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照明装置、车辆前照灯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7922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8: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照明系统,公开了一种车灯照明装置,包括光学元件(4)和多个光源组件(5);所述光学元件(4)包括一体的多个光学单元(41),各光学单元(41)包括的入光部(411)、光通部(412)和出光部(413);各所述光源组件(5)均包括线路板(51)和光源(52);所述光源组件(5)安装在所述光学元件(4)的所述入光部(411)所在的一侧,且保持所述光源(52)位于所述入光部(411)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各光源形成的照明区域准确的优点,精简了复杂的调光工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包含该车灯照明装置的车辆前照灯和车辆。

Lamp lighting, vehicle headlamps and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灯照明装置、车辆前照灯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照明系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灯照明装置。此外,本技术还涉及一种车辆前照灯和一种车辆。
技术介绍
车灯的造型越来越多样化,在车辆前照灯方面,出现了一种通过分散设置的多个车灯照明模组以一定的形式排列而构成一个整体前照灯的造型,即车灯照明分散设置为多个车灯照明模组,产生多个照明区域,而由多个车灯照明模组组合成一个前照灯,多个照明区域组合成一个照明光形。这样的车灯造型更加灵动,设计灵活性更高,可以根据不同车辆对车灯造型的要求,将出光部按照一定的排布形式进行设置,比如沿某直线形式进行排布,或者沿弯折线形式进行排布,亦或者沿曲线形式进行排布等等。以具有六个车灯照明模组、每个车灯照明模组具有五个光源的车灯照明装置为例,按一定的车灯造型要求,如图1所示,六个车灯照明模组1按斜线等距离规则排列,安装在照明支架2上。单个车灯模组所形成的照明区域31如图12所示,其中五个光源所产生的照明区域31分别是1号、7号、13号、19号和25号照明区域。六个车灯照明模组1中各个五个光源,所产生的照明区域31未叠加时如图13所示,共有1号到30号照明区域,按图13所示的方式排列。六个车灯照明模组1组成车灯照明装置,理论上,车灯照明装置中六个车灯照明模组1形成的六个照明区域应如图14所示相互叠加,形成由1号到30号三十个照明区域31叠加而成的照明光形3。这就要求六个车灯照明模组1中各零部件的位置排布要同时满足光形要求和造型设计要求。但车灯照明装置的各个车灯照明模组在零件制造和安装上存在公差,很难保证各个车灯照明单元所产生的照明区域准确处于设计要求的位置,为了保证照明光形符合设计要求,需要通过调光机构对各个车灯照明模组进行比较复杂的调光校准,通常需要对各个车灯照明模组1在照明支架2上的位置进行上下左右的调整,以得到符合要求的完整的照明光形3。但调光过程常常会使得各个车灯照明模组的位置偏离设计要求的位置。例如如图1所示的车灯,按车灯造型要求,设置有六个按斜向直线等距离规则排列的车灯照明模组1,照明支架2相对车灯的灯体固定不动,各个车灯照明模组1均设置于该照明支架2上。经过调光之后,各个车灯照明模组1的位置就偏离了设计状态的位置,如图2所示,各个车灯照明模组1不再是沿着斜向直线等距离规则排列,排列比较凌乱且距离不等,导致经调光以后的车灯满足不了车灯的造型设计要求。另外,现有的车灯照明模组通常由包括散热器、线路板、光源、初级光学元件、次级光学元件以及相关的固定支架构成一个总成,各个总成在调光机构的调节下可以上下左右移动或摆动。因此,各个车灯照明单元之间需要留有一定的距离以满足调光需要,即各车灯照明单元需要相互独立且间隔设置,这就导致整个车灯照明装置的整体尺寸较大,占用空间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灯照明装置,不需要复杂的调光校准过程即可满足照明光形的设计要求。本技术进一步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前照灯,该前照灯的不需要调光校准即可满足光形要求。此外,本技术还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的前照灯光形准确,无需调光校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灯照明装置,包括光学元件和多个光源组件;所述光学元件包括一体的多个光学单元,各光学单元包括入光部、光通部和出光部;各所述光源组件均包括线路板和光源;所述光源组件安装在所述光学元件的所述入光部所在的一侧,且保持所述光源位于所述入光部处。优选地,所述光源包括至少一个LED颗粒,所述入光部包括至少一个入光单元,且保持所述LED颗粒位于对应的入光单元处。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多个LED颗粒的使用可以使得照明光形更精细,也能增加所述光源的亮度和散热效果。优选地,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出光部所在的一面为凸面,所述光学元件远离所述光源的一面为由所述凸面平滑过渡而形成的连续曲面。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光学元件的外表面造型更优美,并能够减小行驶的阻力和噪音。优选地,所述光学元件靠近所述光源的一面,各所述光通部向相应的所述光源延伸,使得所述入光部位于所述光源处。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光通部的延伸能够使得所述入光部更加接近所述光源,使得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更多地进入所述入光部,提高光线的利用率。优选地,各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入光部的中心偏离该光学单元的光轴的水平距离由上而下呈等差数列递增,且对应的光源的中心偏离该光学单元的光轴的水平距离也由上而下以同样的等差数列递增。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各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对应的所述光学单元的折射,所形成的照明区域也相对该光学单元发生相应距离的偏移,使得本技术的车灯照明装置能够形成均匀性更好的光形,以更好地满足矩阵式大灯的性能要求。优选地,本技术的车灯照明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光学元件和各所述光源组件均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光学元件和各所述光源组件均安装在所述散热器上结构使得所述光学元件和各所述光源组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更加精确和稳定,提高了各照明区域的定位精度。优选地,各所述线路板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和第一定位孔;所述散热器上设置有第一螺孔和第一定位销;所述线路板和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螺孔相连接并保持所述第一定位销位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在该优选技术方案中,将所述第一定位销插入所述第一定位孔中连接方式使得所述光源组件在所述散热器上的定位精度更高。优选地,所述光学元件的两端设置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孔和第二定位销,所述散热器的两端设置有第二螺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光学元件和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第二安装孔和所述第二螺孔相连接并保持所述第二定位销位于所述第二定位孔中。通过该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定位销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相配合的连接方式,提高了所述光学元件在所述散热器上的定位精度。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前照灯,该车辆前照灯包括本技术第一方面所提供的车灯照明装置。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技术第二方面所提供的车辆前照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车灯照明装置的所述光学单元由多个光学单元一体形成,多个光学单元的位置精度更高;将所述光源组件上的所述光源保持在相应的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入光部处的安装方式简单直观地保证了所述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以固定地位置和角度进入所述光学单元,保证了经所述光学单元折射而形成的照明区域的位置,因而,本技术的车灯照明装置不需要经过调光校准即可形成符合设计要求的光形。因为需要调光过程,因而也能不影响车灯的整体造型布局。所述光源的多个LED颗粒结构和所述入光部的多个入光单元结构,使得各个LED颗粒与相应的入光单元之间的定位更加准确。所述光通部的延伸结构使得所述光源与所述入光部能够更近距离的相贴合,更加提高了所述光源与对应的所述光学单元的定位精度并提高了光源光线的利用率。所述光学单元的所述入光部和相对应的所述光源与该光学单元的光轴的距离呈等差数列递增的设计保证了各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元件(4)和多个光源组件(5);所述光学元件(4)包括一体的多个光学单元(41),各光学单元(41)包括入光部(411)、光通部(412)和出光部(413);各所述光源组件(5)均包括线路板(51)和光源(52);所述光源组件(5)安装在所述光学元件(4)的所述入光部(411)所在的一侧,且保持所述光源(52)位于所述入光部(411)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光学元件(4)和多个光源组件(5);所述光学元件(4)包括一体的多个光学单元(41),各光学单元(41)包括入光部(411)、光通部(412)和出光部(413);各所述光源组件(5)均包括线路板(51)和光源(52);所述光源组件(5)安装在所述光学元件(4)的所述入光部(411)所在的一侧,且保持所述光源(52)位于所述入光部(411)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52)包括至少一个LED颗粒,所述入光部(411)包括至少一个入光单元(4111),且保持所述LED颗粒位于对应的入光单元(4111)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单元(41)的所述出光部(413)所在的一面为凸面,所述光学元件(4)远离所述光源(52)的一面为由所述凸面平滑过渡而形成的连续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元件(4)靠近所述光源(52)的一面,各所述光通部(412)向相应的所述光源(52)延伸,使得所述入光部(411)位于所述光源(52)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灯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光学单元(41)的所述入光部(411)的中心偏离该光学单元(41)的光轴的水平距离由上而下呈等差数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大攀仇智平聂睿祝贺桑文慧
申请(专利权)人:华域视觉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