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车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34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15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主体和加强板,前副车架主体包括相互配合且固定连接的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加强板固定于前副车架主体厚度方向的侧壁,前副车架上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共同构造出用于安装后悬置衬套的安装套筒。在本公开中,后悬置衬套嵌设固定在安装套筒内,后悬置衬套与安装套筒之间形成大范围的面面接触,能够有效避免前副车架的后悬置安装位置的受力损坏,能够提高前副车架的后悬置安装位置的刚度和强度。另外,通过设置加强板并将其固定于前副车架主体厚度方向的侧壁,能够提高前副车架主体的承载能力。

Front subframe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副车架及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前副车架是汽车悬架系统的承载零部件,用于安装悬架摆臂、转向机及发动机悬置,又称发动机托架。前副车架的安装承载部件多、周边布置边界多、结构强度模态要求高,前副车架是汽车设计开发难度较大的零部件之一。为节省空间,大部分车型的后悬置都选择安装在前副车架上。随着顾客对NVH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汽车厂商对底盘连接件的刚度要求也增高。后悬置安装位置的刚度,是一般车型较薄弱环节,也是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之处。某些车型采用以下方式对后悬置进行固定:在前副车架上的后悬置安装位置的附近侧边开口,通过支架将后悬置固定,并通过螺栓将支架固定于开口位置。但前副车架上与后悬置的安装位置的连接强度和刚度得不到有效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副车架,该前副车架能够保证其后悬置安装位置的刚度和强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包括前副车架主体和加强板,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包括相互配合且固定连接的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所述加强板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厚度方向的侧壁,所述前副车架上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前副车架下板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对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共同构造出用于安装后悬置衬套的安装套筒。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上板上绕所述第一安装孔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凸缘,所述前副车架下板上绕所述第二安装孔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形凸缘。可选地,所述第一环形凸缘远离所述前副车架上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端盘,所述第二环形凸缘远离所述前副车架下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盘,所述第一端盘搭接在所述第二端盘上。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摆臂安装孔组,所述摆臂安装孔组包括第一摆臂安装孔和第二摆臂安装孔,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孔和所述第二摆臂安装孔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所述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孔和所述第二摆臂安装孔之间。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主体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包括第一减重孔和第二减重孔,所述第一减重孔设置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左侧的摆臂安装孔组与所述安装套筒之间,所述第二减重孔设置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右侧的摆臂安装孔组与所述安装套筒之间。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上板上设置有多个用于固定转向机的焊接螺母,所述前副车架上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定位孔组,且包括第一定位孔组和第二定位孔组,多个所述焊接螺母焊接于所述前副车架上板且与对应的定位孔组定位,所述第一定位孔组设置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左侧的摆臂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一减重孔之间,所述第二定位孔组设置在位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右侧的摆臂安装孔组与所述第二减重孔之间。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主体的左右两侧形成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的侧壁具有L型安装面,所述加强板包括两个且呈与所述L型安装面适配的L形结构,所述加强板固定于对应的L型安装面。可选地,所述前副车架上板与所述前副车架下板焊接,所述加强板分别与所述前副车架上板和所述前副车架下板焊接。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后悬置时,可将后悬置衬套嵌设在安装套筒内,使得后悬置衬套的外壁与安装套筒的侧壁贴合,以对后悬置衬套进行可靠限位。而且,由于后悬置衬套与安装套筒的侧壁之间形成大范围的面面接触,使得单位面积压力减小,有利于力的传递和分散,能够有效避免前副车架的后悬置安装位置的受力损坏,能够提高前副车架的后悬置安装位置刚度和强度。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仅依靠前副车架上板对后悬置进行固定方式,在本公开提供的前副车架中,由于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分别对后悬置衬套的上端和下端进行限位,使得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能够共同承担后悬置施加的力,从而能够提升前副车架的承载能力。另外,通过将加强板固定于前副车架主体厚度方向的侧壁,连接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能够增加前副车架上板和前副车架下板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前副车架主体的承载能力,从而提高前副车架整体的刚度和强度。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架和上述的前副车架,所述前副车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车辆包括后悬置衬套,所述后悬置衬套与所述安装套筒过盈配合且焊接相连。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的前副车架上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的前副车架下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前副车架的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的后悬置衬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前副车架;10-前副车架主体;11-前副车架上板;110-安装套筒;111-第一安装孔;112-第二安装孔;113-第一环形凸缘;114-第二环形凸缘;12-前副车架下板;13-L型安装面;20-加强板;31-第一摆臂安装孔;311-上板前侧摆臂孔;312-下板前侧摆臂孔;32-第二摆臂安装孔;321-上板后侧摆臂孔;322-下板后侧摆臂孔;41-第一减重孔;42-第二减重孔;50-焊接螺母;61-第一定位孔组;62-第二定位孔组;200-后悬置衬套。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通常指的是在前副车架安装于车辆状态下的“上、下、左、右”,与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上、下、左、右”的方向一致,“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本公开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如图1至图5所示,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前副车架100,该前副车架100包括前副车架主体10和加强板20。前副车架主体10包括前副车架上板11和前副车架下板12。该前副车架上板11和前副车架下板12相互配合且固定连接,以形成该前副车架主体10。前副车架上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前副车架下板12上设置有与第一安装孔111相对的第二安装孔112,第一安装孔111和第二安装孔112共同构造出用于安装后悬置衬套200的安装套筒11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安装后悬置时,可将后悬置衬套200嵌设在安装套筒110内,使得后悬置衬套200的外壁与安装套筒110的侧壁贴合,以对后悬置衬套200进行可靠限位。而且,由于后悬置衬套200与安装套筒110的侧壁之间形成大范围的面面接触,使得单位面积压力减小,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副车架主体(10)和加强板(20),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包括相互配合且固定连接的前副车架上板(11)和前副车架下板(12),所述加强板(20)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厚度方向的侧壁,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前副车架下板(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相对的第二安装孔(112),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2)共同构造出用于安装后悬置衬套(200)的安装套筒(1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副车架主体(10)和加强板(20),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包括相互配合且固定连接的前副车架上板(11)和前副车架下板(12),所述加强板(20)固定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厚度方向的侧壁,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1)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11),所述前副车架下板(1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11)相对的第二安装孔(112),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和所述第二安装孔(112)共同构造出用于安装后悬置衬套(200)的安装套筒(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1)上绕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形成有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凸缘(113),所述前副车架下板(12)上绕所述第二安装孔(112)形成有向上延伸的第二环形凸缘(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形凸缘(113)远离所述前副车架上板(1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端盘,所述第二环形凸缘(114)远离所述前副车架下板(12)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端盘,所述第一端盘搭接在所述第二端盘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摆臂安装孔组,所述摆臂安装孔组包括第一摆臂安装孔(31)和第二摆臂安装孔(32),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孔(31)和所述第二摆臂安装孔(32)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所述加强板(20)位于所述第一摆臂安装孔(31)和所述第二摆臂安装孔(3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主体(10)上开设有减重孔,所述减重孔包括第一减重孔(41)和第二减重孔(42),所述第一减重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建勇陈立山王万顺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