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596084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1: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能将丙烯酸转化为β‑丙氨酸的酶。以该酶进行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能够避免化学法涉及的高温、高压反应,且副反应得到了良好的控制;避免了丙烯腈的使用,丙烯腈毒性大,环境危害大,而本发明专利技术以丙烯酸为原料,不仅毒性小,对环境影响小;与现有的生物法相比,仅需一步反应,缩短了反应进程,24小时即可实现β丙烯酸的制备,提高了制备效率。

Biosynthesis of \u03b2 - Alanin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
,尤其涉及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
技术介绍
β-丙氨酸(β-Alanine)是自然界中唯一存在的β型氨基酸,它是一种非蛋白氨基酸,主要用于合成泛酸、辅酶A、肌肽和鹅肌肽等物质,对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随着对β-丙氨酸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日趋成熟,如喜树碱β-丙氨酸酯、聚β-丙氨酸等,在医药、精细化工、环境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外生产β-丙氨酸有化学合成法与生物合成法:化学法合成β-丙氨酸路线生物法合成β-丙氨酸路线其中,化学合成法主要是丙烯腈法,是以丙烯腈和液氨为主要原料,在100~109℃,1Mpa压力下保温4h,生成β-氨基丙腈,β-氨基丙腈在90~95℃下碱解1h生成β-氨基丙酸钠,再用HCl中和,生产1吨β-丙氨酸大约需2吨NaOH和2吨HCl。该方法的原料丙烯腈易燃、高毒、对环境有严重危害、且价格较高。整个生产过程涉及高温、高压反应,能耗很大,同时有副产物生成,反应需要两步完成,过程复杂,强酸、强碱、原料及中间体对人和环境危害很大,并且其产品中含有一定的有害物质。反应产物中含有NaCl,需要反复精制才能得到高纯度的β-丙氨酸,否则Cl-的存在会大大影响产物质量。而生物合成法生产β-丙氨酸,主要是通过天冬氨酸酶与L-天冬氨酸-α-脱羧酶双酶偶联,催化富马酸加氨合成L-天冬氨酸,而后脱羧生成β-丙氨酸。该方法的原料富马酸转化为β-丙氨酸时有分子量损失,原子经济性差;反应需要两步完成、过程复杂,影响收率;而且酶催化富马酸加氨合成L-天冬氨酸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收率低。进一步改进丙氨酸的合成工艺,既避免化学法的一系列危害,而克服现有生物法步骤长、经济性差的缺陷,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β-丙氨酸的生物合成方法。本专利技术利用突变的酶,以丙烯酸为底物生成β-丙氨酸。本提供了能将丙烯酸转化为β-丙氨酸的酶。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酶为突变的天冬氨酸酶。所述天冬氨酸酶(EC4.3.1.1)能够催化L-天冬氨酸生成富马酸的可逆反应。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有4个能够与α-羧基相结合的位点,为极性氨基酸残基,通常为苏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天冬酰胺。天冬氨酸酶目前广泛应用于天冬氨酸的生物法合成,并且是现有生物法合成β-丙氨酸第一步所需的酶催化剂。其性质与催化机理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天冬氨酸酶具有严格的底物特异性,只对富马酸表现出活力,文献报道与前期研究均表明,其对丙烯酸不存在催化活力。本专利技术选择天冬氨酸酶作为改造起点,在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引入突变,改变其催化性质,使其能够将丙烯酸作为底物生成β-丙氨酸。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酶,下列位置至少由如下氨基酸之一组成: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蛋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一些实施例中,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酶,下列位置至少由如下氨基酸之一组成: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一些具体实施例中,野生型天冬氨酸酶来源于芽孢杆菌YM55-1。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酶为来源于一种芽孢杆菌菌株YM55-1的天冬氨酸酶突变体,其至少包括如下突变之一: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具体的,所述酶为: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的突变体(记为T187A);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的突变体(记为M321F);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的突变体(记为K324I);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记为N326L);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芽孢杆菌YM55-1天冬氨酸酶的第187位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第321位由蛋氨酸突变为苯丙氨酸、第324位由赖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第326位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亮氨酸的突变体。含有四个突变位点的天冬氨酸酶突变体记为AFIL,的氨基酸序列如SEQIDNO:4。本专利技术实验表明,含有T187A、M321F、K324I、N326L突变位点之一的天冬氨酸酶突变体即可实现催化丙烯酸向β-丙氨酸的转变,转化率为15.2%~24.3%。而含有四个突变位点的天冬氨酸酶突变体能够使丙烯酸向β-丙氨酸的转化率达到99.8%。以其他物种来源的天冬氨酸酶为野生型酶进行突变,或引入突变位点,也能够实现丙烯酸向β-丙氨酸的转变,催化效率与本申请的效果相似甚至更高。...

【技术保护点】
1.能将丙烯酸转化为β-丙氨酸的酶。/n

【技术特征摘要】
1.能将丙烯酸转化为β-丙氨酸的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酶,其特征在于,其为突变的天冬氨酸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酶,其特征在于,下列位置至少由如下氨基酸之一组成:
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
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蛋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
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赖氨酸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
野生型天冬氨酸酶的活性口袋中α-羧基结合位点由天冬酰胺突变为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脯氨酸或半胱氨酸。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硕赖敦岳何龙丹何梦燕汪钱
申请(专利权)人:台州酶易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