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0121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包括:外圈的外径表面设有贯穿外圈的有注油孔,靠近外圈的外径的注油孔内设有注油嘴,外圈的内径设有内滚道,注油孔与内滚道连通;内圈设置于外圈的内腔,内圈的外径设有外滚道,内滚道与外滚道之间设有多个滚珠,内圈的内径表面设有内齿,内圈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螺孔。多个隔离块,每个隔离块设置于相邻的滚珠之间,圆柱体的圆柱面与内滚道和外滚道接触连接,圆柱体的两侧的平面设有与滚珠表面配合的半球面凹槽。通过在外圈上设有贯穿外圈的注油孔,注油孔与内滚道连通,便于将润滑油通过注油孔之间注入滚道内,降低滚珠在滚道内的摩擦系数,提高了回转支承加油效率能够使得装置长时间稳定运转。

A kind of slewing ring and its oiling technolog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回转支撑加工工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
技术介绍
回转支撑是一种能够承受综合载荷的大型轴承,可以同时承受较大的轴向、径向载荷和轻浮力矩。回转支撑在现实工业中应用很广泛。传统的回转支承加油只能人工转动回转支承,手动加油,加油时间长,加油不均匀,遇到特别大的回转支承,还需要几个人同时转动来加油,费时费力。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一种回转支承的加工方法,提高了加油质量,适用于各种型号的回转支承加油,大大的提高了回转支承加油效率能够使得装置长时间稳定运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回转支承及其注油工艺,适用于各种型号的回转支承加油,大大的提高了回转支承加油效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回转支承,包括:外圈,所述外圈的外径表面设有贯穿所述外圈的有注油孔,靠近外圈的外径的所述注油孔内设有注油嘴,所述外圈的内径设有内滚道,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内滚道连通;内圈,所述内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内腔,所述内圈的外径设有外滚道,所述内滚道与所述外滚道之间设有多个滚珠,所述内圈的内径表面设有内齿,所述内圈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螺孔。多个隔离块,每个所述隔离块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滚珠之间,所述隔离块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圆柱面与所述内滚道和所述外滚道接触连接,所述圆柱体的两侧的平面设有与所述滚珠表面配合的半球面凹槽。优选地,所述注油孔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圈上。优选地,所述注油孔位于所述内滚道的圆周处。优选地,所述注油嘴的外径设有圆锥形外螺纹;还包括注油管,所述注油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注油嘴配合连接的圆锥形内螺纹。优选地,所述外圈的内径上部设有第一沟槽,所述内圈的外径下部设有第二沟槽。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外圈插入所述第一沟槽内,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内圈扣设于所述内圈的上表面。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外圈插入所述第二沟槽内,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内圈扣设于所述内圈的上表面。优选地,所述外圈的表面与所述内圈表面经过镀铬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回转支承的注油工艺,包括:注油管和与所述注油管连接的油泵,以及所述的回转支承,所述注油管与所述注油嘴连接,所述油泵将润滑油以注油压力为0.6~0.8Mpa注入注油孔内,所述油泵每分钟泵入注油嘴的润滑油2~3次,每次泵入50ml~100ml。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外圈上设有贯穿外圈的注油孔,注油孔与所述内滚道连通,便于将润滑油通过注油孔之间注入滚道内,降低在滚道内滚珠与隔离块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回转支承加油效率能够使得装置长时间稳定运转。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回转支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外圈;2、注油嘴;3、第一密封圈;4、滚珠;5、安装螺孔;6、内圈;7、内齿;8、第二密封圈;9、注油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专利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一个实施方式的一种回转支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回转支承,包括:外圈1,外圈1的外径表面设有贯穿外圈的有注油孔9,靠近外圈1的外径的注油孔9内设有注油嘴2,外圈1的内径设有内滚道,注油孔9与内滚道连通;内圈6,内圈6设置于外圈1的内腔,内圈6的外径设有外滚道,内滚道与外滚道之间设有多个滚珠4,内圈6的内径表面设有内齿,内圈6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螺孔5,通过安装螺孔5将回转支撑固定在基座上。多个隔离块(未示出),每个隔离块设置于相邻的滚珠4之间,隔离块为圆柱体,圆柱体的圆柱面与内滚道和外滚道接触连接,圆柱体的端面设有与滚珠4表面配合的半球面凹槽。注油嘴2的外径设有圆锥形外螺纹;还包括注油管(未示出),注油管的一端设有与注油嘴配合连接的圆锥形内螺纹。注油孔9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外圈1上。注油孔9位于内滚道的圆周处。外圈1的内径上部设有第一沟槽,内圈6的外径下部设有第二沟槽。还包括第一密封圈3,第一密封圈3的外圈插入第一沟槽内,第一密封圈的内圈扣设于内圈6的上表面。还包括第二密封圈8,第二密封圈8的外圈插入第二沟槽内,第二密封圈8的内圈扣设于内圈6的上表面。外圈1的表面与内圈6表面经过镀铬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回转支承的注油工艺,注油管与注油嘴连接,油泵将润滑油以注油压力为0.6~0.8Mpa注入注油孔内,油泵每分钟泵入注油嘴的润滑油2~3次,每次泵入50ml~100ml。通过在外圈上设有贯穿外圈的注油孔,注油孔与所述内滚道连通,便于将润滑油通过注油孔之间注入滚道内,降低在滚道内滚珠与隔离块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了回转支承加油效率能够使得装置长时间稳定运转。具体地,注油泵的泵油频率间歇性,每分钟泵油两次,通过滚珠的转动将每次泵入滚道内的润滑油均匀的涂于滚道的内壁,每次泵入50ml~100ml,避免每次泵入的润滑油过多而溢出回转支承。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上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描述的目的仅为了示例性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并不意在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限制于所给出的任何示例。以上已经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
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包括:/n外圈,所述外圈的外径表面设有贯穿所述外圈的有注油孔,靠近外圈的外径的所述注油孔内设有注油嘴,所述外圈的内径设有内滚道,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内滚道连通;/n内圈,所述内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内腔,所述内圈的外径设有外滚道,所述内滚道与所述外滚道之间设有多个滚珠,所述内圈的内径表面设有内齿,所述内圈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螺孔;/n多个隔离块,每个所述隔离块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滚珠之间,所述隔离块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圆柱面与所述内滚道和所述外滚道接触连接,所述圆柱体的两侧的平面设有与所述滚珠表面配合的半球面凹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圈,所述外圈的外径表面设有贯穿所述外圈的有注油孔,靠近外圈的外径的所述注油孔内设有注油嘴,所述外圈的内径设有内滚道,所述注油孔与所述内滚道连通;
内圈,所述内圈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内腔,所述内圈的外径设有外滚道,所述内滚道与所述外滚道之间设有多个滚珠,所述内圈的内径表面设有内齿,所述内圈的下表面设有安装螺孔;
多个隔离块,每个所述隔离块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滚珠之间,所述隔离块为圆柱体,所述圆柱体的圆柱面与所述内滚道和所述外滚道接触连接,所述圆柱体的两侧的平面设有与所述滚珠表面配合的半球面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为两个,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外圈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孔位于所述内滚道的圆周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回转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油嘴的外径设有圆锥形外螺纹;还包括注油管,所述注油管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注油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强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市博创回转支承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