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汽车车身以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344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公开了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汽车车身以及汽车,该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外板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连接前纵梁后板的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本申请提供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避免了由于整个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由于冲压成型而带来的种种限制,比如结构不能做的复杂以及料厚不能局部优化的问题,且连接形式较为灵活,很容易实现平台化以及通用化。

Front side member outer plate extension plate structure, car body and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汽车车身以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汽车车身以及汽车。
技术介绍
汽车碰撞安全性的要求逐年提升,试验法规标准越来越严格苛刻。车身前纵梁外板与前围及其门槛搭接接头的部位,是前碰撞力的主要传递路径,此处结构尤其需要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常见的车身件前纵梁后板外延伸板为一个单独的搭接件,与周边件焊接。因为成型性的影响,腔体结构不能做的复杂,料厚不能局部优化,不能更好的去满足前碰吸能传递力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由于前纵梁外板延伸板为冲压成型形成的整体件,而带来结构不能做的复杂以及料厚不能局部优化问题,提供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该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外板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和连接前纵梁后板的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可选地,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的末端形成有第一连接板段,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板段,所述第一连接板段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段的至少一部分相贴合以焊接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段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段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可选地,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包括第一起始板段和第一过渡板段,所述第一起始板段形成在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的首端,所述第一过渡板段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段和所述第一起始板段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起始板段和第一连接板段分别向所述第一过渡板段的不同侧延伸。可选地,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还包括从首端向末端依次设置的第二起始板段、第二衔接板段和第二过渡板段,所述第二连接板段和第二衔接板段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板段所在的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过渡板段和所述第二起始板段位于所述第二衔接板段所在的平面的不同侧。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段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段点焊连接。可选地,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的厚度。本技术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车身,汽车车身包括如上所述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可选地,所述汽车车身包括前纵梁外板、前围板、A柱下内板、前纵梁后板、门槛内板前段以及前地板,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焊接连接所述前纵梁外板、所述前围板以及所述A柱下内板,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焊接连接所述前纵梁后板、所述门槛内板前段以及所述前地板。本技术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汽车车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本申请提供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通过将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分为独立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以及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避免了由于整个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由于冲压成型而带来的种种限制,比如结构不能做的复杂以及料厚不能局部优化的问题,且连接形式较为灵活,很容易实现平台化以及通用化。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优选实施方式的汽车车身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汽车车身的的示意图;图3是图2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的截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纵梁外板2-前纵梁后板3-前围板4-A柱下内板7-门槛内板前段8-前地板10-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1-第一连接板段12-第一起始板段13-第一过渡板段20-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1-第二连接板段22-第二起始板段23-第二过渡板段24-第二衔接板段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提供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该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外板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连接前纵梁后板的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参考图1所示的结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焊接连接前纵梁外板1、前围板3以及A柱下内板4,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焊接连接前纵梁后板2、门槛内板前段7以及前地板8,通过将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分为独立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以及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避免了由于整个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由于冲压成型而带来的种种限制,比如结构不能做的复杂以及料厚不能局部优化的问题,且连接形式较为灵活,很容易实现平台化以及通用化。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和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可以在适当位置进行焊接,可选地,如图2所示,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的末端形成有第一连接板段11,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板段21,第一连接板段11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连接板段21的至少一部分相贴合以焊接连接。如图3所示,在焊接连接的部位,第一连接板段11位于第二连接板段21具有部分重叠的部分,且第一连接板段11位于第二连接板段21的上方。需要说明的是,图3得到的截面图的剖面线经过第一连接板段11上的孔,因此在图3中示出的第一连接板段11的间断的,实际上第一连接板段11除了孔的其他部分均是连续的。另外,本申请可以选用点焊的方式连接第一连接板段11和第二连接板段21,点焊可以使用电焊机进行操作,自动化程度高,生产率高,适于大规模的生产。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包括第一起始板段12和第一过渡板段13,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形成在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的首端,所述第一过渡板段1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段11和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和第一连接板段11分别向所述第一过渡板段13的不同侧延伸;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还包括从首端向末端依次设置的第二起始板段22、第二衔接板段24和第二过渡板段23,所述第二连接板段21和第二衔接板段24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板段23所在的平面的同一侧,所述第二过渡板段23和所述第二起始板段22位于所述第二衔接板段24所在的平面的不同侧,参考图3所示的结构即所述第二连接板段21和第二衔接板段24均向所述第二过渡板段23的同侧延伸,所述第二过渡板段23和所述第二起始板段22分别向所述第二衔接板段24的不同侧延伸。以上的结构使得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共同形成了类盒型结构,使得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的表面积增大,从而减小了碰撞力施加在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上的压强,在受到冲击时具有更强的抗冲击性能,且装配有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的汽车在受到撞击时,冲击能量能够从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顺利地传递到车身的前围板3、中通道、A柱、纵梁后部等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汽车的碰撞性能,保护乘客舱的安全。另外,在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均采用自身的各个部分厚度一致的板件,另外由于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搭接在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的上方,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的厚度应当大于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的厚度,从而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以及便于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之间进行点焊连接,比如第一前纵梁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外板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连接前纵梁后板的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包括连接前纵梁外板的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和连接前纵梁后板的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焊接连接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的末端形成有第一连接板段(11),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0)的末端形成有第二连接板段(21),所述第一连接板段(11)的至少一部分和所述第二连接板段(21)的至少一部分相贴合以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段(1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段(21)的至少一部分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包括第一起始板段(12)和第一过渡板段(13),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形成在所述第一前纵梁外板延伸板(10)的首端,所述第一过渡板段(13)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段(11)和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之间,其中,所述第一起始板段(12)和所述第一连接板段(11)分别向所述第一过渡板段(13)的不同侧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外板延伸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纵梁外板延伸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文艳琼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