿充电器,所述蓄电池连接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连接所述电源,所述电源连接所述补偿充电器,所述补偿充电器连接所述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偿充电器包括电阻、电容、电感、第一二极管D1、三极管、接地端、输入端和第一输出端output1;所述电阻包括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和第九电阻R9;所述电容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所述电感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三极管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第二三极管Q2;所述输入端包括第一输入端input1和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一电阻R1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所述第一电阻R1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所述第二输入端input2连接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输入端input1通过第一电容C1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第二电阻R2和第二电感C2连接到所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通过第三电容C3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还通过第四电阻R4连接到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阴极,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通过第六电阻R6连接到接地端,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通过第五电容C5连接到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阳极;所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通过第五电阻R5连接到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江林巨辉谢晓娜蒋涛李雄宝周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