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6851 阅读:2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主要用于燃用高灰分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可控制炉膛中部和上部的灰浓度,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 一容器,该容器为立方体或圆形筒体,该容器的顶部与反料器的下部连通; 在该容器的中间安装有一冷却管; 在该容器的下部,连接有一移动床式排灰管和机械阀。(*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排灰器,特别是指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是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可调节炉膛内的灰浓度。本技术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主要用于燃用高灰分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可控制炉膛中部和上部的灰浓度,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一容器,该容器为立方体或圆形筒体,该容器的顶部与反料器的下部连通;在该容器的中间安装有一冷却管,用于排灰的冷却;在该容器的下部,连接有一移动床式排灰管和机械阀,用于排灰的排放。其中在该容器的中间的下部有一隔墙,该隔墙将容器分为上升区和下降区,该上升区和下降区的上部连通。其中该容器的上升区与锅炉炉膛的下部和气固分离器的下部连通。其中移动床式排灰管和机械阀安装在该容器的下降区的下部。其中该冷却管安装在该容器的下降区。其中该冷却管安装在该容器的上升区。其中该机械阀可以是闸阀、蝶阀、回转阀或螺旋输送机。其中第一、二、三实施例中的机械阀13h、14f可以是闸阀、蝶阀、回转阀或螺旋输送机。本技术的工作过程为请再参阅附图说明图1及图2,排灰器15位于返料器12的下面,排灰9c从返料器12的底部通过连接管15a进入排灰器15,以移动床的状态从上向下移动,从底部进入移动床式排灰管13g,最后通过位于移动床式排灰管13g底部的机械阀13h排出锅炉。在排灰器15中设置冷却管15b,通过热交换将排灰9c的温度降低到可以安全排放的水平,冷却管15b内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蒸汽。由于排灰9c在排灰器15中以移动床的状态通过冷却管15b,换热系数比较小。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可以将排灰器15的横截面尺寸设计得小一些,而将其高度设计得大一些。排灰9c的流量是由位于移动床式排灰管13g底部的机械阀13h控制的。结合参阅图3和图4,一次风1从风室2穿过布风板3进入炉膛的下部7,煤5和二次风6从侧壁加入炉膛的下部7,固体颗粒9被烟气夹带进入炉膛的中部和上部8。一般地,将炉膛中从布风板至二次风6加入点之间的部分称为炉膛的下部7,以上部分称为炉膛的中部和上部8。固体颗粒9的绝大部分在气固分离器10中与烟气分离,被分离的固体颗粒9a称为循环灰,通过返料下降管11和返料器12返回炉膛的下部7。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排灰器13与返料器12连接,将进入返料器12的循环灰9a的一部分9c排出锅炉,使通过返料器12返回炉膛的下部7的循环灰9b的量减少。这样可以控制炉膛的中部和上部8的灰浓度。图4和图5出示了另外两种排灰器13和14,其控制炉膛中部和上部8的灰浓度的方法与图3所示的排灰器13的相同,排出进入返料器12的循环灰9a的一部分9c。但是这三种排灰器13、14和15的内部结构和原理不同,以下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进一步详细说明。见图4,第一种排灰器13内部的底部和下部被隔墙13b分隔为上升区13a和下降区13c,上升区13a的底部与返料器12的底部连接,由排灰器13排出的循环灰9c从返料器12的底部进入排灰器13的上升区13a的底部,而后上升,越过隔墙13b的顶端进入下降区13c,从下降区13c的底部进入移动床式排灰管13g,最后通过位于移动床式排灰管13g底部的机械阀13h排出锅炉。在上升区13a的底部送入流化风13e,使上升区13a中的排灰9c充分流化、上升、越过隔墙13b的顶端进入下降区13c。循环灰9a的温度是非常高的,不能直接排放,因此在排灰器13的下降区13c中设置冷却管13d,通过热交换将排灰9c的温度降低到可以安全排放的水平。冷却管13d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蒸汽。为了强化排灰9c与冷却管13d之间的换热系数,在下降区13c的底部送入流化风13f,使下降区13c中的排灰9c处于鼓泡床状态。流化风13e与13f由下降区13c的顶部通过导管13i引入炉膛的下部7。排灰9c的流量是由位于移动床式排灰管13g底部的机械阀13h控制的。设置移动床式排灰管13g的目的是起密封作用,阻止排灰器13中的流化风13e和13f甚至炉膛的下部7中的烟气从机械阀13h泄漏。因此移动床式排灰管13g的直径比较大,使得排灰9c在排灰过程中在移动床式排灰管13g中的移动速度小于排灰9c的最小流化速度,始终处于移动床状态。同时,移动床式排灰管13g的高度要足够。机械阀13h可以是闸阀、蝶阀、回转阀和螺旋输送机等,从便于操作和运行稳定的角度看,最好使用螺旋输送机。可以将上述第一种排灰器13中冷却管13d的位置移到上升区中,从而构成本技术的第二种排灰器,见图5。排灰器14的底部和下部由隔墙14b分为上升区14a和下降区14c,冷却管14d位于上升区14a中,冷却管14d的冷却介质可以是水也可以是蒸汽。为了强化排灰9c与冷却管14d之间的换热系数,从上升区14a的底部送入流化风14e,使上升区中的灰处于鼓泡床状态。排灰9c从返料器12的底部进入排灰器14,在上升区中上升并越过隔墙14b,进入下降区14c,靠重力直接下落,通过机械阀14f落入密闭灰罐14g。排灰9c的流量由流化风14e的流量控制,机械阀14f在更换密闭灰罐14g时起开关的作用。流化风14e从排灰器14的顶部由导管14h引入炉膛的下部7。以上由图3、图4和图5所描述的排灰器13和排灰器14更适合于排灰量比较大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因为排灰9c的冷却效果比较好,但是由于使用了流化风13e、13f、14e及导管13i、14h,其结构比较复杂一些。如果排灰量比较小,可以采用本技术提出的第一种排灰器15。需要指出的是,本技术所提出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灰浓度的控制方法可以采用本技术所提出的三种排灰器实现,但是排灰器的具体结构可以不限于这三种。根据本技术的目的,排灰器的原理要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可以控制排灰的流量,必须将排灰的温度降低到可以安全排放的水平,必须阻止气体的泄漏。权利要求1.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主要用于燃用高灰分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可控制炉膛中部和上部的灰浓度,其特征在于,其中包括有一容器,该容器为立方体或圆形筒体,该容器的顶部与反料器的下部连通;在该容器的中间安装有一冷却管;在该容器的下部,连接有一移动床式排灰管和机械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在该容器的中间的下部有一隔墙,该隔墙将容器分为上升区和下降区,该上升区和下降区的上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容器的上升区与锅炉炉膛的下部和气固分离器的下部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移动床式排灰管和机械阀安装在该容器的下降区的下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却管安装在该容器的下降区。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冷却管安装在该容器的上升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机械阀可以是闸阀、蝶阀、回转阀或螺旋输送机。专利摘要本技术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内的排灰器,主要用于燃用高灰分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可控制炉膛中部和上部的灰浓度,其中包括有一容器,该容器为立方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清刚那永洁包绍麟孙运凯贺军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