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建舒专利>正文

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3647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0 09:36
一种爬行保健的减震器,其下部为弧形的减震簧片,减震簧片的上端与主支撑杆连接,主支撑杆上端与环形臂环连接;主支撑杆为平行的两根,它与减震簧片的连接部位于减震簧片的上端口的两侧,主支撑杆与减震簧片呈“S”形;在主支撑杆中部连接有水平的掌托,掌托向减震器前进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副支撑杆上,副支撑杆上端与支撑杆连接,下端与减震簧片连接,副支撑杆为平行的两根且呈与主支撑杆反向的弧度;在掌托下方两个副支撑杆间固定有指托。本装置使用时不用屈膝,无需更换衣物或加装膝部护具。使用本装置可提高心肺功能及身体的协调性,使颈椎、腰椎负担大大减轻,能防治各种脊椎病变。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保健器械,尤其是一种适用于爬行保健者使用的上肢减震器。
技术介绍
在现代工作环境下,人们长期从事办公室文案工作,活动量大幅减少。由此导致的心肺功能不足、颈椎腰椎病等状况多发。从事游泳和慢跑等运动,对改善心肺和脊椎病变有很好的矫正作用,但这两项运动对环境温度、场地或器材要求较高,难以普及。而爬行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爬行运动时,体位的改变可以相应的减轻心脏的压力,手臂的承重加大,直接激发和促进心肺功能的发挥。目前,爬行健身运动以徒手爬行健身为主,但由于人体四肢长度差异导致上肢受力过大,同时对身体的柔韧性也有较高要求,不适合身体虚弱或高龄人群。菲特克洛实业有限公司拥有多项爬行健身器械的专利权,专利技术方案都是通过分别安装在导轨上的上、下肢滑动部件模拟爬行运作。其产品为固定放置的专业器材,不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造价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爬行运行使用的减震器,它适用人群广、方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器械增加上肢长度,同时对上肢受力情况进行显示,方便调整爬行姿态和运动强度。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所述的减震器,其下部为弧形的减震簧片,减震簧片的上端与主支撑杆连接,主支撑杆上端与环形臂环连接;主支撑杆为平行的两根,它与减震簧片的连接部位于减震簧片的上端口的两侧,主支撑杆为弧形并与减震簧片平滑过渡,两部件整体呈“S”形;“S”形的上端口指向为减震器使用时的前进方向;在主支撑杆中部连接有水平的掌托,掌托向减震器前进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副支撑杆上,副支撑杆上端与支撑杆连接,下端与减震簧片连接,副支撑杆为平行的两根且呈与主支撑杆反向的弧度;在掌托下方两个副支撑杆间固定有指托,指托弯曲呈波浪形。臂环为倾斜布置,以与主支撑杆连接点连线为轴和水平面呈30~45度夹角;臂环上扬端远点与指托的竖向位置相当。阻尼器位于减震簧片下部弧形的内侧,阻尼器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连接。本装置在使用时,使用者将手前臂从臂环中插入,手指指向减震器前进方向,手掌置于掌托上,手指扣住指托使装置随上肢移动。使用者下肢基本与站姿相同,不用屈膝,这样可以适用于正常家居生活,无需更换衣物或加装膝部护具。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心肺功能就会得到提高和强化,对于减轻脑供血不足功效明显。通过手脚并用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使颈椎、腰椎负担大大减轻,能防治各种脊椎病变。为适应不同身高、臂长者,减震器的纵向尺寸可以做成不同规格。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臂环2、副支撑杆3、掌托4、指托5、压力传感器6、减震簧片7、阻尼器8、主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减震器的下部为弧形的减震簧片6,减震簧片的上端与主支撑杆8连接,主支撑杆8上端与环形臂环1固定连接;主支撑杆8为平行的两根,它与减震簧片的连接部位于减震簧片的上端口的两侧,主支撑杆8为弧形并与减震簧片6平滑过渡,两部件整体呈“S”形;“S”形的上端口指向为减震器使用时的前进方向;在主支撑杆8中部连接有水平的掌托3,掌托3向减震器前进方向伸展并固定于副支撑杆2上;掌托3设计成防滑的弧面。副支撑杆2上端与支撑杆8连接,下端与减震簧片6连接,副支撑杆2为平行的两根且呈与主支撑杆8反向的弧度;在掌托3下方两个副支撑杆间固定有指托4,指托4弯曲呈与手指握持相适应的波浪形。臂环1为倾斜布置,它以与主支撑杆8连接点连线为轴和水平面呈45度夹角;臂环1上扬端远点与指托4竖向位置相当,这样可以防止使用者手腕过度翻折造成不适。阻尼器7位于减震簧片6下部弧形的内侧,阻尼器7的顶部与压力传感器5连接。压力传感器可显示承受的压力,使用者根据自身体重来估算上肢应当分担的重量,从而调节身体重心的位置,达到最佳的锤炼效果。初用者上肢承受的重量一般为体重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宜,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应当将重心前移,逐渐提高上肢的承担比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下部为弧形的减震簧片(6),减震簧片的上端与主支撑杆(8)连接,主支撑杆(8)上端与环形臂环(1)连接;主支撑杆(8)为平行的两根,它与减震簧片的连接部位于减震簧片的上端口的两侧,主支撑杆(8)为弧形并与减震簧片(6)平滑过渡,两部件整体呈“S”形;“S”形的上端口指向为减震器使用时的前进方向;在主支撑杆(8)中部连接有水平的掌托(3),掌托(3)向减震器前进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副支撑杆(2)上,副支撑杆(2)上端与支撑杆(8)连接,下端与减震簧片(6)连接,副支撑杆(2)为平行的两根且呈与主支撑杆(8)反向的弧度;在掌托(3)下方两个副支撑杆间固定有指托(4),指托(4)弯曲呈波浪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其下部为弧形的减震簧片(6),减震簧片的上端与主支撑杆(8)连接,主支撑杆(8)上端与环形臂环(1)连接;主支撑杆(8)为平行的两根,它与减震簧片的连接部位于减震簧片的上端口的两侧,主支撑杆(8)为弧形并与减震簧片(6)平滑过渡,两部件整体呈“S”形;“S”形的上端口指向为减震器使用时的前进方向;在主支撑杆(8)中部连接有水平的掌托(3),掌托(3)向减震器前进方向延伸并固定于副支撑杆(2)上,副支撑杆(2)上端与支撑杆(8)连接,下端与减震簧片(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务谨韩建舒张业慈
申请(专利权)人:韩建舒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